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学年河南省郑州市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学年河南省郑州市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学年河南省郑州市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 现代文阅读咬文嚼字应从意义和声音两方面着眼。

上篇我们只谈推敲字义,没有提到声音。

声音与意义本不能强分,有时意义在声音上见出还比在习惯的联想上见出更微妙,所以有人认为讲究声音是行文的最重要的功夫。

前人做古文,对声音节奏却也讲究。

朱子说:“韩退之,苏明允作文,敝一生之精力,皆从古人声响处学。

”韩退之自己也说:“气盛则言之短长,声之高下,皆宜。

”清朝桐城派文家学古文,特重朗诵,用意就在揣摩声音节奏。

古文难于用虚字,最重要的虚字不外承转词、肯否助词、惊叹疑问词几大类。

普通说话声音所表现的神情也就在承转、肯否、惊叹、疑问等地方见出,所以古文讲究声音,特别在虚字上做功夫。

古文讲究声音,原不完全在虚字上面,但虚字最为紧要。

此外段落的起伏开合,句的长短,字的平仄,文的骈散,都与声音有关。

从前文学批评家常用“气势”“神韵”“骨力”“姿态”等词,看来好像有些弄玄虚,其实他们所指的只是种种不同的声音节奏,声音节奏在科学文里可不深究,在文学文里却是一个最主要的成分,因为文学须表现情趣,而情趣就大半要靠声音节奏来表现,犹如在说话时,情感表现于文字意义的少,表现于语言腔调的多,二者是一个道理。

既然是文章,无论古今中外,都离不掉声音节奏。

古文和语体文的不同,不在声音节奏的有无,而在声音节奏形式化的程度大小。

古文的声音节奏多少是偏于形式的,你读任何文章,大致都可以拖着差不多的调子。

古文能够拉着嗓子读,原因也就在它总有个形式化的典型,犹如歌有乐谱,固然每篇好文章于根据这个典型以外还自有个性。

语体文的声音节奏就是日常语言的,自然流露。

我们不能拉着嗓子读语体文,正如我们不能拉着嗓子谈话一样。

但是语体文必须念着顺口,像谈话一样,可以在长短、轻重、缓急上面显出情感思想的变化和生展。

古文好比京戏,语体文好比话剧,它们的分别是理想与写实,形式化与自然流露的分别。

不拘形式,纯任自然,这是语体文声音节奏的特别优点。

因此,古文的声音节奏容易分析,语体文的声音节奏却不易分析。

单从表面看,语体文的声音节奏有毛病,大致不外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文白杂糅,语体文的字和词不够丰富,须在文言文里借用,这是无可反对的。

语体文本来有的字和词,丢着不用,去找文言文的代替字,那何不索性做文言文?最不调和的是在语体文中杂用文言文所特有的语句组织,使读者不知是哼好还是念好。

其次,投有锤炼得好的欧化文在音调节奏上也往往很糟。

适宜程度的欧化是理应提倡的,但是本国语文的特性也应当顾到。

用外国文语句构造法来运用中文,用不得当,就像用外国话腔调说中国话一样滑稽可笑。

我们既爱护语体文,就应努力使它在声音节奏上比较完美些,多给读者一些愉快,少给责难者一些口实。

先把思想情感洗炼好,下笔时你就当作你是在淡话,让思想情感源源涌现,力求自然。

你在向许多人说话,要说服他们,感动他们,当然不能像普通谈话那样无剪裁,无伦次。

你须把话说得干净些,响亮些,有时要斩截些,有时要委婉些。

照这样办,你的文章在声音节奏上就不会有毛病。

旁人读你的文章,就不但能明白你的意思,而且听得见你的声音,看得见你的笑貌。

(节选自朱光潜《散文的声音节奏》,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咬文嚼字应从义和声音两方面着眼,因为两者本不能强分,而且有时亦在声音上见出更微妙,所以有人认为讲究声音是新闻最重要的功夫。

B. 古人做文章对声音很讲究,无论是唐代的韩退之、宋代的宋明允,还是清代的桐城派散文家,都特别重视朗诵,意在揣摩声音节奏。

C. 普通话说话声音所表现的神情同了通常在承转词、肯否助词、惊叹疑问词这几类虚词所表达的语气中见现,所以古文讲究声音特别在虚字上做功夫。

D. 声音节奏在文学文里是一个最主要的成分,因为文学所要表现的情趣,大部分要靠声音节奏来表现,这与说话时情感多表现于语言腔调是同样道理。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古文的声音节奏是偏于形式的,所以任何文章都要拖着几乎相同的腔调拉着嗓子读;而语体文的声音节奏则是日常语言的,虚念着顺口。

B.比起古文的声音节奏,语体文的声音节奏不容易分析,是由语体文的声音节奏布局形式,纯任自然,而这也是语体文声音节奏的特别优点。

C.舍弃语体文本来有的字和词不用,去找文言文的代替字,甚至杂用文言文特有的语句组织,这种文白杂糅的做法会导致语体文声音节奏出毛病。

D.要使语体文声音节奏上更完美,作者须先提炼好思想情感,下笔时就当自己是在与人谈话,让思想情感自然流露,另外还需注意一些说话技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文人重视朗诵、虚字等,古代文学批评家也常用指称声音节奏的术语,可见声音节奏已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领域的重要审美元素。

B. 语体文声音节奏形式化程度不高,能在声音的长短、轻重和缓急上显示出作者思想情感的发展变化,所以语体文能比古文更好地表达思想情感。

C. 语体文中适当借用莫言和欧化文化是可取的,但是杂糅文言或运用没锤炼好的欧化文,就会使语体文在声音节奏上出问题。

D.写作时把握好语体文的声音节奏,写出来的文章,就不但能让读者明白写作意图,还能让读者如闻其语,如见其人,产生较强的阅读愉悦感。

二、文言文阅读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裴谞,字士明。

河南洛阳人。

谞少举明经,补河南府参军,积官至京兆仓曹。

丁父丧,居东都。

是时,安禄山盗陷二京,东都收复,迁太子司议郎。

无几,虢王巨奏署侍御史,丁母忧。

东都复为史思明所陷,谞藏匿山谷。

思明尝为谞父将校,怀旧恩,又素慕谞名,欲必得之,因令捕骑数十迹逐得谞。

思明见之,甚喜,呼为郎君,不名,伪授御史中丞,主击断。

时思明残杀宗室,谞阴缓之,全活者数百人。

代宗居陕,谞步怀考功及南曹二印赴行在。

将以为御史中丞,为无载所排,为河东道租庸盐铁等使。

时关辅大旱,谞入计,代宗召见便殿,问谞:“榷酤之利,一岁出入几何?”谞久之不对。

上复问之,对曰:“臣有所思。

”上曰:“何思?”对曰:“ 臣自河东来其间所历三百里见农人愁叹谷菽未种诚谓陛下轸念先问人之疾苦而乃责臣以利孟子曰理国者仁义而已何以利为由是未敢即对也”上前坐曰:“微公言,吾不闻此。

”拜左司郎中。

建中初,上以刑名理天下,百吏震悚。

时十月禁屠杀。

尚父郭子仪隶人杀羊以入,门者觉之,谞列奏状,上以为不畏强御,累遣宣谕。

或谓谞曰:“郭公有社稷功,岂不为盖之?”谞笑曰:“非尔所解。

且郭公威权太盛,上新即位,必谓党附者众。

今发其细过,以明不弄权耳。

吾上以尽事君之道,下以安大臣,不亦可乎?”时于朝堂别置三司以决庶狱,辩争者辄击登闻鼓,谞上疏曰:“夫谏豉谤木之设,所以达幽枉,延直言。

今轻猾之人,援桴鸣鼓,始动天听,竟因纤微。

若然者,安用吏理乎!”上然之,悉归有司。

贞元九年十一月,以疾终,年七十五,赠礼部尚书。

【注】①榷酤:我国封建政权实行的酒类专卖制度。

②轸念:深深挂念。

1.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臣自河东来/其间所历三百里/见农人愁叹谷菽未种/诚谓陛下/轸念先问人之疾苦/而乃责臣以利/孟子曰/理国者仁义而已/何以利为由/是未敢即对也/B.臣自河东来/其间所历三百里/见农人愁叹/谷菽未种/诚谓陛下轸念/先问人之疾苦/而乃责臣以利/孟子曰/理国者/仁义而已/何以利为/由是未敢即对也/C.臣自河东来其间/所历三百里/见农人愁叹/谷菽未种/诚谓陛下轸念/先问人之疾苦/而乃责臣以利/孟子曰/理国者/仁义而已/何以利为由/是未敢即对也/D.臣自河东来其间/所历三百里/见农人愁叹谷菽未种/诚谓陛下/轸念先问人之疾苦/而乃责臣以利/孟子曰/理国者/仁义而已/何以利为 / 由是未敢即对也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洛阳因地处洛河之北而得名,这种用山名或水名加上“阴”“阳”构成的地名较多,如衡阳、濮阳、辽阳、江阴等。

B. “迁”是我国古代官至调动的词语,一般指升职,如文中裴谞“迁太子司议郎”;“左迁”表示降职。

C.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每个皇帝都有多个年号,如文中“建中”就是唐德宗的年号之一。

D. “赠”指我国古代专门对已故官员或现任官吏的先人追封官职称呼,一般所追封的官职比死者生前的官职要高。

3. 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裴谞身陷贼手,依然忠于唐朝。

当洛阳被再次攻陷时,裴谞被叛将史思明捉到,并被授予伪职,但当史思明残杀唐宗室时,他暗中解救了数百人。

B. 裴谞忠言进谏,深得皇上信任。

关中及三辅地区大旱时,皇上询问酒业收益,裴谞直言劝谏,提醒皇上要关心百姓疾苦,他的话得到皇上的充分认可。

C. 裴谞不畏强权,敢奏不法之事。

当时10月朝廷禁止屠杀,尚父郭子仪的奴仆杀羊进城被裴谞的门生发现,裴谞上奏此事得到皇上的称赞和支持。

D. 裴谞敢于直言,立足改革弊制。

当时朝廷另设三司判案,裴谞认为轻滑之人竟因细微的事情击鼓惊动皇上,有悖设置谏鼓谤木的初衷,实在没有必要。

4. 把原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旧恩,又素慕谞名,欲必得之,因令捕骑数十迹逐得谞。

(2)吾上以尽事君之道,下以安大臣,不亦可乎?三、诗歌鉴赏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除夜二首(其一)①陈与义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

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

比量旧岁聊堪喜,流转殊方②又可惊。

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

【注】①这首诗写于北宋灭亡、诗人从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南渡,流离于今湖南湖北一带。

这首诗是诗人在岳阳度除夕时所作。

②殊方:异乡。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题为“除夜”,诗中多处与题目照应,如“城中爆竹”是除夜习俗,“随节换”“比量旧岁”“ 看春生”则暗示时节变换,新旧交替。

B.诗歌颔联对仗公整,“多事”“ 尽情”两个词语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含蓄却又强烈的表达出诗人年岁将近时内心的复杂况味。

C.诗歌前两联作者由室外的爆竹声和江水转到室内自己的感受和心情,诗歌后两联作者又让自己的思绪跃出窗外,设想明月登楼远眺的情景。

D.本诗不用华丽辞藻,也不用典故,语言平淡自然,通篇语句朗朗上口,富有口语色彩,但读起来让人有韵味醇厚之感。

2. 本诗表述了诗人哪些情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四、名句名篇4. 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两句,表达作者顺随自然变化、乐天知命而尽其余年的人生态度。

(2)王勃《滕王阁序》中从动静、高下等角度描绘秋空秋水阔远绚丽图景的句子是“_________ ,_________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