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与寓意吉祥图案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美术形式,是中国传统艺术宝库中的一支奇葩。
它源于商周,始于秦汉。
发育于唐宋,成熟于明清。
它那丰富的内涵,善美的理想正是中华民间文化的象征。
吉祥图案出于吉祥观念,乃民俗民风。
而吉祥观念的产生一直可上溯至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
图腾是指一个民族的标志,一般是宗教的祖先和守护神,以祖灵崇拜为主,兼及生殖崇拜。
此类吉祥图案有:龙纹(如二龙戏珠)、凤纹(如鸣凤朝阳)、龙凤呈样、句芒(农神)鞭春(春牛图)、虎纹、犬纹、龟纹、蛇纹、鱼纹及葫芦、莲花(两者皆喻生命本源)、石榴、葡萄、桃等,沿用至今。
中国历代的吉祥纹样,代代相承又代代相异。
商周的威仪神秘,秦汉的质朴写实。
魏晋的矫健刚劲,隋唐的丰满富丽,宋朝的典雅秀丽。
.明清的纤细巧密,都令人赞叹。
吉祥图案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因而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出现在陶瓷、漆器、建筑画、雕刻、织锦、刺绣;地毯、年画、剪纸、首饰、服装等工艺美术日用品上,在装饰性和实用性方面为其他美术形式所不能比拟。
吉祥图案着重于寓意吉祥的内涵,因而有别于一般的装饰图案。
而吉祥的内涵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辞海》云:“吉祥,亦作吉羊。
”《庄子·人世间》日:“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台湾《中文大辞典》:“吉祥止止:谓喜庆好事不断出现。
”)成玄英疏曰:“吉者,福善之事。
祥者,嘉庆之征。
”此种解释仍是以抽象概念解释抽象概念,而吉祥图案是将抽象的概念物化。
睿智的中国人以丰富的想象力与联想力,先将抽象的概念与一具体的实物相联系,再将这种实物美化,并与其他吉祥物组合在一起,最后的效果,就是让人们在画面中读出那一抽象的概念。
其主要表现手法大致有以下几种:一、谐音法:即以同音或相近的音借喻某一吉祥事物,在民间创造出了不少谐音的装饰图案。
吉祥如意:戟代表吉,祥云图案代表祥,这样就可用戟、祥云与如意组成图案。
或用小孩手中拿着橘子和如意骑在大象背上来表示吉(橘)祥(象)如意。
吉庆有余:吉、庆、余三字换成戟、磬、鱼,这样即便不识字也能从图案中读出吉庆有余来。
荷花与盒子在一起为“和合”,意为和谐好合。
原形为搔痒杖的如意,加上柿子,一同构成新的图形便能读出“事事如意”。
若加百合或柏树则读做“百事如意”。
若换成万年青,自然该读“万事如意”了。
四季花卉或月季花安放于花瓶之中即是“四季平安”。
其他类似的如佛手(福)、鹿(禄)、芙蓉桂花(夫荣妻贵)、十钱(全)十梅(美)、獾(欢)天喜(喜鹊)地、枫树或蜜蜂(封)猴(侯)挂印等等。
这种形式与内容巧妙结合的手法,既悦目又悦耳,为中国装饰艺术中——个趣味盎然的特色。
二、借喻法:借助可视的有寓意或象征性的事物来比喻吉祥。
富贵白头:选择象征富贵的牡丹与白头翁组成画面,以一种花和一种鸟来比喻人与人长时间的和谐相处。
佛教的八吉祥图案:寓意消灾灭祸。
法螺——妙音吉祥。
法轮——圆转不息。
宝伞——张弛自如,保护众生。
华盖——解脱众生病苦之象征。
莲花——圣洁、出污泥而不染,生命之本.灵魂安息处。
宝瓶——福智圆满不漏。
双鱼——避邪、解脱坏劫。
盘长(吉祥结)——回环贯通,连绵不绝。
暗八仙:铁拐李的葫芦能炼丹药救众生,吕洞宾的宝剑能镇邪驱魔,汉钟离的扇能起死回生,韩湘子的笛子妙音令万物生长,曹国舅的阴阳板一鸣惊人、万籁无声,蓝采和花篮中的花果能广通神明,何仙姑的荷花洁净不污、修身养性。
其他类似的如花蝶象征融融春意,元宝、钱币象征富有,天地象征长久,兰花象征高洁,鸳鸯象征恩爱,仙桃、松相象征长寿等等。
三、变形法:是将适当的汉字直接变化成图案,再陪衬其他借喻的动、植物图案,如“福”、“寿”、“万字图”等。
五福捧寿:用蝙蝠谐音“福”,将“寿”字变形,然后用五只蝙蝠加上寿桃组成。
蝙蝠的造型在我国传统装饰艺术中是一个创造,中国人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变形手法,把原本丑陋的形象变得翅卷祥云、风度翩翩。
把“喜喜”拉长为长双喜,寓意新婚志喜,天长地久。
四、比拟法:托事于物。
如清代郑板桥以梅、兰、竹、菊自比,以牧童表示升平,以南极仙翁和麻姑比拟长寿,连小白菜在齐白石的笔下也寓意清清白白做人。
以“鹦鹉濡羽”的典故为图案,寓意人生在世重情义,朋友有难,濡羽相助,心诚则可贵等等。
五、综合概括法:各种方法并用。
作为华夏图腾崇拜的龙,其造型融许多吉祥动物的特征于一体:鹿角、牛头、蟒身、鱼鳞、鹰爪,口角旁有须髯,颌下有珠,在民间是神圣吉祥之物,以它尊贵、英勇、威武的形象存在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意识中。
凤凰在华夏民族的远古时代被视为神乌而予以崇拜,它是原始社会人们想象中的保护神,其形象头似锦鸡、身如鸳鸯、翅如大鹏、腿如仙鹤、嘴似鹦鹉、尾如孔雀,居百鸟之首,象征美好与和平。
在民间,以龙代表男性,风代表女子,两者相配为郎才女貌之意,用来祝福新婚夫妇幸福美满。
我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有着极为丰富的民俗文化,我国的吉祥图案经过许多代画家、工艺美术家和民间艺人的描绘、提炼、雕琢、修饰和创造。
至今品种繁多、形象生动、实用性强,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
愿这些古老的文化在今天能焕发出新的光彩.吉祥物的起源中国早期产生的吉祥物,大多取自自然界,是自然崇拜的产物。
这类吉祥物不仅对中国人天人和谐吉祥观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且历数千年不衰,对历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自然崇拜产生于原始社会时期。
原始人类在征服自然、求生存求繁衍的过程中,由于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在强大的自然面前显得软弱无力。
他们对于影响人类生存的许多自然现象和人类自身的生理现象不可理解,总以为冥冥之中有种种超自然的力量在主宰着一切。
当他们寻求超自然力的保佑时,便把种种与人类生活密切联系的自然物、自然现象、动植物视为具有超自然力的神灵,并向其举行祈求仪式。
这样,便产生了自然崇拜。
由于自然崇拜对象是原始人类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子嗣繁衍、无灾无祸等等的神灵,所以当这些神灵超出宗教礼仪之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联系时,便成为吉祥的象征,成为人们时时用来趋吉避祸的工具。
可见,早期的吉祥物,总是与自然崇拜相伴相随的。
自然崇拜可分为自然物、自然现象崇拜,动物崇拜,植物崇拜三种,早期的吉祥物,分别来源于这三种崇拜。
吉祥物与文化象征意义吉祥物在人们的观念中是能带来祯祥、辟除灾厄的事物,它带有神秘的宗教色彩,其显示瑞应、降福免灾的功用包含着“万物有灵"观念和鬼神信仰,但同时它又充满着浓厚的现实生活气息,是世俗人生美好追求与愿望的象征物。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特别注重吉利、祥瑞的心理感受。
先秦典籍中已出现“吉祥"概念。
《庄子·人间世》说:“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唐朝成玄英注释说:“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
"在中国,吉祥物特别兴盛,应用范围很广,它不仅出现在婚娶、生育、寿诞、丧葬、节庆、居住、服饰、饮食、交游等风俗习惯中,而且还出现在历朝历代的政治、经济、宗教等活动中。
吉祥物涉及到了中国人生活(尤其是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吉祥物在中国历数千年而不衰,至今仍生生不息。
当今城市的市徽、产品的商标、工厂的厂标、电视台的台标、节日集会与运动会的会徽等,都有采用吉祥物者。
中国吉祥物文化,博大精深,千枝万桠。
如果只在民俗的范围内来揭示传统吉祥物的文化象征意义却也可以概括出几种基本类型。
这几种基本类型大致反映了数千年古代社会人生的主要追求与愿望,其中一些人生追求与愿望至今犹存。
富贵平安:花瓶、牡丹花、苹果。
苹果的苹字与「平」同音。
牡丹花插入花瓶中喻「平安」。
两个意思连在一起喻「平平安安」。
牡丹花又喻富贵。
以上三种物品组在一起喻「富贵平安」。
群芳祝寿:桃、月季花、灵芝和竹。
芳,即花卉,亦比喻美名或美德。
多种花卉组在一起曰「群芳」。
「群芳祝寿」比喻许多具有美好品德的人为健康长寿者祝寿。
此外,以灵芝、水仙、竹和桃或寿石组成图案叫「芝仙祝寿」。
群仙祝寿:寿石、数株水仙及竹。
以数株水仙喻「群仙」。
寿石取「寿」字、竹与「祝」谐音。
《埤雅》:「海上有蟠桃,三千霜乃熟;一千年开花,一千年结子。
」相传三月三日西王母寿辰,设蟠桃会,上、中八洞神仙齐来祝寿,其间白猿献桃,麻姑献酒,欢宴歌舞,共庆王母寿诞。
长命富贵:寿石、牡丹、桃花。
牡丹、桃花,喻「双全」,寿石代表长寿。
组成图案叫「福寿双全」。
松菊犹存:松菊。
「松菊犹存」,出自东晋陶渊明《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
「松菊犹存」亦叫「松菊延年」,意谓松菊经霜不凋。
独吐幽芳,寓意人生虽坎坷,仍自保其高尚之品格与不屈不挠之精神也。
也泛指健康长寿。
【一品清廉】一品,古代最高官阶名称。
《国语·周语》:「外官不过九品」。
皇帝以下文武百官共分九级,是为九品;一品指最高一级。
莲,荷花也。
《尔雅·释草》:「荷,芙渠……其实莲。
」莲与荷常混用。
古来赞美荷花之诗文甚多。
宋周敦颐《爱莲说》之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至今脍炙人口。
「莲」与「廉」同音,「一品清廉」寓意居高位而不贪,公正廉洁,这是旧时老百姓对清官的赞颂之词。
纳福迎祥:纳福、享福、受福。
是旧时见面或通信常用的问好语。
“纳福迎祥”,吉利词,寓洪福吉祥相继而来。
竹报平安:爆竹,据南北朝梁宗檩《荆楚岁时记》载,古时在节日或喜庆日,用火烧竹,爆裂发声,称为“爆竹”,以为能驱除山鬼。
后人用多层纸密裹火药,接以药线,点燃即爆。
唐时称“爆竹”。
“爆竹”多指新年到来,“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象更新。
”“竹报平安”寓意驱除邪恶,祈祷安康。
天中辟邪:钟馗,传说故事人物。
相传唐明皇于病中梦见一大鬼捉一小鬼啖之。
大鬼自称名钟馗,生前曾应武举未中,死后决心消灭天下妖孽。
明皇醒后,命画工吴道子绘成图象(见沈括《梦溪笔谈》)。
旧俗端午节多悬钟馗之钟,谓能打鬼和驱除邪祟。
天中,即天中节。
《熙朝乐事》:“端午为天中节。
”端午,也作端五。
阴历五月初五日,民间节日。
辟邪,祛除邪祟,又指古代传说的神兽,似狮而带翼。
古代织物、军旗、带钩、印纽等常绘之。
南朝陵墓用作镇墓兽石。
皆驱灾去邪之意。
和合二圣:民间年画常绘二圣,一持荷花,一捧圆盒,盒内盛满珠宝,并飞出一串蝙蝠,寓意财富无穷尽。
荷、盒与“和合”同音,多比喻夫妻和谐,鱼水相得。
“和合二圣”,寓意夫妻和睦、则福禄无穷,所谓“家和万事兴”者也。
翘盼福音:童子仰望飞来的蝙蝠。
翘盼,急切盼望。
“翘盼福音”又叫“福从天降”,表示盼望获得好消息。
刘海洒钱:刘海蟾,道教全真道北五祖之一,名操,字宗成,五代时燕山人。
一说名哲,字元英,后梁广陵人。
事燕主刘守光为相,好黄老之学。
后受仙人点悟,弃官隐修于华山、终南山,果然得道成仙。
元世祖时封为“明悟弘道真君。
”“刘海洒钱”寓意放弃功名利禄,淡泊修行。
中国民间流传有“刘海戏金蟾,步步钓金钱”的说法,赞扬粪土金钱的人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