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彰显数学课堂简约之美

小学数学:彰显数学课堂简约之美

彰显数学课堂简约之美【内容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一路走来,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但我们也明显感受到。

数学课堂尤其是公开课可谓花样百出、精雕细刻、金玉其外。

课堂变得繁杂、臃肿、凌乱,承受着不能承受之重,结果却因40分钟的教学时间所限,要么仓促收兵,要么严重拖堂,课堂缺乏深度,缺乏灵动,缺乏艺术性;饱满、臃肿中显现出肤浅、低效,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疲惫。

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应该从以前不断添加各种因素的做“加法”转变为删繁就简地做“减法”,简约的数学课堂必然是我们数学教学的终极归宿之一。

我们呼唤一种更为朴素高效的课堂、追寻一种“简约而不简单”的境界、追求一种简约之美。

【关键词】:数学课堂 简约之美在《中国教育报》上看到一句话——“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

这句话很形象地描述了我们当今教育的现状。

近几年来,面对纷繁涌起的数学“春潮”,数学课堂尤其是公开课可谓花样百出、精雕细刻、金玉其外。

在教学理念上追求全新,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追求先进,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上追求亮点,在教学效果的预设上追求完美,全无瑕疵可言。

表面上似乎将课堂交给了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性的,实际上学生成了教师表演的配角,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无法真正彻底发挥,课堂变得繁杂、臃肿、凌乱,承受着不能承受之重,结果要么仓促收兵,要么严重拖堂,课堂缺乏深度,缺乏灵动,缺乏艺术性。

庄子曰“文灭质,博溺心。

”庄子说得本意是对写文章而言的,就我们目前的教学而言,何尝不是如此。

数学课堂教学应该从以前不断添加各种因素的做“加法”转变为删繁就简地做“减法”,简约的数学课堂必然是我们数学教学的终极归宿之一。

简约数学教学是指数学教学中要遵循“简约”的原则,体现“简约”的要求,凸显“简约”的风格,追寻“简约而不简单”的境界,追求一种简约之美。

简约的课堂对于教师的要求非但没有降低甚至还更高了,教师要以先进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思想为指导,对繁琐的数学课堂教学进行反思、调整、提升,不要过分追求教学环节的完美,不要过分强调面面俱到,不要注重多授其鱼,而应侧重授之以渔,从而达到审美化、艺术化、高效化的课堂教学境界。

借用一位哲人所说的“简单到极致,就是美丽”。

简约之美,美在简洁,美在意蕴,美在灵动,美在创造。

一、教学语言简练 凸显简约美恩格斯曾说过:“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记住,变成口语,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

”数学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简约,通过数学图形与数学符号把很多文字表示的内容很简单的表达出来,给人以简洁之美。

但有些教师上课像念讲义,以书面语言代替课堂教学语言,怕学生听不懂,返来复去、拖泥带水,导致教师唇焦口燥,学生却如坠云里雾里。

使课堂中有限40分钟在废话中悄悄地溜走,结果使教学重点得不到突出,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也失去课堂教学语言的审美感染作用。

因此作为数学教师语言要干净利索,重要的话不厄长,简捷概括,去掉华丽精致的辞藻,删去可有可无的东西。

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说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话语;要准确无误不饶圈子,用较短的时间传递较多的信息。

那么就会给人以明亮清澈的透明感。

学生也会酣畅淋漓的感受。

“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词”,简约而又丰富的教学语言是教师教学个性与风格特色的“招牌”。

教师要对语言进行千锤百炼、反复融铸,使之走向高度凝练、成熟,具有大家风范与个性神采。

如在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这节课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创设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情境,到超市购买学习用品的实例而导入:“书包16元,文具盒4元5角,你们会不会写?”让学生动笔写,这样得出两种不同的写法:16元,16.00元;4.5元,4.50元。

针对这两种不同的写法教师又接着说:“同样的钱为什么用不同的形式表示?你们想不想知道?”这诱人简捷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孩子们的小眼睛都盯着教师想知道这到底是为什么?数学语言的生动、形象,使教学过程不在严肃和僵硬,成为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学生亲身的感受,较好较快地获得了新的知识。

二、教学内容简单创造简约美数学课堂教学的散乱、繁杂,所以选材要“少而精”。

“少”不是单纯地减少教学的知识容量,而是依据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精简浓缩,选择“核心内容”进行教学。

只有首先从教学内容的数量上“瘦身”,凸现数学内容的本质,才能保证数学课特有教育功能的发挥。

其次,用材要“单而丰”。

“单而丰”表面看素材单一,但实质内涵丰厚。

用材“单而丰”主要表现在一题多解,一题多改,一题多议等方面。

再次,组材求“优”。

力戒随意组拼素材导致杂乱无序,力求将材料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情境创设简妙享受简约美《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于是情境就成了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这一理念在新课标实验教材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教师也普遍认识到创设情境的重要性,并为此也付出了很多辛勤的劳动。

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考虑问题过于“周全”,创设的情境内容完整生动有趣,但耗费时间太长,迟迟不能切入主题,结果本末倒置,事倍功半;有些教师喜欢丰富多彩的情境,让人有眼花缭乱的感觉。

从而出现了一些情境设计牵强附会,甚至影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

从而导致教学低效甚至是无效。

情境是手段,不是目的,情境的创设应从花哨、臃肿的时尚中走出来,返朴归真,力求简妙、实在、有效,体现情境创设的初衷与价值。

复杂的艺术是高雅的,而简单的艺术是大众的。

我想,创设简单有效的教学情境是当前数学教学中最需要的,是广大教师乐意接受和使用的,同时也是急需教师用智慧去开发和创造的。

如在教小括号的认识时,一位老师是这样创设情境的。

师:同学们一定玩过算24点,今天老师和大家来玩玩算24点。

(出示6、5、1三张扑克牌)你们能想出办法算24点吗?学生都说能,5—1=4,4×6=24(师板书)这的确比较简单,不过游戏的规则是6、5、1三张牌的位置不能变动,你能想办法使算式成立吗?(生独立思考,出现了3种不同情况)6×5-1=24、6×5-1=24、6×(5-1)=24。

让学生认真观察和思考,上述三种方法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们各抒己见,“第一种方法是错误的,因为要先算乘法再算减法,计算结果是29。

”“为什么要在5-1下画一条线?”“在5-1下画一条线就是为了先算5-1再去乘6得到24。

”“在5-1外加()也是为了先算5-1,再去乘6得到24。

”最后师总结同学们真会想办法,而且和数学家想的方法一样,习惯上()读作小括号。

你们互相说一说,它有什么作用?教师从学生喜欢的“算24点”入手,马上峰回路转,让学生自主解决填运算符号使等式成立的问题。

由于学生对算24点很熟悉,用“6、5、1”三张牌来算24点可以说是非常简单,但要用一个综合算式表示出来,对二年级学生来说却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数学化”问题,而且三个数的顺序不能变,这又增加了难度。

当很多学生明知结论成立却不知如何表达时,就陷入“悱愤”状态,渴望成功的心理驱动着每个学生进行大胆探索和创造,这是该情境创设的闪光点,也是简妙之处。

四、探究过程简单体验简约美随着新课程理念的全面铺排,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它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猜想、推理的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价值。

正因为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因而教师们均会花大量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探究,进而达到教学目标。

有部分老师把探究学习当作了灵丹妙药,无论什么问题,什么知识都让学生进行探究,时时探究,事事探究,“探究热热闹闹,学习浮浮躁澡”,“探究”演变为“作秀”,“活动”嬗变为“噱头”的现象也随之日益突出。

以为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导致学生真正应该探究的问题上时间不足而难以完成学习任务。

并不能真正落到实处。

探究过程应简单、深刻、有效,目的明确。

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让学生探究什么、怎样探究,老师要心中有数而不是盲目的探究,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主动观察、体验、发现、思考、比较、感悟,经历探究过程。

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教师先让学生猜想: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推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方法,猜想可以把梯形转化成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来推导。

还有一位学生说:“以前我们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有很多种方法,我猜想推导梯形面积公式也有很多种方法。

”然后教师就鼓励学生来证实自己的猜想,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尝试推导梯形面积公式。

有的学生用两个梯形,有的用一个梯形,有的用直角梯形,有的用等腰梯形,通过剪拼成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得到8种不同的推导方法。

通过这样简单的探究过程,把知识获取与形成思维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使学生理解知识间的关联,并在知识的转化中促进创新意识的培养。

五、练习设计简洁感悟简约美练习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是学生巩固新知、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挖掘创新潜能的重要手段。

在日常教学中,老师们常常挖空心思地收集很多练习素材,把课堂撑得很满的同时,也让教学走向了忙碌和凌乱。

但过去的教学经验启示我们,应努力改进机械重复、生硬呆板的训练,使练习走上科学高效的轨道,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练习不要过分追求繁、难、偏,而应从简单入手,给予学生自信心,让学生体验到成功。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简单练习中蕴涵的数学思想,引领学生从简单练习中发现感悟新知,探索更简洁有效的解题策略,增加知识的厚度。

还要为学生提供细细咀嚼和感悟的机会,跳出文本与教师设置的知识藩篱,这样学生思考、消化的时间就充分了,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解题的技能技巧,从而使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培养,促进全面的进步。

如在执教“小数的大小比较”时,对一道看似极其平常简单的练习进行了改造,力求挖掘习题背后的数学思想。

师:老师来说一个范围,看你们能不能很快地写出相应的小数?(逐条呈现以下要求)师:能写出比2.2大的小数吗?生:能,有无数个。

师:能写出比2.3小的小数吗?生:能,也有无数个。

师:能写出既比2.2大又比2.3小的小数吗?生:没有。

生:有,2.21、2.22、2.23等等。

师:有几个?生:还有2.2111111……,应该有无数个。

师:能写出既比2.2大又比2.3小的两位小数吗?能说几个?生:9个,从2.21到2.29.师:既比2.2大又比2.3小的三位小数能写几个吗?生:99个。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那其中最小的三位小数是几呢?最大的三位小数呢?师:从2.201到2.299,一共有几个小数?那么四位小数呢?……以上教学片段中,小数的大小比较对学生而言是简单的,基础性练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