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感培养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是人的基本素养,是人主动自觉地理解和应用数的态度和意识。
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悟能力。
而数感来自于数学学习活动,又指导数学学习活动,她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沉淀的过程、积累的过程。
教师应在不断的数学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对数的充分感知、感应和感受中,发展学生的数感。
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1讲究数学教学策略,给学生提供开放的空间,让学生用数表达与交流,在情境中渗透数感
1.1了解学生,确定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育方式。
数感教学应当重视个别差异,强调在可能的范围内发展不同的教育方式,使具有不同智力的学生都能受到同样好的教育。
它是建立在了解每一个学生智力特点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教师应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背景、兴趣爱好、学习强项等,从而确定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2转变教学行为,开放学生思考空间。
采用“自主探究”和“质疑”“求异”的教学方法,在遵循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原则下,实施个性化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真正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开放思考空间,让学生主动地理解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数。
学生在这种自主探索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学到知识,而且亲身感受到学习的过程可以由他们去掌握,按自己的想法去完成,每个学生都有着一个可以展示自己的空间,在用数充分表达交流各自的想法过程中,发展了数学,发展了数感。
1.3增加自学和合作学习的比重,创设表达交流的情境。
学生学习的组织形式主要有班级集体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个体自主学习三种。
在研究中增加学生个体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比重,构建一个教师整体教学、小组合作教学、学生个体自主学习动态组合的教学组织系统,通过引导、探究、合作、交流和拓展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境互动的动态过程中去积极地探求、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在对新知识、新问题的学习中感知数,用数表达与交流。
2让学生走进生活去找数、体察数、感知数,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数感
2.1让学生走进生活,去体察、感知数。
学会观察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条件。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发展年幼儿童的思维,这首先就是发展他看见和观察的能力,就是通过对周围世界的视觉感知来丰富他的思想。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的知觉过程,通过观察,学生从数实物开始认识数,由具体到抽象,初步建立数感。
2.2利用综合实践活动统合内化知识。
综合实践活动有它的特殊性,实践性强、动手又动脑,这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有所发明创造的好机会,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特别是那些后进生,当他们失去信心时,就让他们在其
他精神生活领域得到充分体现,这样他就会产生自信心、自豪感和对别人的尊严感,我们可以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自己决定的学习方式自主地学习,解决新问题,并把它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建立数感。
3重视数的运算教学,加强口算与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发展学生的数感
3.1提倡算法多样化,在分析解决问题中发展数感。
口算和估算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保证计算正确的重要环节,尤其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很有益处,课前进行口算,可以为计算的准确性创设条件;计算后进行估算,能判断计算有无错误并找出错误的原因,及时纠正。
同时,口算和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广泛,教师可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过程中,提倡算法多样化,创设情境,从而激起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发展数感。
3.2“以人为本”,培养良好的口算和估算习惯。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各种有利时机,创造性也开发教材内容。
培养学生的口算和估算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口算和估算习惯。
数学教学中,如果长期这样坚持,学生就会尝到估算的甜头,从而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自主的意识,进而形成数感。
3.3尊重学生,教给基本的口算和估算方法。
《标准》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知识容量各有不同,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他们的知识水平,思考角度,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口算、估算的方法与技巧,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学习的乐趣,使原本枯燥的计算练习不再是呆板的,单调的,令人厌烦的。
让他们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形成较熟练的口算和估算技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4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体悟数,加深对数的概念与意义的理解,强化学生数感
4.1加深对数的概念与意义的理解,强化学生数感。
数感的建立可以理解为“数学地”思考。
“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本着这一思想,在概念教学中,我们始终要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的获得。
在数概念的教学中,让学生在生活实例和问题情景中感受和体会数的无处不在,并在此过程中建立数感。
让学生在学完一部分知识后,已经把它与自己的日常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了,能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学习在生活中的价值。
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学生的数感。
4.2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体悟数,发展学生数感。
数感主要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和探索,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更多地接触和经历有关情境和实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体验,从而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建立数感。
但对于数的意义,特别是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的够不够,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不仅是理解数的需要,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
教师若能在教学中根据数联系数意义的
现实应用,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把握数的意义与相对大小关系,有助于发展学生数感。
5拓展延伸,通过开展富有童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应用中形成数感
5.1开展富有童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形成数感。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伙伴,在这个伙伴的带动下,学生更容易主动地获取知识。
“玩”是孩子的天性,在枯燥的数学学习中加入游戏的成分,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让学生在玩中感知的知识是最深刻也是最牢固的。
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游戏是认识的兴趣和情趣的兴趣之间的一种缓冲地区。
游戏可使学生轻松、愉快、有效地掌握知识,也可发展学生的灵敏性,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内化了所学知识,不知不觉就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5.2拓展延伸,让学生在应用中形成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就要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
因此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出的例子,将有助于他们在所学习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来。
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
联系生活,结合学生所学加以拓展延伸,让学生在进一步应用中形成数感。
总之,数感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渐进的过程、沉淀的过程、积累的过程,需要用较长时间逐步培养。
相信随着学生数感的建立、强化和升华,他们的整体数学素养一定会有所提高,而且这也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