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科资源整合

学科资源整合

小学语文教学巧用多媒体《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广大教师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能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多媒体教学在呈现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形象、生动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快乐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利用多媒体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利用多媒体激发兴趣,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更主动。

没有兴趣就失去了动力,所以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激发阅读兴趣的方法很多,多媒体导入教学是效果显著的一种。

比如阅读《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时我就是这样导入的:在距今约2.3亿年前—650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一种奇异的爬行动物,在这漫长的1.65亿年间,它们成为了整个地球的主宰。

经历了气候较为温暖的三迭纪,食物丰富的侏罗纪,充满着生存恐惧的白垩纪,它们作为过去的生物,人们给了它们一个名字——恐龙。

(多媒体同时呈现各种恐龙)。

6500万年前,白垩纪的一个早晨,草食性恐龙正在吃着美味的早餐,“轰”的一声巨响,一场天翻地覆的大爆炸发生了,从此恐龙便慢慢地减少,直至最后灭绝(多媒体屏幕同时播放恐龙的生活及灭亡的画面)。

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呢?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阿西莫夫笔下的科普世界去寻求答案吧!教师富有感情的语言再配以生动的动画效果,一下就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的阅读水到渠成。

不同的教学内容应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

利用投影、录像、音乐、计算机动画等,为不同年龄的对象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将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借助多媒体,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运用的感觉器官越多,它们的作用就发挥得越充分,同时知识就越容易被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中,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许多教学内容涉及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学生无法直接看到,或平时经常看到但观察得不够细致,这时教师如能借助多媒体手段变抽象为直观、变静态为动态地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呈现事物变化发展过程,并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构成一个跃动的“思维空间”,就能为学生实现由形象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奠定基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朱自清的《背影》(第六段)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就表现出了父亲爱子的深情。

教师如果只是单纯地分析动词所体现的父亲过铁道的艰难,学生可能理解起来就没有那么生动,但如果运用多媒体播放父亲过铁道的画面,再配以深情的朗读,那么学生的情感体验就会真切得多,理解作者所要表现的父子深情就更容易产生共鸣。

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恰当地播放配乐朗读录音,通过一定的节奏、旋律、渲染气氛,创设情境,使学生沉浸在美好的意境之中,情感处于最佳状态,再通过教师充满情感的语言启迪和引导,学生就会展开丰富的联想,脑海中就会再现自然和生活的美景,欣赏到教材中美的因素,这样既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使学生得到道德的感化、美的享受和情感的滋润,进而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审美能力,甚至能激发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

综上所述,灵活运用多媒体,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体现“寓教于乐”的思想,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培养各种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积极探索,努力寻求现代信息技术与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最佳结合点,以创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21世纪将是现代教育技术飞速发展的崭新世纪,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信息技术的威力越来越大,人类已进入网络文明,现代传媒的运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方法,加强了直观教学使学生的潜能更好的开发,个性得到充分发挥,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近年来,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借助多媒体课件,把课文中的内容化虚为实。

用声音和画面图象的渲染来刺激学生的感观,使学生好奇、好动的本性得到充分发挥,缩短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

例如:教学诗歌《江畔独步寻花》,教学中展示一光十色的花丛中,花儿团团紧簇,蝴蝶翩翩起舞,黄莺鸟唱着动听的歌儿。

学生们立刻被美丽的画面所吸引,争着说出画面上的景物,要领会古诗的意境也不难了。

通过画面,学生还能引用不少关下春天的好词好句,描绘自己心中的春天。

又如:教学《蟋蟀的住宅》,屏幕展示一只蟋蟀在洞口前的草丛中鸣叫,画面充满活力蟋蟀的动感和蛐蛐的声感,学生由陌生到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直观教学,激发情感小学生的好奇心强,现代媒体既具有独特的刺激感官的功能,又具有图象清晰、色彩逼真、显现内容、渲染情境等多种功能。

当学生看到真切的画面,听到有声有色的示范,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

比如:教学叶圣陶《瀑布》,教师精心设计了瀑布的远景和近景,伴随着瀑布的水声让学生热爱瀑布的雄伟壮观,并适时让学生观赏我国的名胜古迹,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又如:教学《尾巴的功能》,用课件展示牛儿、袋鼠、非洲鳄、响尾蛇等动物尾巴的功能,学生兴趣盎然,激发了学生们探索动物奥秘的欲望,教育效果明显。

三、利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在于画面清晰、动感明显,把静止的动态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形象直观的感知可大大的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中有两处用到“才”字。

“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小时,才渐渐熄灭、”“看了时间,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可事先将这两句话输入电脑,并用特殊的颜色、较大字体显示。

教学时不断切换、删去和补上“才”字,让学生反复对比、理解、体味“才”字的作用,充分说明邱少云的牺牲对这次战斗的胜利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学生体会到邱少云的内心活动。

又如:教学完《我爱故乡的杨梅》之后,学生产生想写的动机、颜色通过电脑展示在屏幕上,让学生面对面的观察、面对面的写,把形象变为语言,把语言变为文字,达到了写我所说的效果。

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基础和学力层次的差别,导致他们观察事物的角度、认识事物的过程、接受事物的能力不一致,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手段也不一样。

教师可用课件,在多媒体中设计多种教学法,如:播放、情境激发、程序展示等,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的路径,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如:在低年级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如果能适时的借助多媒体中的画面、音乐等到活跃课堂气氛,学生会更乐于接受老师的教学。

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储存信息量大的特点,在课后训练中,准备难易不同,知识点各有侧重的多套训练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速度和知识点掌握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可以避免相同的试题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总之,多媒体以它特有的功能帮助教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效率等具有明显的优化作用。

近年来,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积极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语文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巧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质上是让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

”可见兴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不可低估。

在课堂教学中巧用多媒体技术,就能够发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愉快地参与学习。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运用的技巧、技能和操作方法主要是口语、文字、黑板、粉笔、挂图和实物等,学生早已不感兴趣。

而运用多媒体技术,能把形、音、光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逼真形象的意境和生动愉快的课堂气氛,创设一种积极探究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自觉参与到学习中来,使课堂教学收到最佳效果。

在教学《我的老师》一文时,我制作了下面一个课件:一开始,以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为背景音乐,画面上连续展示一望无际的青青草坪、姹紫嫣红的花朵、鲜艳夺目的花束、一幅幅书有“恩重如山”、“师恩难忘”、“祝福你,老师”字样的贺卡,最后定格为“师恩难忘”。

教师由此导入新课,新颖别致,自然流畅,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把学生带入到一种热爱老师、思念老师、难忘老师的艺术境界里,为教师轻松愉快地进行教学,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巧用多媒体技术,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受到种种限制,教学内容涉及的一些事物、现象、情景等,学生都无法亲身感受,妨碍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成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如果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无法展示或很难展示的场景和图像,做到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发挥多媒体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和系统性的优势,扩大学生的直接经验范围,形象具体地表达教学内容,为学生的认知活动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在学生感知、理解、分析问题而感到困难时,给予他们最适时、最恰当的帮助,就能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顺利地理解和把握问题。

问题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例如《背影》一文,学生理解父子情深和掌握作者表达父子情深的方法是课文的重点,而因为学生生活阅历浅,不能深入地体会亲人离别时的感情,对“父亲”对“我”的爱、“我”的四次流泪,都不能很好地把握,因而成为教学中的难点。

每次教学这一课,虽然对“父亲”穿过铁道为“我”买橘子一段文字采用领读、默读、讲解、示范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但都收效甚微,学生不是无动于衷,就是似懂非懂,甚至对“父亲”的动作或老师的示范感到十分可笑,一篇绝好的散文怎么也引不起学生的共鸣。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把“买橘子”这一情节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效果就大不相同了。

当学生看到画面上“父亲那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时的情景,教室里鸦雀无声,一个个都沉浸在父爱的感情世界里,有的禁不住感叹、流泪。

从同学们的神态和课下反馈的情况看,“父亲”的背影已深深地留在同学们的心目中了。

论文发表巧用多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课的重要任务之一。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把讲解与欣赏、发展智力与陶冶情操、知识吸纳与审美享受有机地统一起来,以取得相得益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中学课本中,就有不少优秀的诗歌、散文,它们语言凝练,抒情强烈,极富音乐美和图画美,是进行文化传统教育、情感熏陶、审美鉴赏能力培养的最佳教材。

教学这些作品,要达到教学目的,不能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因为文中真挚强烈的感情、深邃广阔的意境是难以完全言传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