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区域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整合学科知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结题报告一、实验课题的提出。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为了改革中国教育弊端而提出来的一种新型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与各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
对应于分科课程,它是一门综合课程;对应于学科课程,它是一门经验课程。
概括起来说,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
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它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与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自然的了解、对社会的了解与参与,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建立新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多方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利用信息的能力。
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出现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得到了结构性的突破。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有区别,也有联系。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二者既有其相对独立性,又存在紧密的联系。
具体说来,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存在以下三方面的联系:第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第二,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第三,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也可和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
因此,妥善处理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的关系,既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课题,又是一个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课题。
在学科教学中,学生获得了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在综合学习活动中,学生将这些技能和知识运用出来,进行创造性地学习。
学科教学:侧重“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指导性的活动;教师直接指导学生的学习;学生听从指令;外在的学习动机很重要;教师提出学生的不足。
综合实践活动:侧重“四基”的获得和运用(“四基”:学会求知、做事、共处、做人);自主性的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学生自由选择;重内在的学习动机;教师构建学生的能力。
我区从2002年4月开始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课改突破口进行了实验和研究。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探索和实践,大家都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重要性。
小学已经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绩,引起了省市教研部分的关注。
中学起步比较晚,同时又是区域性推进的必要组成部分。
从局到学校和教师都比较重视,积极做好了准备。
加上从2003年秋开始中学全面实施新课改,新课程对中学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中学的品牌,赶上甚至超过其它学校,课改是势在必行。
如何寻找突破口呢?综合实践活动具有与传统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不同的课程理念,而且又没有统一的教材。
这对习惯了单科教学、按课本上课的教师来说是很不适应的。
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
因此,我们探索如何妥善处理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的关系,这既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课题,又是一个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课题。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真正进入新课程。
在国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特别是中学。
目前全国课程改革实验区在课改中碰到的最大困难即是如何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一方面,教育部下发给各实验区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仅仅给出了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的一些大的要求和原则,缺乏大量的可供借鉴的案例,给课程实施带来了操作上的重大困难;另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从课程资源上说具有极强的地方性,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文化传统千差万别,使得综合实践活动在具体的课程内容上不可能统一,无法形成统一的教材或参考资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特有的生成性也拒绝固定的统一教材,这对于习惯了以教科书和教参为教学原点的中学教师来说,一下子无所适从;第三,近年来,高中段的研究性学习蓬勃开展,已经有了一批成果,出了不少书,但是,以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知识、能力储备,根本无法搬用高中研究性学习的经验。
因此,加强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探索,积累课程实施经验,对于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分重要而迫切,而且,从课程本身的特点来讲,每所学校必须在经历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后才能获得课程实施的经验,才可能在新课程全面推行的时候不致于手忙脚乱,无所适从。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可能按照别人探索出来的现成模式去套用,只能从同类型学校的经验中得到一定的借鉴。
所以,不管是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经验的积累还是对课程实施规律的探索,我区的中学非常有必要化力气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和实践。
二、实验的具体做法。
1、实验的方法。
1)、调查问卷法:在本课题的研究中,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学生、教师、家长在当前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的情况、认识、态度、意愿等方面进行调查问卷,以获得第一手资料,为研究的展开提供科学、真实的依据。
2)、文献研究法:深入钻研新课程理论,积极寻找针对性的理论依据,明确研究目标,确定研究思路,制订具体可操作的实施方案。
3)、行动研究法:认真按照制订的实施方案、研究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实施,在实施过程中研究、反思、调整,再研究,再调整,以实现研究目标,取得明显效果。
2、实验的目的意义1)有关概念界定:“学科”课程是使学生以人类文化遗产为线索展开对话,培养他们解决现实问题所必需的能力,进而谋求人的整体发展的教育内容。
“学科教学”的主导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使学生掌握、传递和发展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与各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对应于学科课程,它是一门经验课程。
概括起来说,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
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就是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教学融为一体。
其操作意义是: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把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内容、学习方式以及评价应用到学科教学之中,另一方面,通过学科教学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得到进一步的建设,使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和教学环境整体化产生聚集效应,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改变,促使学生健康地发展。
2)、研究目标。
①探索出一套切合本区中学实际的、行之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整合的途径与策略。
②通过研究,促使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得到发展,凸现个性,在和谐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③激发教师开展教科研的积极性,提高教师对现有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运用能力,提高教师对学生正确评价和有效引导的能力。
④促使我区学校新课程的探索再上一台阶,全面提升我区中学的办学内涵。
3)、研究原则。
①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广泛阅读和吸收新课程理论,“综合实践活动”理论,在学习的基础上,根据我区学校的特色与学生的特点,探究“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切入点。
②实践性原则。
本着在研究中探索,在探索中提高的思想,进行扎扎实实的教学实践,在实践中逐步探索一套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
③主体性原则。
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着眼点,在“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学”中都必须充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探索中求发展。
3、实验的几个层面。
科学发展整体化的进程正在加快,不同学科的原理或认识方法可以相互渗透运用,而新的技术思想往往产生在几门学科的结合点上。
这种发展的新趋势对课程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
我们设置的综合实践活动要把学生在校内的学习和校外生活及需要和兴趣紧密结合。
以“创新、实践、发展”为主线,以“爱思考、勤动手、会创造”为主线索构建知识模块,使学生参与综合性、开放性的实践活动。
我们把课程内容的综合化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而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的各个指定领域(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关系,同时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构成内容丰富的活动。
1)、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目标的整合。
学科教学的目标侧重于某一领域的知识技能目标,例如语文学科,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数学学科致力于数学模型的建立和应用,等等。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单纯从知识着眼,而是从人的发展着眼,着力点是促进学生主动地发展各项基本素质,其旨在使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联络社会生活实际,通过亲自体验,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适应学习化社会需要的终身学习能力。
“做个适应21世纪发展的社会人”是本课程的终极目标,本课程将人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教育的归宿。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把学科教学目标与综合实践活动目标整合起来,形成了有利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目标体系。
我区中学在语文学科上做了深入的探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主要是把作文的教学目标与综合实践相结合。
组织学生参加了扬州晚报的小记者,经常参加晚报组织的课外活动和学校组织的活动,先后去了油田、火车站、润扬大桥、施桥船闸等很多地方。
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许多作文在扬州晚报上发表。
汤汪中学语文组的课题“成功作文心理探究”受到了专家的肯定,出版了专著。
同时他们又在尝试对学生进行网上阅读的训练,已经有了一定的效果,实验正在进行深入的研究。
下面举几个活动的例子。
①、语文课堂,移师个园。
在教苏教版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第15课《个园》(自读课文)一文时,要求学生先认真自学课文,然后阅读扬州市爱国主义教育读本《爱我中华兴我扬州》中《国家名园——个园》,再到到图书室查阅个园有关资料,并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按小组分别选好介绍春、夏、秋、冬的四个导游;再将课堂搬到个园,让学生结合实物进行讲解比赛,最后让学生写出活动的感受,不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让学生深刻领会了课文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热爱扬州、热爱家乡的感情,提高了学生组织活动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当扬州晚报以《汤汪中学语文课堂移师个园》的标题报到了这一综合实践活动并予以肯定后,同学们更是兴奋不已。
②、无锡春游,精心准备。
去无锡春游之前,我们了解到游程是太湖仙岛和水浒城。
途径瓜洲轮渡和江阴长江大桥,春游前我们组织学生学唱《太湖美》、学习、复习唐朝诗人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白居易的《忆江南》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陆游的《书愤》等古代诗词;指导学生阅读《水浒传》中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景阳冈武松打虎》、《武松醉打蒋门神》等学生喜闻乐见的章节。
汽车上,我们让学生围绕这次活动开好主题班会;过江时集体朗诵古诗词;游太湖仙岛时,让学生唱《太湖美》;游水浒城时,让学生记录有关楹联,回忆有关故事情节,感受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