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物行为学习题

动物行为学习题

动物行为学习题选择题1、下列属于后天获得的行为是:A.候鸟迁徙B.鸟类筑巢C蜘蛛结网D.复杂的“鸟语”2、生活在离海边50公里的某种小鸟,每天飞到海边取食时间都比前一天迟到50分钟。

这种现象叫:A.日节律B.潮汐节律C。

月节律D。

无规律3、在自然选择过程中,最终对动物行为起支配作用的遗传物质是:A.染色体B.DNA C.基因D.RNA4、蜜蜂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性昆虫,它们的社会生活高度发展主要表现在个体形态和职能分工上的高度专门化,在蜜蜂群体中表现出明显的利他行为。

A.蜂王B.蜂后C。

工蜂D。

雄峰5、城市中喜鹊的巢与巢间距很近,远小于市郊野外种群的巢间距离,其原因是(多选):A.合适的巢址分布密集B.食物充足C。

利于繁殖D。

喜鹊喜欢群居6、下列行为中哪种行为属于后天学习来的行为?(多选)A.小鸭子出生后跟随首先看到的移动物体B.小狗看到装食物的空盘子时也会分泌唾液C.幼猴将马铃薯放在水中后洗净后再吃D.山雀喜好取食个体较大的毛虫7、无毒的拟斑蝶外观酷似色彩鲜艳、身体有毒的王斑蝶,这—现象属:(多选)拟态中贝茨拟态是指可食性物种模拟有毒、有刺或味道不佳的不可食物种的拟态现象;缪勒拟态是指一种生物模仿其他生物以便于接近进攻对象的拟态如蚁蛛。

A.贝茨拟态B.缪勒拟态C.警戒色D.保护色8、根据动物行为的定义,你认为下列哪项不是动物行为:A.黑猩猩为另一只黑猩猩梳理毛发B.雄螽斯在交配时,给雌螽斯提供食物C.地松鼠在洞穴附近直立,观察周围环境D.郊狼盘算如何阻止同伴来争夺猎物9、动物的警戒色是用来:A.吸引配偶B.提醒捕食者自己是不可食的C.保证动物体色与周围环境颜色一致D.吸引传粉昆虫10、Lehrman设计了一个关于斑鸠的实验,实验分三个组:(1)全为雌鸟,单独饲养;(2)雌鸟与雄鸟配对饲养,不提供筑窝材料;(3)雌鸟与雄鸟配对饲养,提供筑窝材料。

然后给各实验组每只雌斑鸠一窝卵,检查它们的孵窝情况。

结果发现:第(1)组的雌斑鸠没有一只孵卵;第(2)组的雌斑鸠,从第6,7和8天,孵卵的雌性斑鸠比例越来越高,但不是所有的雌斑鸠都孵卵;第(3)组中,第8天,所有的雌斑鸠都开始孵卵。

基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认为:A.雄性配偶能够引起雌鸟的全部孵卵行为B.筑窝材料能引起雌鸟的全部孵卵行为C.雄性配偶和筑窝材料是雌斑鸠孵卵的前提条件D.实验设计不合理,不能得出任何结论11、在繁殖季节,个体小的雄鸟对同类的鸣唱反应强烈,它们会靠近播放类似鸣唱录音的设备,并将回应播放的录音而发出鸣叫。

通过这一技术可以确定该物种的种群密度。

这项技术的理论依据是:A.个体小的鸟傻,它们会接近任何陌生的声音B.个体小的鸟聪明,它们会接近任何陌生的声音C.鸣唱是领域行为的刺激物D.鸟类的聚群行为12、求偶行为的作用包括:A .排斥竞争对手B .刺激配偶交配欲望C .防止异种交配D .上述各项13、下面哪项有关行为与基因关系的说法是正确的。

A .目前的实验证据支持“一个基因,一种行为”的对应关系B .目前尚没有实验证据表明行为是可以遗传的C .所有动物的行为都是由多个基因控制的D .基因可以间接影响动物的行为14、动物通讯的功能不包括:A.攻击对方B.同种个体间的信息交流C.不同种类个体间的信号传递D.捕食者和猎物之间的信号传递15、金翅雀对田间的稻草人不再害怕,这种学习方式是:A.习惯化B.联想学习C.印随学习D.模仿16、对于食蜜鸟来说,夏季来临意味着食物更加丰富,它们将开始交配、产卵、孵卵和育雏。

据此,你认为从春季到夏季,再到雏鸟出窝,食蜜鸟亲体的取食领域会:A.先变大,后变小B.先变小,后变大C.不变D.不确定17、以下不属于鸟类的求偶行为的是A.行为炫耀B.释放性信息素C.改造环境D.鸣叫或发出其他声响18、大熊猫是食肉目动物中罕见的素食者,其食物组成的99%以上是竹子。

在秦岭地区大量分布的可食竹种有两种:较低海拔的巴山木竹和较高海拔的松花竹。

每年的夏末,部分大熊猫个体会从较高海拔的松花竹林下迁到巴山木竹林中开始它们的洞穴生活,它们洞穴生活的意义在于A.冬眠B.产仔和育幼C.躲避敌害D.便于取食19、黑纹石斑鱼是一种雌雄同体动物,即所有个体都具有雌雄两性的生殖器官。

它们总是在日落前2小时内结对产卵。

产卵分多次进行,在每次产卵时,每条鱼交替充当雄鱼和雌鱼。

即A鱼先排部分卵由B鱼来受精,然后B鱼再排部分卵,由A鱼来受精,如此反复多次。

在生殖期间这种交互排卵受精的现象属于哪类利他行为A.互惠合作式的利他行为(海葵与寄居蟹)B.行为操纵式的利他行为(大苇莺哺育杜鹃的后代)C.相互回报式的利他行为(吸血蝙蝠给没有吃到食的同伴喂血)D.亲缘选择式的利他行为(工蚁为蚁后及幼蚁服务)20、以下哪些行为不属于动物的防御对策A.蜥蜴的断尾B.竹节虫的拟态C.涡虫释放杆状体D.黄鼠的报警鸣叫21、对某种雀类的研究发现,在越冬地其面临的主要风险是饥饿和被捕食。

因此,这种雀把活动时间分配给3种行为:监视捕食者,取食和为争夺食物而进行的种内战斗。

结群的大小会影响上述3类行为的时间分配比例。

在以下哪种情况下,最优种群的大小会变大A.日平均温度增加B.生境中的隐蔽场所增加C.增加捕食风险D.食物供应量增加22、下列哪项属于动物个体间化学通讯?A.一只蚂蚁用其触角和前颚轻轻拍打另外一只蚂蚁的尾部B.雄性蜘蛛献给雌性蜘蛛一个猎物C.大熊猫向墙壁上擦蹭其肛周腺的分泌物或者尿液D.蝙蝠通过回声来定位猎物和障碍物的位置动物行为学知识体系动物行为:为了满足个体生存和种群繁衍的要求,适应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动物的个体和群体所做出的有规律、成系统的适应性活动就是动物行为。

动物行为的特征:动态的过程;普遍具适应性意义;自然选择的结果—长期进化的产物;行为产生的基础(1)遗传基础(2)生理基础;行为复杂,差异极大行为形成的原因:近期原因;行为发生的直接原因,即什麽样的刺激会引发这种行为终极原因:行为如何形成、进化的,为什麽自然选择会选中、保留这种行为动物行为中的环境:1、体外环境:生物和非生物环境2、体内环境:体内各结构和功能状态及心理活动和生理现象动物行为的类型:(一)攻击行为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发生相互攻击或搏斗叫攻击行为。

同种动物个体为争夺食物、配偶或领地是发生攻击行为的主要原因。

1、概念:指同种动物个体之间为争夺食物、配偶、巢区或领域等发生攻击或搏斗。

2、特点:除种群密度过大,生活资源和活动空间严重不足外,动物在攻击行为中一般很少受到伤害,通常经过威胁、估量实力和争斗三个过程。

3、意义:使动物占有足够的食物和空间,使胜利者拥有交配权。

(二)防御行为动物采取各种方式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叫防御行为。

防御行为有很多方式。

如:①保护色:动物身体的颜色与其栖息环境相似,以此避敌求生。

这种在体色上对环境的适应叫保护色。

如水母、海蜇等漂浮生物躯体近于全透明,是对水体的良好适应。

②警戒色:一些能释放毒液或恶臭的动物,其体表多具醒目的色泽或斑纹。

其意义在于警示或吓退其捕食者,所以称这种体色为警戒色。

③拟态:某些动物的形体或色泽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这种状态叫拟态。

如竹节虫的体形酷似竹枝。

④假死:是一种以装死方式来逃生的保护性适应。

如金龟子遇敌害后会装死,从植株上滚落地上,伺机逃脱,从那些喜欢吃活食的捕食者口中逃生。

⑤逃逸:某些动物遇敌害时,会采取一定方式迷惑捕食者,趁机逃走,这样的保护性适应方式叫逃逸。

如蜥蜴会断尾来逃生;乌贼喷出墨团趁机逃逸;黄鼬能以臭气退敌等。

⑥其他方式:如牛遇敌害时,成年的个体会围成一圈,头朝外,把幼体保护在中央,用角御敌;乌鸦会聚众乱叫以卸敌;食肉目动物多以提上唇、露犬齿,并发出鸣叫来驱敌。

(三)捕食行为(1)索食行为:动物的索食行为是指搜寻食物、捕捉食物和对食物进行加工处理,以满足自己或同种个体对食物需要的行为。

动物是异养生物,必须摄取现成的有机物而生活。

索食行为正是保证了动物个体及同类能找到到共捕捉到充足的食物,即取得作为构成躯体进行一切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以保证个体不断生长发育与繁殖,种族得到延续。

(2)贮食行为:一些动物在食物充足的时期或季节,将多余的食物收藏起来以便慢慢食用的行为就是贮食行为。

如蚂蚁在夏秋季节食物丰盛时,往巢内运粮食,贮存起来,供日后食用。

动物的贮食行为都是与动物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每一种动物的贮食行为都有利于其度过不良的环境条件,即严案的冬天和其他食物缺少的时期,以维持动物的生命活动。

(四)动物的繁殖行为自然选择产生了各种机制包括繁殖行为,来保证繁殖的成功。

在繁殖过程中动物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动作或活动。

一般而言,这一行为链分为求偶、交配、抚幼三个阶段。

1.性选择如许多昆虫在交尾期间分泌性外激素,它能在个体之间传递化学信息。

由于性外激素是一类挥发性的化学物质,所以要靠嗅觉器官来感受。

性选择分为同性选择也称雄性竞争(马鹿、海豹);异性选择也称雌性选择(孔雀)2.性行为(1)求偶行为(2)筑巢行为(3)交配和配偶关系(4)抚幼行为(五)定向行为大多数动物在其活动区域中,都有其特殊的定位方法。

人类主要依靠视觉定位;而蝙蝠主要靠听觉定向;一些昆虫、水生动物和哺乳动物主要靠化学(嗅觉)走向。

(1)化学定向:即依靠对化学物质的感受来定向。

如社会性昆虫、水生动物以及某些哺乳动物的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鲑鱼的生殖洄游、狗、蚂蚁等。

(2)视觉定向:很多动物都是以视觉作为定向的主要工具。

如鸟类在白天飞行,大多是根据太阳的位置来定向;夜间飞行则是靠星辰来定向。

(3)听觉定向:(回声定位)声音在某些动物的空间定向中起关键性的作用。

如蝙蝠、海龟、鲸、海豹等动物是靠回声定位去避开障碍物和寻找食物的。

(六)社会行为:群居动物如蜂、蚁、白蚁;狮、象、鼠等1、合作和利他行为2、竞争3、等级行为4、通讯行为:(1) 视觉通讯;(2) 听觉通讯;(3) 嗅觉通讯;(4) 触觉通讯;(5) 电通讯(七)动物的节律行为:动物体的活动或运动适应环境中自然因素的变化而发生有节律性的变动,称之为节律性行为。

(1)昼夜节律:动物的活动和生理机能与地球的昼夜相联系,称为昼夜节律。

根据昼夜活动的特性,可以分为四类:昼行性,晨昏性,夜行性,无节律性。

(2)潮汐节律:很多海洋生物的活动是与潮水的涨退相联系,称之为潮汐节律或月运节律。

(3)季节节律:地球表面所接受的太阳辐射的时数发生季节变化,这种昼夜长短的变化影响着许多动物的活动。

(4)生物钟:生物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性就叫做生物钟。

比如公鸡到清晨一定时刻鸡啼,猫头鹰的体温恰好在夜里十二点最高。

(八)动物的择居行为:(1)回归择居行为(2)迁徙择居行为(3)分群择居行为动物行为的发生一、动物的先天性行为的获得1、趋性:动物对刺激产生的一种最简单的定向适应性行为,分正趋性和负趋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