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炭资源现状中国是世界第一产煤大国,也是煤炭消费的大国。
1996 年中国煤炭探明可采储量居世界第三位,全行业年煤炭开采量达到近10 亿吨。
煤炭行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基础。
中国煤炭状况:在我国的自然资源中,基本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这就决定了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重要地位。
与石油和天然气比较而言,我国煤炭的储量相对比较丰富,占世界储量的11.60% 。
我国煤炭资源总量为 5.6 万亿吨,其中已探明储量为1万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11%。
建国以来,煤炭在全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例长期占70%以上。
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05 年,全国一次能源生产量为12.3 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为7.85 亿吨标准煤(折合11 亿吨原煤),仍占63.8%。
专家预测,在本世纪前30 年内,煤炭在我国一次性能源构成中仍将占主体地位。
我国的煤炭资源分布广泛但不均匀。
全国除上海外,其他省(区)、市均有探明储量。
从地区分布看,储量主要集中分布在山西、内蒙古、陕西、云南、贵州、河南和安徽,七省储量占全国储量的81.8%,分布呈现“北多南少” “西、多东少”的特点。
当前我国煤炭行业产业的低机械化带来的采煤效率低下,煤炭企业占用劳动力过多,煤炭开采安全等突出问题日渐严重;煤炭行业的低进入壁垒以及高退出壁垒使得我国煤炭行业竞争无序,较低的产业集中度也造成了国际竞争力的下降。
因此,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我国煤炭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煤炭行业工作的重点。
近年来,煤炭行业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支持下,坚持以发展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通过实施关井压产、关闭破产和安全专项整治,使煤炭供需总量基本平衡,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呈现恢复性增长的强劲势头。
但是,煤炭行业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这里,我主要是从“煤炭产业集中度低”这一方面进行具体的说明。
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煤炭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很低。
据了解,目前世界各产煤国煤炭行业集中度均高于中国,美国年产煤10 亿吨左右,前 4 家公司占70%;澳大利亚年产煤近 4 亿吨, 5 位公司占71%;前印度年产煤 4.5 亿吨, 1 家公司占90%。
然而,我国高度分散的市场结构加剧了小矿与大矿之间激烈的资源争夺战,为现代化矿井建设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留下了巨大的隐患,进而导致我国煤炭市场的供需失衡,煤炭产业效率极低的规模结构,影响了我国煤炭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严重制约了煤炭产业发展,造成了有限煤炭资源的巨大浪费。
( 1 )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低。
炭开采业发达,煤炭加工业滞后;产品初级加工较发达,深加工、精加工较欠缺,产业链条短;产品品种单一,产业发展过于依赖初级产品;煤炭加工转化率低,投入产出率低,产业自我积累能力低下,经济效益不佳。
具体表现在:筛选、洗选、炼焦、发电在煤炭加工转化的整体数量中占有绝对比重,而深度加工产品极低。
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清洁能源产品和技术,如工业型煤,干法洗煤、水煤浆、煤焦油深加工、煤层气开发等基本上还停留在初级阶段。
(2).煤炭企业管理水平低,劳动力素质低。
几年,在旺盛市场需求刺激下,一些大中型煤矿超能力、超强度生产,采易弃难,造成采掘衔接紧张,资源回收率低,矿井服务年限下降,埋下事故隐患,导致重特大事故频发。
煤炭行业从业人员多是富余人员、待业青年、农转非家属,文化水平普遍较低。
产业结构调整后,不能尽快适应新的产业在技术方面和管理方面的要求,使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不协调,严重制约了煤炭企业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的步伐。
(3).环境污染破坏严重。
国经济增长需要消耗煤炭,发展煤炭生产。
近年来,我国煤炭消费总量维持在12-13 亿以上,其中80%是原煤直接燃烧,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影响到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身体健康。
从各地区情况来看,烟尘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最大的地区为高硫煤产区及能源生产和消费量大的地区。
从各行业看,烟尘和二氧化硫的排放具有非常明显的行业特征,以煤炭为基础的电力行业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大约占全国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的50%。
1[2] 大规模开采煤炭同时还造成矿区土地塌陷,地表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并由此引发了许多自然灾害。
据测算,山西省每挖1t 煤造成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损失约为61元,保守估算,1978〜2004年全省产原煤70亿t,生态环境损失约5000亿元左右。
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造成外部不良经济状况日益突出,进而使得山西煤炭产业的后续发展能力不足。
严重的煤炭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从以上关于我国煤炭产业集中度存在的问题来看,煤炭产业内可持续发展,需要在组织结构方面提高煤炭行业的集中度。
政府等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和鼓励措施加快我国煤炭企业联合、重组、兼并的步伐,通过提高产业进入壁垒和降低产业退出壁垒使占有次经济可采资源、非经济可采资源的煤矿以及国有煤矿的富余劳动力大部分退出煤炭行业,形成以若干少数大型煤炭企业或企业集团为主体,小煤炭企业并存的市场格局,将适度垄断的有限优势同竞争的基本优势结合起来,以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性和范围经济性。
山西省在煤炭企业整合重组推进过程中,始终坚持政府协调指导与市场作用发挥相结合,坚持煤炭企业整合重组与煤炭开采秩序治理整顿相结合,坚持上大、改中、关小和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坚持既注重发挥省内外国有大型煤炭企业的作用,又注重发挥民营骨干企业的作用,将全省矿井由2600 座减少到1053 座,企业主体由2200 多个减少到130 个,煤矿整合重组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煤炭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形成多元办矿格局,在保留的1053 座煤矿中,国有占20% ,民营占30% ,混合所有制占50%;进入2009 年11 月,煤炭产量已恢复到历史最好水平,达到6100 万吨。
我国煤炭物流众所周知,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而煤炭消费重心则在东部和南部,我国能源构成以及煤炭资源的分布情况决定了我国煤炭对外调运量巨大。
但是我国煤炭物流市场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存在着以下问题:①多数煤炭企业以及煤炭需求企业对煤炭物流认识不足。
据统计,煤炭企业以及煤炭需求企业大部分都是实行自营物流,煤炭物流80%左右都是由煤炭企业以及工业企业自身承担的。
由于市场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不完善,企业内部各种物流装备、各类物流从业人员等,还不能合理社会化。
②煤炭物流市场混乱。
我国煤炭物流市场中,煤炭经营单位过多过滥,中介机构过多,煤价层层加码,层层盘剥,交易成本过高。
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而煤炭消费重心在东部和南部,从而形成了“北煤南运、西煤东调”的格局,提高了运输和交易成本,流通市场分布不均也提高了交易成本,流通过程中运输和交易费用大幅增加。
③煤炭物流市场产品差异程度低,功能雷同。
调查表明,我国煤炭物流服务企业现有的主要服务内容仅局限于货运代理、仓储、运输等基本的低层次物流作业层面,很少有物流服务企业提供综合性、全程性、集成化的现代物流服务。
因此,设立煤炭企业配送中心既有不要性,又有可行性。
必要性。
着煤炭加工技术的发展以及客户多元化的需求,煤炭个业必须尽快发展外部配送。
煤炭企业物资供应的特点,存在的弊端以及煤炭产品销售也要求煤炭企业设置物资中心。
通过配送中民,不但解决了储备分散的层层设库的问题,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现行的供应管理体制。
北煤南运是煤炭企业生产,运输与消费的基本格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煤炭资源分配和水,陆联运的运输方式曾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经过近年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电子商务的普遍应用及物流业的兴起,传统运作模式的弊端突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流通成本高。
煤炭客户(特别是电厂)最为关心的问题是煤炭供应的安全和及时性,为此各企业都有各自的燃料供应系统;而煤矿最关心的问题是煤炭的产销衔接,为此各煤炭企业也各自的营销网络。
这些机构虽然发挥了不少作用,但也耗费了大量人力财力,煤炭的流通成本也相应增加。
二是资金占用量大。
我国的煤炭运输主要依靠公路,铁路,航运及港口企业,这些企业按区段承担,衔接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问题,加之煤质等方面的因素,煤炭企业间难以调节余缺。
为避免发生此类现象,企业增大了各自的煤炭储量,这既占用了大量资金,又增加了管理费用,这些成本最终还是导致客户的财务成本增加。
可行性。
目前,煤炭生产企业已具备了开展企业内部物流配送的基本条件,诱惑力配送中心的时机已成熟。
第一,对国家而言,国家可以通过配送中心控制煤炭市场,配送中心是替代煤炭资源计划分配模式的最佳方案,国家的方针政策都可由其落实和体现,保证国民经济快速正常地发展。
第二,对资源地与市场而言,可以通过供应链与两者建立牢固的联系。
由于煤炭配送中心介于市场和资源之间,从煤炭企业生存发展的角度来看,它将更有稳固市场地们,所以组建配送中心将是两者的积极选择。
第三,对运输企业而言,融入煤炭配送中心,不但可以借助配送中心的信息优势,使其运输能力得以最大化,还能够能获得稳定的货源,从而获得更好的效益。
我国煤炭资源分布状况及分析研究我国是煤炭资源丰富的国家,目前,除上海等少数地区外,在我国的大多数省区都赋存有煤炭资源,从整体上来说,我国煤炭品种齐全,煤炭资源丰富,但是,也存在着资源分布不平衡,资源赋存的地质条件较差的情况。
一、我国煤炭品种齐全在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中,煤田受到多种地质因素的作用;由于成煤年代、成煤原始物质、还原程度及成因类型上的差异,再加上各种变质作用并存,致使中国煤炭品种多样化,从低变质程度的褐煤到高变质程度的无烟煤都有储存。
按中国的煤种分类,其中炼焦煤类占27. 65%,非炼焦煤类占72. 35%,前者包括气煤(占13. 75%),肥煤(占3. 53%), 主焦煤(占5. 81 %),瘦煤(占4. 01%),其它为未分牌号的煤(占0. 55%);后者包括无烟煤(占10. 93%),贫煤(占5. 55 %),弱碱煤(占1. 74%),不缴煤(占13. 8%), 长焰煤(占12. 52%),褐煤(占12. 76%),天然焦(占0. 19%),未分牌号的煤(占13. 80%)和牌号不清的煤(占1. 06%)。
二、我国煤炭资源的质量特征判别煤炭质量优劣的指标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指标为煤的灰分含量和硫分含量。
一般陆相沉积,煤的灰分、硫分普遍较低;海陆相交替沉积,煤的灰分、硫分普遍较高。
中国煤炭灰分普遍较高,秦岭以北地区,晋北、陕北、宁夏、两淮、东北等地区,侏罗纪煤田为陆相沉积,煤的灰分一般为10%〜20% ,有的在10%以下,硫分一般小于1 % , 东北地区硫分普遍小于0. 5 %。
中国北方普遍分布的石灰纪、秦岭以南地区、湖南的黔阳煤系、湖北的梁山煤系等属海陆交替沉积的煤,灰分一般达15%〜25 %,硫分一般高达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