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农林人才的培养研究
DOI:10.13881/ki.hljxmsy.2015.1824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 核心 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 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树 立全面发展观念, 努力造就德、 智、 体、 美全面发展的 [1 ] 高素质人才 。现代大学通过其人才培养模式的不 断创新, 实现其价值所在, 而卓越人才的培养正是顺 应飞速的社会发展对人才的不断需求。 卓越人才的 培养是继承和创新文化的同时推动了现代大学在创 新实践中不断前行。 不同类型的大学培养出来的人 才不尽相同, 高等教育需要依据社会不同的需求结合 高校自身的办学特点对人才进行培养 , 并着重突出卓 越人才的培养模式, 以适应目前社会各方面对高精尖 人才的需求。 1 卓越农林人才的界定 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膨胀,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 展, 形成了高等教育的社会化和经济化 。社会各层面 对农林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发生着巨大的改变 , 高等农 业院校以往培养出的农林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对高 精尖人才的需求, 而是亟需培养出一批卓越的农林人 才。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大良在《贯彻落实总书记 重要讲话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 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 ‘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 ’ :“ 平》 的主题报告中指出 的目标是培养一大批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社会责任感 、 有献身国家农林事业志向、 有解决农林业生产实际问
图1
卓越农林人才的能力构成
2. 1
收稿日期: 2015 - 04 - 08 ; 修回日期: 2015 - 04 - 17 “吉林省地方高校人才培 基金项目: 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 2015 ) ; 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企业经 养质量比较研究” ( ZD14054 ) 营管理视角下的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培育研究 ” , , 作者简介: 刘爱辰 ( 1981 - ) , 研究方向 女 讲师 博士研究生, 9558805@ qq. com. 为高等教育教学, 通信作者: 王 伟 ( 1981 - ) , 硕士, 研究方向为教 男, 副教授, 64468728@ qq. com. 育学,
264
Heilongjiang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Med林人才的培养研究
王 刘爱辰,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B
伟
( 吉林农业大学,长春 130118 ) 文章编号: 1004 - 7034 ( 2015 ) 10 - 0264 - 04
关键词: 卓越农林人才; 人才培养; 知识能力; 创新能力; 协作能力; 综合能力 摘 要: 卓越人才的培养符合时代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 更需要卓越农林人才的培 养, 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高等农业院校作为培养卓越农林人才的重地 , 肩负着推动新农业 发展的重要使命, 需要高等农业院校不断改革人才培养计划 , 培养出能够担负起时代给予使命的合格 人才。文章从卓越农林人才的界定、 卓越农林人才的能力构成、 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现状以及如何 培养出卓越农林人才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
题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卓越农林人才的培养, 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 加强内涵建设, 推进专业综合 改革; 以培养实践能力为重点, 加大教学投入, 强化实 践环节; 以农科教结合为突破口,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 笔者认为卓越农林人才应该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 智、 体、 美全面发展, 具备爱农、 肯吃苦、 肯实干、 是德、 肯奉献的执着精神, 具有较强的专业、 创新和协作能 力, 具有创新精神和勇于实践的较高综合素质的高级 专门人才。卓越农林人才还需要在掌握必要的新农 业专业知识上, 能熟练运用生产技术理论与技能, 了 解新农业科技革命趋势, 追踪农业发展动态, 把扎实 的学科基础、 系统的专业理论、 宽泛的高新技术知识, , 运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 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2 卓越农林人才的能力构成( 见图 1 )
知识能力 知识能力是卓越农林人才能力构成的基础部分 。 知识经济的时代, 对知识能力的要求不再局限于自身 知识掌握程度, 而是要把知识融会贯通在一起, 并且 有不断推陈出新的能力。 卓越的农林人才应掌握必 要的基础学科知识、 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 广泛的相 关学科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农业是一个完整 复杂的系统, 三农问题具有综合性、 复杂性、 多样性的
2015 年 10 月( 上) 265 发散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尤其在农业 院校学生的特殊品质要求中, 需要培养学生吃苦精 神、 责任感、 自信心、 顽强意志、 上进心等品质, 培养学 “三农 ” 生服务于 的意识, 使其成为符合新农村建设 要求的人才。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和经 济模式的飞速转变, 以及大众化教育时代的到来, 原 有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已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今天 。 3. 1 高等农业院校的教学内容不合理, 教学手段单 一, 培养计划不完善 “三多 ” , 首先, 是教学内容制订中的 和“三少 ” 即 专业课程多、 理论课程多、 必修课程多和基础课程少、 实践课程少、 选修课程少, 这种教学内容不利于学生 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提升; 其次, 是教学方法和教 , 、 学手段的单一 启发式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等仍没有 得到较广泛的应用, 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和创 新精神的培养都没有得到较高的提升 ; 第三, 是培养 “三农 ” 计划与 和新农村建设结合得不密切, 农林人 “ ” 、 才的培养如果对 三农 问题认识不够全面 不够深 入, 就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对农林人才的需求 。学生 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 先进科 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对理论知识的要求等方面的 问题了解不够深入, 实际经验不足, 开拓进取精神和 创新思维不足, 必然导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主动 探究问题的能力不强。 3. 2 高等农业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高等农业院校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近年来有显著 提高, 但与国内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相比较, 高等农 业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主要表现在: 首先是农 业高层次拔尖人才匮乏, 高水平的学术大师相对较 少, 相应的教学理念、 方法都不够先进, 培养出来的学 生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需求; 其次是教师队伍的整体 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缺乏献身农业科技研究、 解决农 业实际问题并能承担重大课题的优秀年轻学术骨干 ; 第三是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近亲繁殖普遍严重, 普 遍缺乏现代农业研究方向稳定, 学术造诣突出, 团结 协作沟通能力较强的学科梯队, 缺乏既能带动团队进 行教学又能进行科研的学科带头人队伍 。 这些师资 队伍建设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到对农林人才的培养 , 更难以培养出卓越的农林人才。 3. 3 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学生的就业 能力不足 自 1999 年扩招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已逐渐由精 英教育发展到大众教育阶段, 各高校在这个阶段都为 , 了扩大办学规模而不断新增专业, 追求“大而全 ” 而 一些高等农业院校本身并不具备开设新专业的条件 , 造成教育质量下降, 从而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 高等农业院校的毕业生难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 需求, 同时这种“大而全 ” 也带来了许多专业人才过
《黑龙江畜牧兽医》 科技版 它的解决可能跨越多个相关的专业领域, 也可 特点, 能涉及社会、 资源、 环境、 法律等多个领域。 因此, 卓 越农林人才必须具备“专业较扎实、 应用性较强、 知 识面较宽” 的特点。 培养人才的理性思维和宽阔的 视野, 使学生成为既有较高科研水平, 又有较高文化 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2. 2 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卓越农林人才能力构成的核心部分 。 创新能力是在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基础上产生的 , 它是可以通过教育、 培训、 实践等活动的启发而不断 提升的一种能力。 卓越的农林人才就是应该具备吸 纳新知识、 搜集处理新信息的能力、 整合新鲜内容、 提 出新的理论见解、 开拓新的知识领域, 把创新贯穿于 , 、 整个农业发展中 形成新的理论 新的思路、 新的技术 的高精尖创新人才。 这种能力的培养就需要不受常 规思路的约束, 寻求探究问题的全新性、 独特性, 灵活 地运用各种手段解决实际问题。 在科学技术水平日 新月异, 生产方式及技术手段层出不穷, 农业问题日 渐复杂多变的今天, 更需要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来适应当今经济时代飞速发展的未来 。 2. 3 协作能力 协作能力是卓越农林人才能力构成的关键部分 。 经济全球化使得竞争日益激烈。在激烈的竞争中, 需 要的是具有大局意识、 协作精神、 服务精神和奉献精 神的人才。社会发展的进步, 不是个体行为, 也不提 倡孤芳自赏, 而是需要强大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精诚 团结、 协同合作的群体, 这样才能使得个人的聪明才 智发挥到极点。卓越的农林人才要学会相互信任 , 学 、 , 会在公平竞争中相互合作 取长补短 学会在生活中 相互照应、 和谐相处, 学会分享共同的价值观、 谋求共 同的发展、 分享共同的资源, 协同攻关, 集思广益。 2. 4 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是卓越农林人才能力构成的提升部分 。 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使其不仅与自然资源、 环境保 护等学科联系在一起, 而且与经济发展、 社会发展、 乡 镇文化建设等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 , 成为一个庞大的 , 系统工程 这就要求培养卓越的农林人才达到知识面 较宽、 基础较扎实、 应用性较强, 既能精通农业技术, 又能正确处理社会政治、 经济、 文化等方方面面因素 对农业的影响, 具有综合处理农业问题的能力和素 质, 把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与交 流沟通、 创新等能力融合起来整体发挥作用的目的 。 实践证明, 凡是卓越的人才, 都具有较强的综合处理 问题的能力, 都是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并重发展并和 谐结合的结果。 3 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高等农业院校的教育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具备 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较强的实践能力、 开阔的视角、
266 剩, 给就业带来严重压力。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的就 业能力不足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随着办 学规模的快速增长, 出现师资短缺、 教学基地数量严 重不足等问题, 致使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质量和教学 实习、 毕业实习质量下降, 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普遍不 强, 这种情况导致了农业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时因实 践动手能力、 创新能力不强而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 可; 其次, 在求职过程中应聘和面试的准备不够充分 , 缺乏就业技巧, 这与毕业生不能主动学习就业相关政 , 策和法律法规 不了解所要从事行业的性质和状况, 适应环境的能力比较弱有关; 第三, 高等农业院校的 学生结构也在发生巨大变化, 城镇生源比例超过了农 村生源比例, 大部分城镇学生缺乏吃苦耐劳品质, 在 , 就业时难以适应农业生产技术一线的艰苦环境 成为 农业院校就业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这就需要高等农 业院校在制订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计划过程中 , 在培 养目标、 课程设置、 实践环节、 教学大纲等方面, 既突 出各自办 学 特 色 又 有 利 于 培 养 出 一 批 卓 越 的 农 林 人才。 4 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对策分析 要培养出一批卓越农林人才, 需要加强对教学模 式、 考核方式、 实践教学等环节的改革, 如采用参与 式、 启发式、 探究式、 讨论式等教学方法, 实行中小班 授课模式。课程要注重全过程考核, 采用多样化的考 核形式。要引导学生从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向以 探索和研究为主的教学模式的转变 。 4. 1 制订科学的卓越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国 家 中 长 期 教 育 改 革 与 发 展 规 划 纲 要 ( 2010 —2020 年) 》 , 旨在培养造就一批卓越农林后备 人才, 不同类型的高等农业院校应该根据国家和经济 社会发展对卓越农林人才的不同层次的需求以及结 合自身的特点, 找准自己的办学理念、 发展目标、 办学 , 。 性质和服务方向 制订卓越人才的培养方案 农业院 校的相关专业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 , 要引入 企业的深度参与, 科学制订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方案; 确定符合专业定位和社会需求的卓越农林人才培养 目标; 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聚集校内所有优质的教学 资源, 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建立科学系统 完善的培养模式, 从而促进学生知识、 素质、 能力的全 面发展, 达到社会各层面对卓越农林人才需求的 标准。 4. 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按照实验班和英才班两种模 式进行培养, 实验班以培养“应用型 ” 人才为主; 英才 “学术型” 班以培养 人才为主。见图 2 。 4. 2. 1 “实验班 ” 采取“3 + 1 ” 的培养模式 前三学 年进行本科课程学习, 第四学年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 。 “ 习 实验班学生实行 班主任 + 校内导师 + 校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