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西北农林-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践
西北农林-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践
任书院
4. 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4.3 改革举措得到同行广泛认同和借鉴
“全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杨凌共识”被《求是网》《中国教育在线》
等媒体报道
《中国教育报》专题报道了我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绩 陕西省教育厅网站报道了学校农林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 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40余所高校来校访问交流,
3.3 提出并构建了与农科类拔尖创新 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突破了传统农科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跨度不够、弹性不足、
知识结构单一的问题,很好地解决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课
程与教学内容定位问题。探索的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与生态文 明教育课程体系特色鲜明,以立志“三农”为特质的思想素 质教育体系富有成效。
4. 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 课程定位:四类课程,并与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养成相对应 ※ 课程内容:整合课程资源、厘清课程边界、优化课程内容(课程质量标准) ※ 教学方式:倡导研讨式、启发式、探究式教学
(三) 课程资源统筹管理
※ 课程分级、统一编码:按修读顺序和难易程度分为9级,本、硕、博课程
师资统筹管理
四、阶段性成效
(一)通识类课程设置改革
目标 定位
未来农林行业拔尖创新人才
2 +X 模式 选择
二年 研究型本硕博 学科通识 分流选拔 复合型本科 教育 自主发展
2.3 面向现代农业,构建以生物科学为核心、个性化的 课程体制 构建“两段、三阶、模块化”的
课程体系
厚基础、强能力、善思维、国际
化 的课程内容结构
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个性化培养方案 生态文明教育课程 农林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
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践
报告人:赵忠 教授
2014年7月
2013 年 12 月,为落实《关于推动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 意见》要求,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又联合推出《关于实施卓 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
要创新体制机制,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 等农林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3 成果的创新点
3.1 提出并践行了农科类人才卓越化 教育理念及相应的培养制度
提出了农科类人才卓越化教育理念,建立了拔尖创新人 才培养实验区——创新实验学院,实施分类培养,贯彻因材 施教。探索并形成了跨学院的协同培养制度。
3 成果的创新点
3.2 创建了以个性化发展为核心的 “2+X”的培养模式
媒体英语视听 资刊阅读
1.5 1.5
24 24
2 2
12 12
4 4
CET4≥425 CET4≥425
60人 60人
240 240
此类课程一学期可以满足1200人学习需求 综合三大类11门课程一学期可满足2460人学习需求
目的: 使学生关注学习过程 促进语言技能协同发展
四、阶段性成效
(一)完成了通识类课程的设置 ※ 3.计算机课程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采取分类教学。各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 标体系,选择开设。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 、计算机课程 、体育课、数学
类、大学物理、化学类等 7 类通识类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 ※ 1.思想政治理论课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1-6学期开设,其中实践教学安排在第二学
期末,结合暑期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进行。思政部确定实践项目和实 施方案,具体组织实施,活动结束后,每个学生应提交实践报告或
课程教学约定制度
师生关系约定 教师教学改革评价制度
2.5 将实践创 新与立志“三 全面推进课程研讨式、互动式教学 农”的思想与 实验课普遍实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 素质培养有效 实行全学程的“创新素质与能力训练” 结合 依托学校产学研实践平台,将学生实践创
新活动引向“三农”一线,在实践中培养学生 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情系“三农”情 怀
(二)开展了国内外调研工作:规模发展—内涵发展
(三)2008年成立了创新实验学院: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农科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1. 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针对制约我国农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的
问题,学校从2002年开始提出了农科人才卓越化教
育理念,在“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班”、教育 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区”探索的基 础上,2008年率先在全国农林院校成立创新实验学 院,并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以提高创新实践
4.1.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优质生源汇集农科类专业
生源质量和吸引力提升,我校拔尖创新班生源超出本省区同类院 校录取分数线60分以上 学生对农科专业的选择、对校内硕博通道的选择更加理性 77%的学生进入国内一流高校和境外名校继续从事农林科学研究
学生综合素质和科研潜质凸显
2013年底,创新实验区学生取得的科技创新成果占到全校本科生 所取得成果总数的61% 94%的导师对学生培养总体质量比较认可, 其中76.7%的导师认为学 生培养质量很好
生态文明教育
强化通识教育
科技发展与文化传承 人文 素养 与人 生价 值
文明 对话 与国 际视 野
通识教育
自然环境与社会
引进国外一流农业大学的“原课程”、“原教师”、“原教学方 式”,境外大学的教授来校采用原版教材和教学方式开展授课, 实现课程教学标准和教学方式国际化。
2.4 建立高水平教师深度参与教学改革的机制
二、设计思路
(二)分类培养
根据学校确定的“培养和造就农林学科的学术精英、创新创业的 技术领军人才和农业与社会发展的领导者”人才培养总体目标,构建 多元化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因材施教,实施人才分类培养。
三、改革重点
(一) 形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 知识目标 ※ 能力目标 ※ 素质目标
(二)科学构建课程体系
4. 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4.2 教改成果示范效应明显
学校在2008版和2014版培养方案修订中吸收了该项目研
究成果,全面实施分类培养
导师制、与研究生教育课程衔接制度、教学改革约定制
度等进入学校日常教学管理体系
探索形成了一批新课程应用于全校的人才培养 基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成果,2013年成立了右
四、阶段性成效
(一)完成了通识类课程的设置
※ 4.体育课
体育课坚持4年教学不断线,一、二年级按照专项俱乐部形式组织教 学,每学期记1学分;三、四年级有针对性开设体育实践类选修课。学 生在校四年必须参加每年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并达到《国家学生 体质健康标准》后方可毕业。
四、阶段性成效
(一)完成了通识类课程的设置 ※5.数学类、大学物理、化学类课程 数学类、大学物理、化学类课程,采取分类教学,各专业根据 人才培养目标体系,选择开设,学分设置不能低于各模块的最低学 分要求。
四、阶段性成效
(二)毕业额定学分设置
※目标要求:降低学分 6.5-16.5
二、设计思路
(一)如何定位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二)如何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科学构建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三)如何实现分类培养? (四)如何更好地实现实践教学的育人功能? (五)如何提高我校的国际化办学水平? (六)如何提高核心课程的建设质量和水平? (七)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设计思路
(一)统筹教育资源 ※统筹:课程资源、教师资源 ※重点:课程资源需整合; 课程安排需优化; 加强实验实践平台建设
学时
周 学时 4 2 2 2
上课 周次 12 12 12 12
班次/ 周 4 4 4 4
入选要求
班级 规模 30人 30人 60人 60人
总 人数 120 120 240 240
口语与演讲 口译基础 应用文写作 求职英语
1.5 1.5 1.5 1.5
48 24 24 24
CET4≥425 CET4≥497 CET4≥425 CET4≥425
拓展课程
学 分
学 时
周 学时
上课 周次
班次/ 周
入选要求
班级 规模
总 人数
跨文化交际
1.5
24
2
12
4
CET4≥425
90人
360
中国文化概论
1.5
24
2
12
4
CET4≥425
90人
360
西方文明史
1.5
24
2
12
4
CET4≥425
90人
360
此类课程一学期可以满足1080人学习需求
课程名称
学分
容的统一性问题
② 个性化培养及其与现行教育教学制度的矛盾
问题
③ 高水平教师自主参与教学改革的动力与机制
问题
④ 学生立志“三农”的思想与素质培养问题
1. 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以学院为单元整体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的探索和 1 实践,提出并建立了“2+X”的培养模式
搭建了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相融合的贯通培养通道,建
另有17所高校来函索取相关的资料
华中科技大学、重庆大学等6所高校借鉴了教学约定制度 参与了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出台的《关于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
育培养计划的意见》等文件的起草
在《中国大学教学》、《中国高教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22篇,篇均下
载频次122次,篇均引用3.8次
教改理念和成效获得了校内外的认同
论文。实践教学单独记学分。
四、阶段性成效
※ 2.大学英语课程 大学英语(共计12学分)
基础课程 (获得9学分)
拓展课程 (3学分)
基础课程 (12学分)
拓展课程
课程名称
证书英语类
语言文化类 实用英语类
雅思英语
跨文化交际 口语与演讲 中国社会与文化 口译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