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新高一入学语文摸底考试 正式卷

2017新高一入学语文摸底考试 正式卷

2017年语文试题卷(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80分钟,答案写在答题卷上)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①家谱也称族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题的家族世系繁衍的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

家谱有约3000年的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属珍贵的人文资料,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

②关于家谱的起源,目前学术界众说纷纭,但是从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碑文等中国早期文字,及史类文献对家谱起源的考证,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

现今可以知道的最早的家谱雏形,是殷商时期留下的一片牛肩甲骨,现保存在大英博物馆,乃武丁时期所刻,是某一王室之外的显贵家族之记录。

另外,商周两代,还有刻录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家谱。

周代的《世本》,曾对创作《史记》有过参考作用,目前学术界公认它是中国家谱的开山之祖。

战国时代的《春秋公子血脉谱》,启我国家族史籍以“谱”名之先河。

③周代的《世本》,在于“奠系世,辨昭穆”,它所奠的系世,是周宗室的帝王世系;所辨的昭穆,是尊卑贵贱的亲疏。

完全是为推行宗法分封制度,巩固周王朝统治服务的。

周代的宗法分封制度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已经“礼崩乐坏”,趋于瓦解。

到了汉高祖刘邦“徒步有天下”,宗族组织由兴到衰,由破坏到重建,至东汉时已由世族和宗族代替了,君统与宗统开始分离。

两汉的家谱功能是为恢复、重建宗族和形成、巩固世族的统治服务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势力极度膨胀,选用官吏实行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官之任用,“不考人才行业,空辨姓氏高下”,“有司选举,必稽谱牒”,“家之婚姻,必由讲系”,此时的家谱,成了政府选举、士族出仕、门第婚姻的主要依据。

与之适应的是修家谱之风极为盛行,国家设谱局,置谱官,“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

同时,伪造世系门第的造假现象应运而生,由“尚官”“尚姓”至于“尚诈”。

唐朝初年,修谱继续为官府垄断。

为了打击旧有的门阀势力,抬高李氏皇族社会地位,唐太宗李世民组织力量编纂《氏族志》,“以今日官爵为等级高下”。

五代以后,“取士不问家世”,庶族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科举出仕;“婚姻不问门阀”,新兴的庶族地主、商人在社会上获得了应有的地位。

直到宋代,家谱编纂方式由过去主要是官府修谱发展为私家修谱。

家谱功能上也由过去主要是出仕、联姻的政治功能转变为“尊祖、敬宗、收族”的社会伦理道德的教化功能。

明清以来,私修家谱之风盛行不衰,目前存世的家谱绝大多数是清代以后撰修的。

④“凡国必有史,有家必有谱。

”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一个家族的百科全书,一个家族、家庭的历史文化汇总和历史档案。

同时家谱对历史学、人口学、民俗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因此,续修、新修家谱既是一个家族的头等大事,也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1.下列有关“家谱”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家谱,亦称族谱,是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繁衍的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B.家谱的最早维形,是殷商时期留下的一片牛肩甲骨和商周两代刻录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家谱。

C.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上溯到先秦时代。

目前学术界公认周朝的《世本》为中国家谱的开山之祖。

D.家谱至今大约有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三大历史文献之一,目前存世的家谱大多是清以后撰修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周代的家谱《世本》,是属于以周天子为首的周室宗族的,它是为了推行宗法分封制度,此制度到春秋战国趋于瓦解。

B.到魏晋南北朝吋,门阀制度盛行,“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家谱成了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

C.从魏晋南北朝到唐朝初年,家谱的编纂都为官府垄断,直到宋代,家谱的主要编纂方式才发生改变。

D.宋代时,家谱由于失去了以前的出仕、联姻等政治功能而由官修变为私修,此时家谱更多是发挥其社会功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家谱发展及其功能嬗变的脉络,大致可分为周代、两汉、魏晋南北朝、唐朝、五代、宋代、明淸几个阶段,家谱随着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变化而变化。

B.魏晋南北朝时,因为家谱对于人们的社会地位、发展前途等有重大的作用,于是出现了造假的现象,由“尚官”“尚姓”至于“尚诈”,这是利益驱动所致。

C.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它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等的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修家谱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D.国家有史,家族有谱,家谱与国史处于同等地位。

一本家谱就是一个家庭的生命史,它记录了一个家族的根脉与成长,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象征。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4-7题(22分)苏东坡的秋天武志强①对秋的感应是每个时代的人都有的,文人的感应就是留下一些文字,直到骨骸与灵魂一起都漂泊了,天地间只留下一枝瘦笔,让后人来读。

②古秋中最喜欢苏东坡的秋。

酒不醉人人自醉,苏东坡的秋就散发着浓浓的酒味,一路走下来能把你醉倒。

③秋天的天性要求人精神的皈依,苏东坡不止一次皈依了秋天。

当他孤苦飘零到黄州时,作了《卜算子》一词: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④写尽秋的凄清、冷寂,但在字里行间又有一股隐隐约约极细微的飘仙之气,我想苏东坡一定是饮了酒之后开始这月夜独往来的,千年之后依旧能嗅到他的酒仙之气,仿佛他不是用脚行走,而是孤鸿一样在飘。

到底是深谙秋的人,也到底是酒中人,即便到心境死灭时也能散发出一股酒的芬芳,不要小看这点芬芳,正是它使苏东坡成为苏东坡,如果说是苏东坡写尽了秋,倒不如说是秋和酒拯救了苏东坡。

⑤当你望着那湛蓝的秋空,眸子里不是盛满了渴望燃烧的酒液吗?沉寂的热情又一次被唤醒被点燃了。

苏东坡把目光投向秋天,他又开始向往了。

在他那篇脍炙人口、优美动人的《前赤壁赋》中,一句“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就展示了他博大宽广的襟怀。

前后判若两人,但秋的精神又一以贯之,如果不是万里清秋,苏东坡能写出这样的词句吗?能通过这样的抒发疗救他的精神危机吗?正是秋天养育、调息着苏东坡的情怀,为他提供了纵横驰骋、跌宕腾挪的天地舞台,正是与秋天的遭遇才使他的酒气仙气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才竖立了一个完整的苏东坡雕像。

⑥秋天的个性就是苏东坡的个性,秋天不能缺酒,有酒的苏东坡不能缺秋。

中秋之夜的苏东坡欢饮达旦后,作了一首《水调歌头》,就是那首著名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欲乘风归去……”够了,仅此一句“我欲乘风归去”就可使苏东坡笑看天下大红大紫、大富大贵和玩弄阴谋诡计的人,问问他们,能写出这一句吗?仅仅一句,谁能情怀真正的富有,唯有东坡。

⑦一切苦难深重的人暂且放下肩上心头的苦难,因为是秋天了,秋天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沟通着我们的情感,倾吐胸臆,仰天长啸,或泪流满面,默立无语,秋天都接纳了,并把它仅有的余温给予我们,送我们上路。

苏东坡就是这样的上路了,至今都向我们展示着一条明净的人生之路。

⑧繁华喧嚣所给人的多是过眼烟云,而一些真正沉埋在心底的东西并不怕冷寂,它在等待勃发,就像一棵生了根的树定能将枝叶烘托出来。

有成熟就有失落,有大的成熟就有大的失落,不怕失落,怕的是失落之后不再振作、奋起,不再否定、超载。

这就是苏东坡给我们的启迪,也就是秋天给我们的启迪。

⑨秋天其实就是一坛酒,苏东坡已品过这坛酒了,也该我们今人品一品了,我们应该比苏东坡品得更好。

4.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A. 酒后,苏东坡笔下的秋散发着浓浓的酒味,因此让作者最喜欢苏东坡的秋。

B. 中秋之夜的苏东坡欢饮达旦之后,作的《水调歌头》使作者泪流满面、默立无语。

C. 文章启示我们应像苏东坡、秋天一样,要有开阔的胸襟、乐观地面对人生,通过努力成就人生的辉煌。

D. 文中引用苏东坡的诗词,既能印证苏东坡与秋之间的密切关系,突出文章的中心;又能增加作品的文学情趣,使文章具有文采。

E. 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反问等手法,淋漓酣畅地抒发了对苏东坡的喜爱、赞赏之情。

5. 为什么说“正是与秋天的遭遇”才使苏东坡的“酒气仙气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6分)6. 文中说“秋天的天性要求人精神的皈依,苏东坡不止一次皈依了秋天”,试结合文章内容回答,苏东坡是怎样皈依秋天的?(6分)7. 作者认为“秋天其实就是一坛酒,苏东坡已品过这坛酒了,也该我们今人品一品了”,那么,我们还能从秋天中品出什么?试联系实际加以探究。

(6分)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19分)耿定向,字在伦,黄安人。

嘉靖三十五年进士。

除行人,擢御史。

严嵩父子窃政,吏部尚书吴鹏附之。

定向疏鹏六罪,因言鹏婿学士董份总裁会试,私鹏子绍,宜并斥。

嵩为营护事竟寝出按甘肃举劾无所私去任行笥一肩有以石经馈者留境上而去还督南京学政。

隆庆初,擢大理右寺丞。

高拱执政,定向尝讥其褊浅无大臣度,拱嗛之。

及拱掌吏部,以考察谪定向横州判官。

拱罢,量移衡州推官。

万历中,累官右副都御史。

吏部侍郎陆光祖为御史周之翰所劾,光祖已留,定向复颂光祖贤,诋之翰。

给事中李以谦言定向挤言官,定向求去,帝不问。

历刑部左、右侍郎,擢南京右都御史。

御史王藩臣劾应天巡抚周继,疏发逾月不以白定向。

定向怒,守故事力争,自劾求罢,且诋藩臣论劾失当。

因言故江西巡抚陈有年、四川巡抚徐元泰皆贤,为御史方万山、王麟趾劾罢,今宜召用,而量罚藩臣。

藩臣坐停俸二月。

于是给事中许弘纲、观政进士薛敷教、南京御史黄仁荣及麟趾连章劾定向。

执政方恶言者,勒敷教还籍省过,麟趾、仁荣亦停俸。

时已除定向户部尚书督仓场,定向因力辞求退。

章屡上,乃许。

卒,年七十三。

赠太子少保,谥恭简。

定向初立朝有时望。

后历徐阶、张居正、申时行、王锡爵四辅,皆能无龃龉。

至居正夺情,寓书友人誉为伊尹而贬言者,时议訾之。

其学本王守仁。

尝招晋江李贽于黄安,后渐恶之,贽亦屡短定向。

士大夫好禅者往往从贽游。

贽小有才,机辨,定向不能胜也。

(选自《明史》卷二百二十一,有删改)8.对下列划线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拱嗛之嗛:怨恨B.而量罚藩臣量:衡量C.其学本王守仁本:本来D.士大夫好禅者往往从贽游游:交游9.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嵩为营护事/竟寝出/按甘肃/举劾无所私/去任/行笥一肩/有以石经馈者/留境上而去/还督南京学政B.嵩为营护事/竟寝出按甘肃/举劾无所私/去任/行笥一肩/有以石经/馈者留境上而去/还督南京学政C.嵩为营护/事竟寝/出按甘肃/举劾无所私/去任/行笥一肩/有以石经馈者/留境上而去/还督南京学政D.嵩为营护/事竟寝/出按甘肃/举劾无所私/去任行笥/一肩有以石经/馈者留境上而去/还督南京学政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耿定向不畏权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