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集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 (2014-2030)文本2015年7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一条规划目的 (1)第二条规划依据 (1)第三条规划指导思想 (1)第四条规划原则 (1)第五条规划区范围 (2)第六条规划期限 (2)第七条城市规模 (2)第二章规划目标与指标 (2)第八条规划目标 (2)第九条规划指标 (2)第三章市域绿地系统规划 (3)第十条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结构 (3)第十一条市域绿地系统规划布局 (4)第十二条生态绿地保护规划 (4)第四章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4)第十三条城市绿地分类 (5)第十四条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结构 (5)第十五条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布局 (5)第十六条公园绿地规划 (5)第十七条生产绿地规划 (8)第十八条防护绿地规划 (9)第十九条附属绿地规划 (9)第二十条其他绿地规划 (11)第五章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规划 (11)第二十一条防灾避险绿地规划原则 (11)第二十二条防灾避险绿地指标 (12)第二十三条防灾避险绿地布局规划 (12)第二十四条防灾避险绿地植物种植 (14)第二十五条防灾避险绿地管理措施 (15)第六章中心城区绿地景观规划 (16)第二十六条规划结构与布局 (16)第七章城市绿道绿廊规划 (16)第二十七条规划原则 (16)第二十八条总体布局 (17)第二十九条分类建设指引 (17)第三十条慢行道规划 (18)第八章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 (18)第三十一条植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18)第三十二条动物等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18)第九章植物风景与树种选择 (19)第三十三条树种选择的基本原则 (19)第三十四条树种选择技术经济指标 (19)第三十五条主要树种选择 (20)第十章古树名木保护规划 (20)第三十六条古树名木保护措施 (20)第十一章绿线规划 (20)第三十七条绿线规划原则 (20)第三十八条绿线控制层次 (21)第三十九条绿线管理 (21)第十二章分期建设规划 (21)第四十条分期与目标 (21)第四十一条近期建设规划 (22)第十三章规划实施 (23)第四十二条实施措施 (23)第四十三条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 (24)第十四章附则 (24)第四十四条生效时间 (24)第四十五条解释权 (24)第四十六条法律效力 (24)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目的1、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绿地率和覆盖率,达到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标准。
2、合理规划城市绿地,指引城市绿色发展的正确方向。
3、对城市总体规划中绿地系统规划深化、细化和系统化。
4、构筑城市发展生态安全格局,确定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区域,明确城市生态安全隔离空间。
5、科学制定各类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市域与城市绿地空间布局,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第二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等法律;2、①《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国发[2001]20号);②《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1993年11月4日建设部发布);③《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建城[2010]125号);④《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建城[2012]170号);⑤《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⑥《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GB-T50563-2010)等规定、标准;3、①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通知》(建城[2002]249号);②《城市绿线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112号);③《公园设计规范》(CJJ48-1992)等规范和管理办法;4、①《河北省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②《辛集市城乡总体规划(2013—2030年)》等相关规划;5、国家、河北省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第三条规划指导思想强调规划区范围、层次、指标体系等方面与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和统一,以生态学为指导,按照“城市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对城市各种绿地进行定性、定量的安排,形成一个与城市人居环境紧密结合的生态绿地系统。
第四条规划原则1、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的原则。
2、布局均衡、比例合理,综合考虑、全面安排的原则。
3、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树种多样、合理配置的原则。
4、既有远景目标,又有近期安排,远近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规划区范围本规划范围与《辛集市城乡总体规划(2013-2030)》确定的范围一致。
市域规划区范围:辛集市行政区域,面积951平方公里,包括中心城区、6镇、7乡、344个行政村。
中心城区规划区范围:北至石黄高速公路,南至石济客运专线,西至本市行政管辖边界,东部北端之军齐排干以东,南端至双柳树村东纵向公路,总面积约为187平方公里。
第六条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2014年-2030年。
近期:2014年—2020年;远期:2021年—2030年。
第七条城市规模1、人口规模规划至2020年辛集市中心城区人口确定为50万人,至2030年辛集市中心城区人口确定为80万人。
2、用地规模规划至202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控制在56.68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建设用地113平方米;规划至203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控制在88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建设用地110平方米。
第二章规划目标与指标第八条规划目标规划期内,中心城区应最大限度的提高城市绿地总量,使绿地总面积达到6779.21hm2。
其中,公园绿地1106.53hm2;生产绿地315.07hm2;防护绿地56.39hm2;附属绿地1751.87hm2;其它绿地3549.35hm2。
人均绿地面积达到40.37m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83m2。
绿地率达到36.7%,绿化覆盖率达到45%以上,实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
第九条规划指标表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指标一览表表 :辛集市各类绿地规划一览表表 :辛集市绿地统计表第三章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第十条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结构辛集市域绿地体系尊重自然、历史、人文条件,人文与自然、历史相结合,透水透绿,形成林在城中,林城交融,“三横三纵,绿带绕城”的绿地系统结构。
1、三横:沿黄石高速、石津灌渠、衡昔高速形成三条东西向生态绿廊。
2、三纵:沿通武线、东王线、大边线形成三条南北向郊野绿廊。
3、绿带绕城:主要是指多条绿化景观带,包括生态绿带等。
第十一条市域绿地系统规划布局规划充分利用辛集城市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结合中心城区及周边城镇的重要景点形成绿地景观节点,通过生态绿廊的连接使其建成绿地网络,覆盖整个市域。
景观节点包括中心城区内四合公园、谐翠公园、润泽公园、锦绣公园、友乐公园等5个市级公园以及中心城区外包括生态农业观光园、百年梨园、崇兴寺、桃园人家等18处重要节点。
生态绿廊包括黄石高速、石津灌渠、衡昔高速形成的三条生态绿带,控制宽度为200米;沿通武线、东王线、大边线形成三条南北向郊野绿带,控制宽度为100米;中心城区的外部和多条内部生态绿带也纳入市域生态绿廊之中,控制宽度不等。
绿带范围内以绿化为主,兼具动物栖息地和生态环境保护功能,为人们提供亲近大自然的绿色休闲空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第十二条生态绿地保护规划为保护生态环境,协调好城镇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通过生态敏感性及生态安全格局分析,规划对生态绿廊划定保护范围,包括南水北调输水管道及城镇地下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石津干渠及其他河渠沿线、生态绿带、大型基础设施廊道、高压走廊、地震断裂带、重要道路两侧防护带等。
地震断裂带两侧控制500米禁止建设区;石德铁路两侧设置30-50米的防护绿带;高速公路两侧、307国道南侧、一级公路两侧设置30米的防护绿带;二级公路两侧设置20米防护绿带;石津干渠北侧及中心城区外围设置50-300米的防护绿带;石津干渠支渠两侧设置30米的防护绿带;南水北调干渠两侧50米范围内的一级保护区,不得建设非渠道用建筑物;南水北调输水渠道两侧500米范围内或输水管道两侧200米范围内的二级保护区,不得建设有污染物排放的设施和进行有碍干渠运行安全的活动;307国道以北、沿石津灌区设置200—500米的生态林地,使307国道与其两侧的城市建设用地有机分离,互不相扰;规划沿石德铁路两侧也适当设置宽窄不一、大小不等的生态绿地,最大限度地隔尘降噪。
第四章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第十三条城市绿地分类中心城区城市绿地按主要功能分为: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其它绿地5大类。
第十四条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结构规划中心城区的绿地系统结构为“一环、一轴、一廊、五核、多点”。
一环:沿石津灌渠、妍园路、东环路和南环街的环城林带。
一轴:贯通城市中心城区南北,以教育路为轴线的城市绿地系统主轴。
一廊:沿世纪大街的东西向绿色廊道。
五核:以锦绣公园、友乐公园、润泽公园、谐翠公园和四合公园等大型公园形成的中心城区五个绿色景观核。
多点:散布于城市各处的小区公园、块状绿地形成的城市绿色斑点。
第十五条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布局规划布局依托城乡总体规划绿地系统进行优化、深化。
各级公园绿地的布局满足服务半径,做到中心城区全覆盖,形成完善的公共绿地服务体系。
一、总体格局:形成“星罗棋布、条块连通”的布局结构。
二、绿地系统:按城市绿地的不同类别,形成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其它绿地五大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
1、公园绿地:为城乡居民户外游憩及防灾需要,形成街旁绿地/带状公园-居住区级公园-市级公园体系,构建中心城区层级分明的绿地系统。
2、生产绿地:结合辛集市国家园林城市的创建,提升城市的绿化品味,丰富城市的绿化内容,为城市绿化培养和提供苗木、花卉。
3、防护绿地:结合辛集市皮革制造等产业与城市相关重点单位的空间分布关系,规划合理的防护绿地,对其进行有效的隔离与防护。
4、附属绿地:结合中心城区各类用地的空间分布特点,制定合理的附属绿地布局要求。
5、其他绿地:利用中心城区周边的农田与林地,构建中心城区规划区范围内城市建设用地外完整的生态林地。
三、绿地与景观结合:结合城市景观需要,强化区片、道路、节点绿地的景观效果。
第十六条公园绿地规划1、规划原则以“美化环境、维护生态、均衡布局、防灾救灾”为原则,加强城区绿化,形成布局合理,分布均匀,大中小结合的公园绿地系统。
2、规划布局规划市级公园服务半径2000—3000米,组团级公园服务半径800—1000米,社区级公园(小游园)及街头绿地服务半径300—500米,确保城区500—800米范围内有1处1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园绿地。
为适应和满足人们闲暇时间增多以及对健康和运动的需求,在传统城市公园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居民长假和每周出行的需求,建设郊野风景区公园。
3、规划指标与要点(1)规划综合公园4处,包括谐翠公园、润泽公园、友乐公园、四合公园,分布于城市南、北、中方向,用地规模均大于20公顷,服务半径控制在2000--3500米;上述4处市级综合公园总面积约为99.83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