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第一章规划总则第二章规划目标与指标第三章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第四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与布局第五章城市绿地分类规划第六章相关绿地规划第七章树种规划第八章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第九章古树名木保护第十章分期建设规划第十一章规划实施措施第十二章附则第一章规划总则第一条规划编制依据1.0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1.0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86年颁布,1998年修订);1.0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04《城市绿化条例》(1992年);1.05《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国发[2001]20号;1.06《城市绿地分类标准》(2002年)1.07《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1993年]84号;1.08《国家园林城市评选标准》(2000年);1.09《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2001]192号;1.10《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1.11《青海省绿化条例》[2001年6月];1.12《西宁市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条例》[1995年];1.13《西宁市绿线管理实施办法》宁政办[2003]195号;1.14《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15国家及青海省其它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第二条规划期限《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规划期限为2001—2020年,其中:近期至2005年,中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远景指2020年以后20至30年。
西宁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作为《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在规划时序上比总规晚了整整五年,为保持与城市总体规划统计口径的一致和对应,因而确定西宁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
其中:近期2006-2010年,远期2011-2020年。
第三条规划范围根据西宁市的自然山水地貌,充分尊重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市域研究范畴,着重从宏观的城市生态发展角度来划定绿地系统范围,加强生态城市外围大环境的保护和控制,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1市域范围:本次规划市域范围包括西宁市市域的四区三县,即城西区、城北区、城中区、城东区、大通县、湟源县、湟中县。
市域范围内有重要的水源地、水源保护区和正在建设的黑泉水库、自然与生态保护区、重要的自然与历史遗产保护区以及鲁沙尔、多巴、甘河滩镇等。
3.2主城区范围:包括西宁市市区和城南新区规划建设用地范围。
为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用地范围,面积约380平方公里。
第四条人口及用地规模现状用地和人口数据以2005年末资料为准(园林局提供)。
建城区面积为6400ha,常住人口85万人;近期和远期规划建设用地和人口分别以总体规划中的人口及用地规模预测数据为依据,即:近期(2010年)建设用地面积为10030ha,人口110万人;远期(2020年)建设用地面积为12840ha,人口130万人。
第二章规划目标与指标第五条规划目标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目标,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国策,在加快社会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保护好城市生态环境,寻求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与绿地协调发展的建设模式。
根据《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及西宁市的区位环境和绿地现状,确定本次绿地系统规划目标如下:5.1 构筑“青山、碧水、绿地、蓝天”的景观格局,将西宁建设成为最适宜创业、最适宜居住、富有高原韵味的生态旅游城,力争近期内实现国家级园林城市目标。
5.2积极发展城市各组团之间的绿化隔离带,凭借南北两山的自然优势,实施“森林围城”的建设战略;对市区有限的绿地资源进行科学、系统的布局,使城市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5.3 提出切实可行的绿地建设指标,使西宁市区的园林绿化达到国内同类城市的先进水平。
最终,将西宁市建设成为生态健全、绿地布局合理、市民使用方便的园林化城市绿色网络。
确定2020年西宁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形态目标是:“森林围城,生态夏都”。
第六条规划指标西宁市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一览表(表4-1)第三章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第七条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思想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特点应注重系统的完整性,即包括大地绿化子系统规划、城市绿地子系统规划、庭院-阳台-屋顶小环境绿地系统规划三个层次,在规划中主要着眼大地绿化子系统规划、城市绿地子系统规划,以形成西宁市整个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的特色。
其中,大地绿化是指区域景观生态背景下的绿地系统规划,将城郊绿地引入城市,有利于两者的一体化发展,是大环境生态平衡的基础。
因此,在做西宁市建成区绿地系统规划的同时,更应重视整个市域范围的自然生态系统保护,规划应将周边的农田、人工经济林、防护林、风景林地等一并考虑,使其共同组成城市外围的生态背景圈。
城市绿地子系统规划是指对城市规划区的绿地规划,包括城市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及其他绿地。
这些类型的绿地与城市建设的关系最为密切,与市民生活的联系最为直接,对城市生态及景观的改善效果最为显著。
这一层次的绿地规划建设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
因此,除了保留原有的城市绿地以外,还要在规划区内预留绿地,并通过绿廊、绿楔的设置,与外围的大地绿化系统相衔接。
第八条西宁市市域绿地系统规划构想基于以上的规划思想,并且结合景观生态学的“基质-廊道-斑块”格局理论,规划构想将西宁市域的绿地系统定为“以滨河绿带、绿色走廊为骨架,中心城区为生态核心,生态防护山林为背景的蓝-绿网络系统”。
根据城市与各类型绿地关系的密切程度,市域绿地分为三个层次。
1.市区内城市绿地。
包括城市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道路绿化以及其他绿地(包括城市建城区内的风景林地、森林公园等)。
这一层次的规划建设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详见建成区绿地系统规划。
2.市区周边大环境绿地。
包括以自然山水为主体构架的城市组团绿化隔离带、插入市区的或与市区相邻的风景林地以及风景区等。
该层次的绿地按国家规定及城市总体规划的意图,有的可划归城市绿地(即风景林地),有的可划归为郊区绿化,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编制相应规划。
从西宁市的现状及总体规划来看,对于插入市区内的和与市区紧密相连的风景林地的规划控制,应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进一步深化。
3.市域内广义自然型绿地。
包括远郊风景区、水源保护区、农业用地、山林地、自然植被分布区等。
这一层次的绿地的存在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而市域绿地系统规划则是从城市生态环境及绿地系统的完善等角度,提出一些规划构想及控制要求。
第九条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的空间布局结构绿地系统规划旨在最大限度地降低开发与资源保护的冲突,减低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冲击,构筑生态廊道,保护现有生态系统,营造出“绿色”的生态城市。
本次西宁市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的空间布局结构可以概括为:一核、一环、双带、四区、多廊道穿插、多斑块渗透,形成覆盖整个市域,城乡一体化的绿地系统。
一核:以西宁市区为核心,通过对城区的生态环境的梳理,全力打造绿色夏都,从而带动整个市域范围的生态效应。
一环:西宁市区是由南山北山环绕,构成了一道绿环,使城市绿地与市域内其他绿地有机地交融,营造良好城市外围景观。
双带:一条为沿青藏铁路、兰青铁路及315国道、109国道、227国道两侧的市政防护林带;一条为沿湟水河及其支流的滨河绿化带。
其中,市政防护林带的宽度为800—1000米,防护绿带为改善交通市政走廊周边生态环境、限制城市形态无序蔓延和城市过度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滨河绿化带的宽度为50-100米,改善湟水河及其支流的水体环境,同时也与水带形成蓝绿交织的滨河景观休闲带,使河与山林连结起来。
双带纵横交错于整个市域范围中,形成拟自然的生态走廊。
四区:充分保护现有的生态资源,在西宁市区周边形成四大生态保护区,分别是:大通河源涵养保护区、湟中河源涵养保护区、大坂山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拉鸡山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
四大保护区起到维持市域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和提供城市建城区新鲜空气库的作用,构筑起西宁市的绿色屏障,同时也为将来的城市绿地发展预留了空间、奠定了基础。
多廊道穿插、多斑块渗透:加强主要河道、道路绿化,使之形成多条生态廊道,这些生态廊道在西宁市内将城市公园,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块状绿地有机联系起来,对整个城市进行全面绿化。
“一核、一环、双带、四区、多廊道穿插、多斑块渗透”的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充分体现了西宁市自然地貌的结构特征,要实现该布局结构,就要求市域土地使用和城市建设发展具有宏观的控制和长远的目标,强化市域绿地系统网络布局,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前提,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在规划管理中,体现人与自然的共存,真正把西宁建设成“人-建筑-河滨-山林”相融相亲的生态园林城市,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人居环境。
第四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与布局第十条规划特色西宁城市素有“夏都”的美誉,在本次绿地系统规划中将其绿地规划的特色定位为“山披绿,绿拥城,绿廊导清风,夏都镶翡翠”。
既贴合西宁城市本身的自然条件,又能够通过绿地系统的规划,使西宁成为西部高原上的绿洲,构筑西宁城市的生态环境。
第十一条规划结构西宁市绿地系统的规划构架必须同时考虑城市的自然地形条件、城市结构形态、绿地功能需求等综合因素,在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一环、两带、四片”的绿化格局的框架下,进一步概括提炼为“一环两带、四楔四片、绿网交织、绿珠相嵌”的块网状混合结构。
即从西宁市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出发,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山、水、城相依的自然风貌特色,塑造城市外围的绿色生态空间,同时以水道、绿道组成的绿色廊道为纽带,将城市中的公园、小游园、附属绿地等绿地斑块串联起来,共同构筑“生态基质——绿色廊道——绿地斑块”的生态绿地系统格局。
一环:即主城区外围沿绕山公路形成的防护林带。
防护林带是西宁南山、北山的骨架,将西宁主城环绕。
绿环的设置,不仅对于城市内部的生态环境起到一定的围合、防护的作用,同时也为生物(鸟类)提供了良好的生存通道,从而把城市外围的生机引入城市。
两带:即沿河形成的十字交叉状带状绿化。
西宁主城区内得天独厚拥有三条河流汇聚,南北向的南川河与北川河以及东西向的湟水河,其两岸形成30-100米的绿地走廊,串联起主城区内其他的生态隔离绿地和各级城市公园,形成大规模的公共开放空间,架构西宁主城区的绿化大动脉。
四楔:即南北两山被城市分隔的四块城郊防护林和风景林地。
从郊区城市外围生态山水背景伸入市中心由宽到窄的楔形绿地组合布局,能够将新鲜空气源源不断地引入市区,为保护城市的活力提供保障。
四楔分别从城市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深入城市。
四片:即在主城区各片区间的4片生态隔离绿地。
生态隔离绿地是主城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功能片区之间的绿色隔断,是四块楔形绿地的有益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