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各的精彩①花朵在不同的季节绽放精彩,而人则在不同领域展现自我。
②在格林童话中,一个故事令人深刻。
四只年老体衰的动物:狗、鸡、驴子、猫,被主人赶出,结伴旅游,途中遇到一群恶人。
但四只动物纷纷利用自己特有的优点,合力将恶人赶走。
③这则童话深刻地诠释了“各有各的精彩”的道理。
精彩,是优点,是特长。
每个人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长,若能加以运用,便能释放出惊人的力量。
④但在生活中,人们往往认识不到这一点。
一方面,人们片面地,过度地欣赏某一类特长。
如人的美貌,过人的聪颖等等。
另一方面,一些美好却不引人注目的特长时常得不到人们的注意,甚至被抑制了。
⑤这种现象——令人痛心的是——在中小学校中显现得尤为显著。
领导们、老师们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成绩优异,或是运动成绩出众,或能歌善舞的学生身上。
然而,还有很多拥有善良,坚韧等美好品质的学生却被忽略。
有一个学生,年复一年地独自维持着班里的整洁与卫生,无怨无悔,但是到期末推选优秀学生时,名额却被“优等生”夺走。
他们的精彩,永远无法得到绽放。
⑥这样的结果是,“精彩”的,更加精彩。
而隐藏起来的那些光芒,更为黯淡。
这,就是我们的教育所希望的吗?⑦我们再将目光转向诺贝尔获奖人数最多的国家——欧洲的小国瑞士。
他们的教学体系,将“各有各精彩”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们的口号是:“不落下任何一个人!”因为只有每个人的素质上来了,民族才有希望。
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地展现自己的特长。
每一个人都有机会绽放自己的精彩!⑧只有当我们的教育能达到这样的觉悟,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
只有每个学生,“优等的”“劣等的”,能得到发展的机会,中国才可能多出几个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
达尔文、爱因斯坦、罗丹,哪一个不是小时愚钝的?若他们生在中国,也只能被埋没了。
⑨人各有各的特长,只能在各自的领域绽放各自的精彩。
我们必须好好反思我们的教育,反思如何才让每个人展现各自的精彩!文章①至③段为“起”的部分。
引入观点。
文章第一段由花及人,写出各有精彩。
第二段则引用格林童话中的故事,第三段略加分析,进一步巩固论证,提出观点:每个人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长,若能加以运用,便能释放出惊人的力量。
(各有各的精彩)文章④至⑥段为“承”的部分。
承接观点提出的现实生活中的某个领域出现的与观点相违背的问题或现象。
文章第四段提出现实生活(教育领域)中人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并指出导致该认识的原因。
第五段则提出了教育领域中一种具体的现象:中小学校中存在的唯文化成绩、运动能力、才艺等显性的特色是从的评价标准,而忽视了隐性的特色,从而让这部分学生无法绽放自己的精彩。
这就违背了前面提出的观点:各有各的精彩。
第六段分析了这种现象导致的结果。
第⑦至⑧段为“转”的部分。
提出解决教育领域中这一问题的方法。
第七段以瑞士做法为例,论述瑞士是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各有各的精彩”。
第八段指出我们若能以瑞士为借鉴,中国的每一个学生都将“各有各的精彩”,否则许多终将会被誉为埋没。
第⑨段为“合”的部分,借势呼吁我们反思教育要让每个人“各有各的精彩”。
【点评】文章从寓言故事切入,在对“精彩”进行诠释之后,提出“每个人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长,若能加以运用,便能释放出惊人的力量”的观点。
着重论述了我们教育领域的存在的某些误区,人们往往片面地欣赏某一类显性特长而忽略“精彩”的个体差异,并与瑞士的教育理念进行对比。
文章的可贵之处在于联系实际,分析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评分:23+23+9=55各有各的精彩①古人在千年前幽幽一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想告诫后生的,正是“各有各精彩”的道理。
②纵观世间万物:翱翔于蓝天的雄鹰不能水,畅游于大海的巨鲸不能飞,驰骋于陆地的狮王不能水也不能飞,这又如何?各占一方称王,其各自的风光与威严,正是对方无法体味的精彩。
③自然界中的物如此,人亦然。
④正如地方有特产,人也有特长。
在政坛上叱咤风云的富兰克林小时候也常为不及格的拉丁文成绩头疼不已;在文坛上挥笔自如的朱自清高考时也身兼语文状元与数学榜尾两“第一”;在科学的舞台上享有盛名的爱因斯坦年轻时也因手工课上糟糕的作品被不留情面的嘲弄过。
季羡林说:“不完美才是人生。
”人无完人,纵然是这些历史上遥不可及的伟大巨人,我等平凡小辈也能在某些方面将他们轻松击倒。
各有各的精彩,不需面面俱到,人有一个别人所到达不了高度的特长,足够你靠此一生丰衣足食,甚至名垂千古了。
⑤然而,最近有提议称“高中生将取消文理分科”,在我看来,这正是违背“各有各精彩”的道理而想让“全民都平凡”的悲剧提议。
⑥史上有文状元、武状元之分,百官也有文官、武官之别,为何历史的巨轮转到现代,我们却要回归“原始”,取消文理分科?殊不知,能在数字的海洋中畅游的理科生大都对历史、地理、政治没辙;能翱翔于文字的天空的文科生也大都见到物理、化学、生物大喊头疼。
人们能欢呼雀跃拥戴拉丁文不及格的富兰克林做总统;北大能宽容数学零分的朱自清;历史也不因爱因斯坦糟糕的手工课减少丝毫对他的讴歌,为何如今的我们却对高中生如此严厉,不许你“各有各精彩”,非要因你一个缺点劣势否定你的全部?⑦人们常用木桶理论来否定“各有各精彩”。
总说:最短的木板决定了木桶的容水量。
可人终究不是木桶,人是可以变通的高级生物。
当木桶倾斜于最长的木板,装下的水,便或许比齐刷刷全都是短木板的木桶多。
⑧是鹰,你便不要强逼自己会水;是鲸你也别拼命飞。
发展长处,不需要面面俱到。
让我们体验“各有各精彩”,在自己的舞台上精彩一生!文章①至④段为“起”的部分。
引入观点。
文章第一段以韩愈的话直接引出观点各有各的精彩。
第二段则用自然界的雄鹰、巨鲸、狮王为例,它们虽然各有所短,却不妨碍它们在自己的天地展现自己的精彩,从而论证了观点:各有各的精彩。
并且以排比的句式写出更显气势与说服力,第三段只有一句,以过渡到第四段,简洁流畅。
第四段,接上段,以富兰克林、朱自清、爱因斯坦为例,照应第二段各有所短,进而借国学大师季羡林的话论述伟人巨匠亦有不足,从而提出各有各的精彩,不需面面面俱到,文章⑤至⑥段为“承”的部分。
承接观点提出的现实生活中的某个领域出现的与观点相违背的问题或现象:高中生取消文理分科。
文章第五段提出现实生活(教育领域)中的问题,并指出导致高中文理分科违背各有各的精彩的道理,指出其必将导致“全民都平凡”的悲剧。
第⑥至⑦段为“转”的部分。
提出解决教育领域中这一问题的方法,以古、外鉴今。
第六段从古代中国有文武状元之分,百官亦有文武之别谈起,提出以古为鉴:不必取消文理分科,又再以富兰克林、朱自清、爱因斯坦为例却又没有简单重复,而是生发出伟人巨匠虽有自己的不足却仍受人爱戴为人讴歌,从而论述出人们允许“各有各的精彩”,不会因你有缺点而否定你的全部。
同时论据还能与第二、四段前后照应,让文章结构更加紧凑,很好。
第七段引入木桶理论,以自己独到的理解发人深省地进一步论述“各有各的精彩”才是人之常情。
论证也就更显充分,论点也就显得更有力量,因此,取消文理分科的提议也就更站不脚,不啻是“悲剧提议。
第⑧段为“合”的部分,乘势呼吁我们尊重物之常理,人之常情,要让每个人“各有各的精彩”。
【点评】作者单刀直入由韩愈的话,直接引入观点“各有各精彩”,然后由“物”到“人”略举事例加以佐证。
确立论点后即用它去审视现实生活中与之相违背的教育事件,论证这一教育事件的错误及恶劣后果。
从而进一步提出,教育要发展长处不必面面俱到,让学生能体验“各有各的精彩”。
观点鲜明中肯,深入到生活实际,不发空论。
而且全文结构严谨,论据材料前后钩联照应。
评分:23+22+9=54分回到原点(满分)①学过数学的人都知道,想要建立一个函数或方程的图像,首要工作就是确立原点。
然后,才能建立坐标并作图。
图像上每一个点的坐标,都是相对于原点来确定位置,原点就是整个图像的根本。
②同样,对于国家这个宏大的函数图景,尽管它有着各种复杂的自变量、因变量和对应关系,但它只有一个原点,一个根本,那就是人民。
从先哲们“民贵君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的观点,到唐太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水舟之辩,再到中山先生“耕者有其田”的三民主义大同理想,以及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无不点明了原点所指、根本所在——以民为本。
③但是,当今之社会,当今之国家,本末倒置、不识原点者,可谓不少。
例如部分官员心中已无公仆之心,反以封建时期“牧人者”自居。
思想的偏差,根本的缺失,原点的无视,造就了一件件啼笑皆非的事件。
怒喝上访者“我服务的是人民,不是你一个人”的有之,勒令开发商把建设好的商品房拆除,置公众利益不顾,只为政府“风水”者有之,为GDP增长,暴力强拆都有之。
④我们的公民,也有众多身为主人而不自知,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是国家的原点。
很多人只关注自己房价涨未?股票升否?但对自己要承担的公民责任躲之避之,不愿投身于基层民主,不愿行使自己应有之责,对社会不公平现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⑤这些忽视根本,无视原点的现象是有根源的,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取得的成绩是毋庸置疑的。
但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却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会公平,公平权利,人民幸福感,于是有了GDP世界排名第二,幸福指数排名却100多名的现象。
⑥所幸,近年来,国家终于认识到原点的重要性。
从温总理两会上“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光辉”、“执政为民”论断的提出,到今年来关于“幸福”的全民大讨论,无不揭示了政府向“民本”这一原点的回归。
⑦我们的社会,公民意识也在逐渐觉醒。
君不见广州地铁的“举牌哥”,君不见各地纷纷出现的“维权斗士”,他们都是回到原点的先行者。
⑧想起孟德斯鸠的名言:“每个人就是整个国家”。
是的,难道不是每个人的尊严构成了国之尊严,每个人的权利构成了国之权利,每个人的幸福组成了国之幸福。
⑨你我即原点,让我们关注社会,承担责任,回到原点。
每个人的觉醒也是国家回到民众发展这一原点的前提,从而,才能让我们的国家展现出更美好的函数图景。
文章①至②段为“起”的部分。
阐明国之原点。
第一段由数学坐标原点出发,指明坐标原点就是整个图像的根本。
并提出确定了原点,就确定了图像。
第二段,以“同样“一词,过渡到谈本文的中心内容“国之原点”,从先哲到唐太宗,再到孙中山,及毛泽东对“国之原点”的认识指明国之根本就是以民为本。
(遗憾之处是作者不妨类比坐标原点,提出回到原点,则能为国家画出最美好的图景的观点。
)文章③至⑤段为“承”的部分。
承接前文提出当今社会,施政官员、普通公民不识“国之原点”所在。
第三段分析官员不识或无视国之原点的种种现象及其恶果,第四段分析普通公民不识国之原点,只关注自己的狭隘做法。
第五段综合第三、四段内容论述忽视或无视国之原点导致的恶果:经济高速增长,民生幸福指数急剧下滑。
为后文写回到国之原点的急迫性作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