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
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
”由此可知该外交原则的提出A.引申和发展了求同存异的方针B.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界限C.推断中苏两国建立了同盟关系D.是对美苏争霸时代主题的积极响应【答案】B【解析】根据50年代这一时间信息,并结合材料“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可以看出其体现的是50年代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界限,是我国外交成熟的标志,排除B;求同存异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后才提出的,排除A;中苏同盟在这之前已经建立,排除C;“积极响应”不符合史实,排除D。
2.英国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但它只同意新中国建交原则的一半。
在美国的压力下,英国一直就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投弃权票。
为了实现中英关系的发展,周恩来同意与英互换代办,双方建立“半外交关系”。
这种“半外交关系”A.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基础 B.成为当时东西方关系的典型代表C.有利于维护双方利益,协调国家间分歧 D.彻底打破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封锁【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英双方在充分考虑对方实际情况的因素下建立“半外交关系”,而这种“半外交关系”则是双方在国家利益协调上的突破,有利于维护双方利益,协调国家间分歧,故C 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重返联合国主要是由于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和自身实力的增强,并不是英国的弃权,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西方关系在当时的典型特征是互相敌对,故B选项错误;D选项中“彻底”一词表述过于绝对,并且不符合史实,故D选项错误。
3.“中国领导人一直是用革命者的眼光看世界的……他们当时在给国家分类时,标准实际上是很具革命性的,在他们眼中,除苏联阵营的国家外,其他不是帝国主义国家,就是被帝国主义或反革命势力控制的国家。
”在此思想指导下所实施的外交政策或原则A.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B.使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C.确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D.体现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一边倒的外交原则,该原则的积极作用在于使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才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体现的是一边倒而非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当时是冷战时期,和平与发展不是时代主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4.某年6月,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宣告成立,这是第一个在中国境内产生的国际组织,也是欧亚大陆出现的新的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
该组织A.成立于1996年B.丰富了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C.有利于促进亚太地区经济的合作与发展D.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它进一步加强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致力于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加强地区经贸以及人文合作,为地区间睦邻友好合作带来新机遇与新可能,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D正确;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于2001年,A排除;上海合作组织丰富了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B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D。
5.下表反映了中国1969-1978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A.“一边倒”成效显著B.加入了不结盟运动C.冲破美国的遏制政策D.中国实力显著提高【答案】C【解析】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此时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数据不断增多,反映出了中国冲破了美国的遏制政策,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出一边倒,排除A;B项不符合史实,中国没有加入不结盟运动,排除B;从材料看不出中国实力显著提高,排除D。
6.有学者曾这样评价美国前领导人的外交思想:“这对奇特的搭档使美国的外交政策甩掉了包袱,冲出了禁区,使全国的视线从意识形态转向了地缘政治,并且调整了美国政策以适应国际关系结构中的深刻变化。
”材料中的“外交思想”A.可能出自杜鲁门总统 B.有利于改善美国自身的国际处境C.意味着冷战政策结束 D.激化了美国与西欧、日本的矛盾【答案】B【解析】本题材料提到,“这对奇特的搭档使美国的外交政策甩掉了包袱,冲出了禁区,使全国的视线从意识形态转向了地缘政治,并且调整了美国政策以适应国际关系结构中的深刻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外交思想”属于尼克松时期的外交政策,有利于改善美国自身的国际处境。
因此选B。
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7.1955年亚非国际会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形成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增进友谊的“万隆精神”。
你认为亚非会议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帝国主义和殖民力量的削弱C.中国等一批进步国家的参会D.与会国家尊重了文明的多样性【答案】D【解析】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不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A项错误;帝国主义和殖民力量的削弱不是万隆会议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故B错误;是否有进步国家的参会也不属于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求同存异方针尊重了文明的多样性,得到了各国的支持,故D项正确。
故选D。
8.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出:“为着发展工业,需要大批资本,……在服从中国法令,有益于中国经济的条件下,外国投资是我们欢迎的。
……外国投资的容纳量是非常广大的。
”1953年《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出版时,却删除了这段话。
对此,最合乎逻辑的解释是A.中国对外政策已从开放转向保守 B.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的体现C.美国实行敌视和封锁中国的政策 D.抗美援朝使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恶化【答案】B【解析】回答时注意时间“1953年”,从材料可以看出后来删除了“外国投资是我们欢迎的”这种观点,主要是因为当时在外交上实行的是一边倒的外交方针,B正确;新中国成立后的对外政策仍然是开放的,A 排除;CD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
故选B。
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国范围内一度兴起“俄语热”。
1964年,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提出:中国学习英、俄语人数的比例,由现在的一比二调整到一比一,然后再逐步调整到二比一。
这一变化反映了A.外交环境的变化B.国内政局的稳定C.教育体制的改变D.经济水平的提高【答案】A【解析】20世纪60年代学习俄语的比例下降源于中苏关系恶化,故A项正确;60年代中期中国政局受到“左”倾错误干扰陷入一定的混乱,故B项错误;这一阶段教育体制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故C项错误;20世纪60年代中国经济增长缓慢,故D项错误。
10.从1952年开始酝酿,到1954年间基本形成了新的被称之为“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的对外政策。
这项政策的主要内容就是以争取和平为目标,尽可能地联合一切希望保持和平的国家,在实践中首先表现为争取在中国周边地区形成安全缓冲地带。
这一政策A.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 B.率先为印度和越南所接受C.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地位 D.意在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的对外政策,“联合一切希望保持和平的国家”体现了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的特点,故A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印度和越南率先接受该政策,故B排除;新中国成立已经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地位,故C排除;“和平统一战线政策”与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无关,故D排除。
二、材料分析题11.(15分)外交是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展现自己的舞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转引自周宁《鸦片帝国》材料二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
……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
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材料三以“小球转动大球”而作为“破冰之旅”载入新中国外交史册的“乒乓外交”曾经备受瞩目。
对此事件周恩来总理引用《论语·学而第一》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中国政府心情,并开心地说“现在,门打开了。
”——《环球时报》材料四(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西方人对“中国形象”的描述。
根据材料三结合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指出“门打开”后“有朋自远方来”的表现。
(6分)(2)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外交方面为推动人类进步事业的不断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外交政策变化的因素有哪些?(9分)【答案】(1)材料一“中国形象”:抽鸦片的国家材料二“中国形象”:美国民主政治的模仿者。
表现: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出现与中国的建交热。
(2)贡献:①全面参与联合国的事务,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②推进新型区域合作:中国积极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的各种重要活动,倡导发起上海五国机制,并推动发展为上海合作组织。
因素:国家利益的决定;综合国力的强弱;政权性质的影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国内、国际环境的变化;历史传统等。
【解析】(1)根据“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可得出是抽鸦片的国家。
根据“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可得出是美国民主政治的模仿者。
表现:结合70年代中国外交的突破史实可得出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出现与中国的建交热等。
(2)贡献:从表述中的内容并结合所学可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以及推进新型区域合作两个角度进行概括。
因素:根据所学可从国家利益的决定;综合国力的强弱;政权性质的影响;国内、国际环境的变化;历史传统等方面概括。
12.(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印两国的谈判在(1953年)12月的最后一天,开始了。
周恩来说道:“中印两国的关系会一天一天地好起来。
某些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一定会顺利地解决的。
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
周恩来指出:中国政府“对于目前正在它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注意。
中国人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
”周恩来指出,亚非国家要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而非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