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酿造工艺学(啤酒发酵)
前驱体的形成
联二酮的前驱体-乙酰乳酸通过酵母的新陈代谢形成, 无嗅无味。在啤酒中觉察不到。它在酵母合成氨基酸的过程 中产生,由呼吸和发酵过程中形成的中间产物——丙酮酸开 始这一合成过程。此时形成的-乙酰乳酸被酵母细胞传递给 发酵底物。 -乙酰乳酸的形成取决于下列因素: • 酵母菌种:形成时机和形成数量是各酵母菌种的典型特征; • 酵母量:酵母添加越多, -乙酰乳酸形成就越多,分解也越 迅速和强烈; • 氧含量:氧含量高使酵母作用产生大量的-乙酰乳酸。
3.扩培温度应与发酵温度相适应,以便酵
母提前适应生产条件。
第三节 主发酵(前发酵)
麦汁接种后开始进入主酵。主酵期
间的发酵通过温度和发酵周期进行控制。
啤酒下酒到后酵间之前须计算发酵度。
一、接种
• 所谓接种是指将酵母添加到麦汁中,开始进入发酵。
即将添加酵母的麦汁叫接种麦汁,接种麦汁浓度的高
低决定着成品啤酒分析得到的原麦汁浓度。原麦汁浓 度为理论上的接种麦汁浓度。接种麦汁的实际浓度通 常高于所期望的啤酒原麦汁浓度,因为从酵母接种到 灌装,原麦汁浓度总在发生变化(比如:酒头酒尾的稀
■成熟啤酒的双乙酰总量 ( 连二酮和前驱体 ) 的标准值为
0.1mg/L以下。
(二)醛类的形成
主酵过程前三天形成,嫩啤酒2030mg/L,成品酒8-10mg/L。
– 发酵强烈
– 发酵温度升高
– 酵母添加量过高
– 加压发酵 – 麦汁通风不足 – 麦汁感染杂菌
醛类分解
• 所有促进后酵和后熟的措施 • 高温后酵 • 麦汁充分通风 • 提高后酵阶段的酵母浓度
联二酮的还原
形成的联二酮只能借助酵母细胞被进一 步分解,以减少对啤酒口味的不利影响。联
二酮的分解通过还原进行:
-乙酰乳酸→双乙酰 (氧化过程) 双乙酰 → 乙偶姻(3-羟基-2-丁酮) → 丁二醇
促使双乙酰还原
• • • • • • • • 发酵期间酵母活力。(10倍) 主酵期分解能力恒定,后酵期下降。 不同酵母菌种的还原能力区别不大 温度 后酵期酒液中的酵母浓度 促进或阻碍酵母与酒液的接触 防止酵母沉降 加高泡酒
试管培养 三角瓶培养 卡氏罐培养 汉森罐培养
容器容积
0.5~1L
10~20L 5~10L(接种1~2 三角瓶酵母) 15~20℃ 3~5天
200~300L或 以上(有效容积) 200~300L 10~13℃ 1.5~2天
麦汁装填量 培养温度 培养时间
10ml 25~27℃ 2~3天
0.25~0.5L 25℃ 2天
然而,这些因素的影响并不十分突出。即使采取专门措 施也几乎不能有效影响-乙酰乳酸的形成。
前驱体的转化
通过氧化脱羧由-乙酰乳酸形成联二酮一双乙酰和戊二
酮,此转化过程在酵母细胞之外进行,且不受其影响。相
对来说很容易。下列因素可促进这个转化:
• 降低pH值:pH值为4.2—4.4时,转化迅速;随着pH的提高, 转化减弱。 • 提高温度:温度越高,转化越迅速。 • 氧气吸入:啤酒摄入氧气可导致前驱体迅速向联二酮转化。 前驱体向联二酮的转化限制了啤酒成熟速度。
第二节 酵母扩大培养
酵母的纯种培养分为以下3个阶段:
(1)获得合适的酵母细胞;
(2)实验室扩培,直至达到20L高泡嫩啤酒;
(3)车间扩培,直至达到接种所需添加量。 斜面试管(原菌种)富氏瓶培养(或试管培
养)巴氏瓶培养(或三角瓶培养)卡氏罐培 养汉森罐培养酵母繁殖罐培养发酵罐。
酵母扩大培养的时间、温度和扩大培养量
(六)有机酸
啤酒中存在的有机酸大部分是通过酵 母由麦汁中的氨基酸转化而来;从氨基酸
中脱去合成酵母细胞自身蛋白质所需的氨
基(-NH2)形成有机酸。有机酸进入啤酒中,
除了由类似的新陈代谢形成的高级醇外,
还产生一系列影响啤酒口味的物质。
(七)其它的过程和转化
除形成副产物外,发酵时还会出现一系列对生产很有
(4)运动:通过运动(循环、搅拌等)可加强细胞和
麦汁的接触,使发酵剧烈。
(5)酵母菌种:发酵速度也是每个酵母菌种的遗传
特性,不同酵母种的发酵速度不同。
(6)压力:压力不断上升会使发酵、酵母增殖和发
酵副产物的形成逐渐停止。原因是溶解在啤酒
中CO2量在不断增加。
二、发酵副产物的形成和分解
发酵副产物可分为以下两类:
硫醇(RHS)和二甲基硫(DMS)
• 硫醇类化合物中,醇的一OH基被一SH基取代。它
属于严重损害啤酒香味的化合物。并会导致啤酒
有日光臭。硫醇量逐渐增加直至发酵度达到60~
70%,然后下降。吸入的氧会使其氧化成对口味
和香味损害较小的二硫化物。 • 在制麦焙焦和麦汁煮沸时,我们已谈到了DMS。 酵母没有改变二甲基硫含量的能力,所以麦汁中 的DMS会一成不变地带入啤酒中。
释,附着水或酒液混合)。
• 原麦汁浓度以%Plato表示,德国过去以及现在的其它 国家仍以%Plato表示。
(三)高级醇的形成途径
高级醇含量超过100mg/L,啤酒口味和受欢迎 程度明显下降。一般控制在100mg/L以内,下面啤
酒应控制在60-90mg/L以内。。
– 氨基酸脱氨、脱羧并还原 – 通过羟酸或酮酸形成 – 通过乙酸酯形成 80%高级醇在主酵阶段形成,后酵阶段增加很
少。已形成的高级醇不能通过工艺措施使之还原。
外观发酵度:直接用糖度计测定发酵前后的浓度 计算而得。 真正发酵度:将酒液中的酒精和二氧化碳蒸发后, 再用水补充至原来体积,测定其浓度再计算 而得。
真正发酵度=外观发酵度×0.819
影响发酵中转化速度的因素
(1)麦汁特性:发酵速度首先取决于麦汁中冷凝固物和热 凝固物的分离程度、麦汁通风情况以及麦汁组成是否 符合酵母要求。 (2)发酵温度:酒精发酵速度随着温度上升明显加快,而 低温下发酵速度会减慢。 (3)酵母量:酵母细胞和麦汁之间的接触面积对于物质转 化来说非常重要。接触面积随酵母细胞浓度的增加而 扩大。酵母量用细胞数/mL表示。酵母细胞数在生长 最旺盛阶段可达(3~4)×107个/mL,在某些工艺中甚 至可达108个/mL。酵母接种量一般为2×107个酵母细 胞/mL麦汁,约0.6~0.7L浓酵母泥/hL麦汁。
(1)发酵池 (2)后酵罐 (3)锥形罐 (4)过滤机 (5)高温瞬时杀菌机
第一节 啤酒发酵过程中的物质转化
酵母将麦汁中的糖分发酵成乙醇和二氧 化碳这一过程最为重要。发酵期间通过酵母
新陈代谢形成的副产物起着特殊的作用,这
些副产物中的某些物质部分又被重新分解。
这些发酵副产物同酒花成分一起对啤酒的口
味和香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了解这
意义的其它过程和转化:
■蛋白质组成的变化(酵母消耗140-200mg/L); ■pH值下降(5.3-5.6 4.3-4.6); ■啤酒的氧化还原势的变化(rH20-308-12); ■啤酒色泽变浅,下降3EBC;
■苦味物质和多酚物质的分离析出,-酸溶解度下降;
■CO2的溶解,啤酒:0.43-0.48%, 损失0.03%,滤前0.470.52%; ■啤酒的澄清,滤前酵母数二百万/毫升。
啤酒中酯的种类
在啤酒中已发现约有60种不同的酯类物质, 其中以下6种对啤酒口味具有重大意义: ■乙酸乙酯 ■乙酸异戊酯 ■乙酸异丁酯 ■β-乙酸苯脂 ■己酸乙酯 ■辛酸乙酯
促进酯形成的因素
■麦汁浓度高于13% ■最终发酵度和成品发酵度高 ■麦汁通风减少 ■主发酵温度较低 ■主酵和后熟中的运动增加
主酵和后酵期间发酵副产物的浓度变化 a)芳香物质 b)生青味物质
(一)双乙酰(联二酮)
联二酮被视为啤酒成熟度的标志
双乙酰:
H3C
O C
O Hபைடு நூலகம்C C
O C CH3
O C C2H5
2,3一戊二酮:
双乙酰是最主要的生青味物质。其含量超过味阈值时
会导致啤酒口味不纯、有甜味直至馊饭味,浓度高时会使
啤酒具有奶油香味。由于戊二酮以相同的方式影响着啤酒 质量(以较高味阈值影响啤酒口味),所以称它们为联二酮, 因为这两种联二酮物质都有邻位双羰基。
些副产物的形成和分解十分重要。
一、糖发酵成酒精和二氧化碳
糖分发酵根据Gay-Lussac反应式为:
C6 H12O6 2C2 H5OH 2CO2
H 230 KJ
在标准状态下,1mol葡萄糖释放出169kJ的能量(放 热过程),因此若想保持恒温,就需要冷却。
麦汁中的糖分并不是同时发酵。多糖首先必
硫化氢
在酒精发酵过程中,含硫的氨基酸形成硫化氢。
当酵母缺乏或损失了生长素时也会导致啤酒中含有
过高的硫化氢。硫化氢是一种易挥发的气体物质。
在主酵和后熟过程中部分会被含量不断增加的CO2
吸收。下列因素可导致此吸收量增加:
– 温度升高;
– 液位升高。 啤酒中硫化氢的生化转化被视为主酵和后熟的 重要因素。
卡氏罐
(1) 无菌空气过滤器 (2) 取样阀
(3) 带橡皮腆的接种头
(4) 螺纹密封圈 (5) 螺纹密封圈 (6) 手柄
连续增殖的酵母扩培设备
扩培过程注意事项
1.车间扩培时,酵母种液量与添加麦汁量
之比不要超过1:3或l:4。
2.在追加法中,追加麦汁的温度应与酵母 种液温度相适应,因为骤然冷却会导致酵 母因急冷作用而不再继续发酵。
• 生青味物质(双乙酰、醛、硫化物):这些物质赋予啤酒 不纯正,不成熟、不协调的口味和气味。浓度高时, 对啤酒质量具有不利影响。它们可在主酵和后酵进程 中通过生化途径从啤酒中分离出去;这也是啤酒后酵 的目的。
• 芳香物质(高级醇、酯):这些物质主要决定啤酒的香味。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它们的存在是优质啤酒的前提条 件。与生青味物质相反。芳香物质不能通过工艺技术 途径从啤酒中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