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哈耶克的福利思想对中国福利制度发展的启示

哈耶克的福利思想对中国福利制度发展的启示

社会福利思想
哈耶克的福利思想对中国福利制度
发展的启示
【摘要】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的发展为世人瞩目,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社会文明进步也十分显著,但是相比于西方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我们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社会保障之福利制度方面,欧洲一些国家一直都是我们国民羡慕的对象。

的确,相见于经济制度与经济发展,中国福利制度有很多地方仍待完善。

哈耶克是一位坚定的市场崇尚者,他认为市场带来的资源分配和财富分配是公正和有效的,而任何人为的财富分配要求都会导致社会失去前进的动力。

平等只能是机会平等,而非财富分配上的平等。

哈耶克依此展开了对社会保障制度的理性批判。

【关键词】哈耶克福利思想中国福利制度发展方向社会福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既有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也有面向社会特定成员的。

就是通过人为努力去建立一系列规则,来保证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行,防范社会成员可能遭遇的一些风险。

穷本溯源,福利的供给是离不开财富作为后盾的保障的,而只有财富的增加才能满足福利的需求。

而话又说过来了,财富的增长是要靠发展经济的。

自改革开放以来,党把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发展经济,我国社会财富增长迅速,2010年国内生产总
值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显然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

而哈耶克就是一位经济自由的倡导者,哈耶克指出,在社会经济领域引人一定程度的计划性是必须的,但是,这种计划性不能代替作为占据资本主义经济调节手段中主导地
位的竞争,“我们一切批评所针对的计划只是指那种反对竞争的计划---用于代替竞争的计划”。

○1哈耶克特别指出,过分的国家干预和计划性的结果就是,经济计划几乎涉及人们全部生活的各个方面,从人们原始的需要到我们和家庭、朋友的关系;从人们工作的性质到人们的闲暇利用,很少有生活的哪一个方面不受到计划者的有意识的控制,这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新中国刚建国时,我们国家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人力、物力、财力都很有限,所以当时把所有资源都集中起来,有计划的发展,在当时确实是迫不得已的,但是如果市场一旦成熟,政府还因循守旧……苏联的解体就是很好的一个反面教材。

关于社会福利这一附属于经济的,也应随着经济的改革、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

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将社会福利保障交给企事业单位去执行。

政府制定基本的法规和政策,企业按照政府的规定具体落实职工的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等各项福利保障制度。

政府为企业提供和拨付资金。

美国社会学家华尔德(Andrew G Walder)阐述当时计划经济时期工人从企业得到社会福利的状态:在国营单位中得到就业机会的重要性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

在中国,人们获得物质与社会服务———其多寡决定了每个人的
生活水平———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不是通过市场上的金钱交易,而是通过官方机构直接分配或用规章来决定。

住房、定量的耐用消费品、生活必需品、补贴食品、各种货物、重要的社会服务、医疗保健等等主要是单位通过其行政部门和单位里的工会来提供的。

企业也负责管理国家提供的劳动保险、福利、社会保险,并提供各种各样的补贴、补助、贷款。

与苏联的福利体系一样,中国的福利制度完全通过单位来管理,受益人只包括单位的职工。

得到国营企业正式职工的身份,对一个人的生活水平的重要
性大于工资上显示出来的差别。

○2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福利与
国家、企业紧紧相连,国家成为唯一的福利提供者。

对社会福利资源的垄断,突出表现在民政部门对社会福利的“直属、直办、直管”。

政府几乎包办了社会福利的全部经济和服务供给责任,福利机构的维持和发展完全依赖政府拨款,体制和机制都比较单
一。

社会福利与政府和企业紧密依附,造成了政府和企业的沉重负担,所以社会福利市场化是很有必要的。

哈耶克社会保障思想的突出特征是倡导竞争。

他指出,防止出现赤贫的适当保障必须是社会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这是没有问题的,政府和社会应为此做出各种努力,但要想使这些努力获得成功而又不损害个人自由,那就必须在市场以外提供保障而让竞争自然进行而不受阻。

另一方面,社会保障本身的提供也应该体现出竞争原则,他强烈反对政府在此领域的垄断行为。

二战后,福利国家曾展现出令人称道的繁盛,但自20世纪60年代始,
即开始饱受各方质疑,特别是70年代初期爆发的石油危机及其为导火索所引发的经济萧条、高失业、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困境,不仅终结了二战后福利国家的黄金年代,更使政府在社会福利中
的角色、职能以及社会福利理论再次遭到挑战。

○3“福利国”的
弊端可以归纳为几方面:(1)政府办的服务素质欠佳,效率低落,太官僚化;(2)国民习惯依赖福利金和政府服务,工作意欲弱化, 自力更生精神从而受损;(3)削弱了家庭和社区的责任;(4)政客、压力团体和官僚为了讨好选民, 不断扩张福利和作出不切实际的承诺,终于做造成政府功能超负荷;(5)政府负担过重,触发财务危机,公营部门规模过大, 浪费社会资源,不利经济发展,亦减低了竞争能力。

在借鉴于西方福利国家发展的弊端和哈耶克福利思想,中国在福利制度发展上切忌不能政府包揽,我国福利应该走向多元化。

哈耶克提出,“如果政府承担一些或全部财政责任,而由独立存在并在某种程度上属于竞争性的机构去具体实施这些服务,那么从一般意义上讲,这些服务不仅会得到提供,而且还将得到更为有效的提供”。

○4现在我国在一些一线城市,发展出来一些新的社会福利运行方式----政府购买服务,启示这也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一个标志,就是政府不再直接提供服务,而是政府出钱,社会出人、社会提供服务,这有利于服务走向专业化,提高社会福利的含金量。

近年,香港社会福利的发展方向亦渐渐朝向市场化、私营化。

政府为了节省开支,开始把部分服务外判,鼓励成本回收或
用者自付,对志愿机构的拨款方法变相削减。

再者,因为担心综合社会援助金上升速度太快和市民养成依赖政府的习惯,把部分受助家庭(三口和四口家庭)的援助金额降低,要求有工作能力的人接受培训和做义务工作。

哈耶克在对福利国家批判时指出,福利国家对经济发展具有破坏力,它抑制了自由市场经济。

哈耶克认为,个人在市场经济中获得收人是因为他满足了其他人可以在市场上进行衡量的需要,而不是因为政府的强制性收人再分配。

同时,高税收政策使企业和成功的个人缴纳高额税收,从而遏制了福利创造者的积极性,降低了个人积累。

高水平的福利政策助长了懒汉倾向,破坏了经济发展所需的动力和竞争力。

此外,
福利国家的集体主义和国家责任的特征,也“破坏了自立、自足、个人责任这些促进社会进步的因素,有碍于社会的前进。


哈耶克呼吁,在社会保障制度中要尽可能为个人责任的发挥留下空间。

他指出,在受到国家垄断明显影响的养老和健康保健领域,只要是国家尚未全部控制的地方,就有各种新方法自发产生且迅速发展。

长期以来,自然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家庭养老是我国基础性的养老方式,承担着生活照料、经济赡养、精神慰藉等养老服务功能。

然而,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结构的变化,传统的家庭养老的功能逐渐弱化,养老责任由家庭向社会的
转变势不可挡为有效应对我国的养老问题,减轻政府及家庭的养老负担,我国政府提出了养老服务社会化的理念。

养老服务的社会互动,强调养老服务的社会参与性,社会多元主体(包括政府、
市场、非营利性组织、家庭、社区)互相配合,联动发展,共同发展养老服务。

所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应趋于向“多元责任主体”发展。

这并不是说国家承担的福利责任减少了,并不意味着福利供给总量的减少, 而是福利供给结构的转换。

在近些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富了起来,很多人也热衷于做慈善、福利事业。

例如李嘉诚基金会、壹基金、嫣然天使基金等等。

这是我们国家进步、社会文明的表现,有利于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

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福利服务制度,离开政府的主导不行,完全由政府包揽不现实。

实践证明,调动社
会力量参与,推进社会福利服务社会化是发展中国社会福利事业的必由之路,有利于缓解政府财力不足同全社会日益增长的福利服务巨大需求之间的突出矛盾,为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开辟了广阔的发展道路。

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优惠扶持政策为动力,进一步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引导社会力量参与
社会福利事业。

推动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的良性互动,是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1(德)帕普克。

知识、自由与秩序———哈耶克思想论集【M】。

黄冰源,等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96
○2白益华、吴忠泽主编《社会福利》,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版,第2~3页。

○3《哈耶克福利国家危机观评析》——-何水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2卷第1期 2009年1月
○4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册)【M】.邓来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283.
参考文献:福利国家的国家福利责任简析,姚建平
中国社会福利的改革与发展,窦玉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