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4年1月自考中国福利思想概论

14年1月自考中国福利思想概论

中国福利思想(本科)2014年01月11日14:30-17:00一单选1. 社会福利制度是在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以后才正式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空前变革的时代,也是中国思想史上“原典时代”。

3.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发展的主要表现在于,形成了儒、法、道、墨等各具特色的社会福利主张,奠定了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

4.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提出了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概念,并初步构建了别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5. 工资社会福利主张的理论依据是其仁学思想体系。

其思想体系主要是由“重礼”、“贵仁”两个方面组成。

6. 孔子所强调的“礼”,实际是要求人们从各方面恢复或遵循“周礼”。

学术界一般认为“周礼”是在周初期确定的一整套典章。

7. 韩非根据“贫富分化和理论”的论点直接导出了“反足民论”的反社会福利主张。

8. 百姓在“财货足用”后会产生奢侈欲和怠惰心,因而,“足民”不但不能使人富足,反而会使人堕入贫困深渊。

9.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从“道论”出发,对现实社会的不平等进行了激烈的抨击,提出了“损有余以补不足”的社会福利主张,并将其思想的社会福利付账的实现寄托于“小国寡民”社会,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0.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并称“显学”,其思想理论的核心也都大谈“爱”字,但应该指出的是,与儒家的等级之爱不同,墨家强调的是“兼相爱”,而且,人们之间的“兼爱”同“相利”是分不开的。

11. “利民”,除了使饥饿者得食、寒者得衣之外,还应包括使“劳者得息”。

将“劳者得息”作为“利民”的重要指标,应是墨子社会福利思想的一大特色。

12. 赈济,即在灾荒发生后,政府动用国家储备的粮食,库银、物品等,帮助灾民维持生计。

13. 董仲舒从维护西汉王朝统治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使贫者“足以养生”的社会福利思想。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利养民说,二是禁与民争利。

14. 禁与民争利。

董仲舒认为,百姓贫穷空虚的原因虽然非常复杂,但官僚地主依仗特权“与民争利”是最主要的原因。

他从“正其谊不谋其利”的原则出发,激烈抨击封建权贵“与民争利”的可耻行为,认为这是违反天理的不义之举。

15. 董仲舒认为造成贫福分化的复杂原因中,除了封建官僚得住贪婪的“与民争利”外,还有一个更为深层的原因——土地兼并。

为此,他提出了著名的“限民名田”论。

董仲舒认为,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土地私有制。

16. 王符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传统,把“天心”与“民心”统一起来,提出了“天以民为心”的思想,这构成了其社会福利思想提出的基本理论依靠。

17. 王符提出了“爱日说”。

18. 嵇康认为,“养生”之道的根本,在于洞悉生命的目的,做到“形神相亲,表里俱济”。

在嵇康看来,现实社会的人们“感而思室,饥而求食,自然之理也”。

18. 鲍敬言社会思想的核心论点是“无君论”。

19. 隋唐时期,统治者在总结前代抗灾救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乡村普通设立义仓,储备粮食,已备饥荒。

因义仓建设在村社,故又名社仓。

20. 在经济结构方面,主张通过“夺富人之田”的办法来恢复井田制;在政治结构方面,恢复封建制以解决中央集权的弊害;恢复井田制和分封制必须与宗法制相结合,宗法立,则人人知其来处。

21. 董煟的救荒论,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秩序,他认为:“自古盗贼之起,未尝不始于饥馑。

上之人不惜财用,知所以赈救之,则庶几其少安。

不然,鲜有不殃及社稷者。

”22. 王艮提出了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上著名的命题——“百姓日用即道”。

23. 李贽思想的核心,仍然是对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禁欲主义思想进行尖锐批判,对“自然人性”的热烈肯定。

其主要观点有“童心说”和“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24. 唐甄认为,统治者的掠取,是百姓限于贫困的重要原因。

25. 近代时期的社会福利思想,其中,作为封建时代最后一位和近代时期第一位思想家,龚自珍希望采取“农宗”的宗族福利保障模式来解决社会上的贫富分化问题和流民问题,实现所谓“宗族社会福利”。

26. 在改革方案中,洪仁玕积极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在中国福利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了具有近代意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27. 孙中山的社会福利思想最为系统,也最为深刻。

“民生论”是其社会福利思想提出的理论依据。

28. 理想的福利保障模式,孙中山认为,在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成功的同时,革命党人还应该致力于以“平均地权”为核心内容的“社会革命”,以建立“家给人足,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的福利保障社会。

29. 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范蠡以农作物收获循环为依据,提出了谷物平粜思想,成为中国救荒史上平粜理论的鼻祖。

30. 所谓“平粜”,又称平籴,就是封建国家在丰年征购粮食存储起来,以待荒年发放给灾民、难民维持生存的措施。

在平粜救荒理论的发展史上,范蠡是首倡者。

31. 耿寿昌的“常平仓”制度。

32. 《周礼》是一部谈论国家政权的组织、机构、人员设置和智能的专书,其特点在于用官制联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种制度,堪称是古典时代的百科全书。

33. 李觏主张改革义仓制度,建设将征收来的义仓粮食改为案留,当灾荒发生时,下户乏粮食可以收回自己寄存的粮食,上户寄存的粮食用于赈济贫民,但上户纳粮数量要留有记录。

34. 在中国救荒史上,发现了两位杰出的就黄金思想家,即南宋的董煟和明代的林希元,他们的代表作《救荒活民书》和《荒政丛言疏》分别成为中国救荒思想的集大成式的著作。

35. 孔子认为在一个“有道”的理想社会里,应该重点关心照顾的是老人和儿童。

36. 孟子所描述的理想社会的生活量化指标,大多是以老人为标准的。

37. 《周礼》还开创了“矜老恤弱”的法制传统。

《周礼·秋官·司刺》规定了三赦之法,即“壹赦曰幼弱;再赦曰老耄;三赦曰愚蠢”。

38. 张载的福利思想主要是“民胞物与”的恤民思想和宗族保障模式。

39. 近代老人儿童福利思想,孙中山实际上设计了义务教育制度、养老金适度等社会福利制度,他认为只要我们运用国家的力量强力推行上述社会福利制度,使社会不受经济压迫之痛苦,就会建成“国利民富”的福利社会。

40. 国君出巡要行“九惠之教”即行九项惠政。

41. 在中国历史上,早在先秦时代,社会上就流行由政府机构出面主持的乡饮酒礼民间仪式,到民代仍因循沿用,规定在每年正月十五日和十月初一日举行。

42. 朱元璋还在洪武初年诏令天下,设立“养济院”以及收养孤贫残疾者。

43. 春秋战国时期其他思想家的重民思想不同,孟子把“民”置于社会各构成要素的序化关系之中,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重要命题。

44. 《管子》的作者们把人口视为强国和巩固政权的第一要素,所以在《管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诸多的“惠民”政策。

45. 学术界普遍认为:“古代思想家能察觉劳动大众的饥寒交迫的穷苦生活者甚多,而把不得息作为人民巨患之一与饥寒并列着,还只有墨子一人。

”因此,将“劳者得息”作为“利民”的重要指标,应是墨子社会福利思想的一大特色。

46. 所谓“亲民”,必须遵行“德本财末”的思想,对百姓实施德政,具体表现为轻徭薄赋,博施济众,厚以养民的社会福利主张。

47. 李世民深入探讨了“君民”关系,提出了“君民相依”的理论。

48. 康熙把“爱民”视为君道的核心内容,也是他考察官吏的基本项目。

49. 顾炎武还深刻的剖析了百姓贫困的原因,指出封建弊政是百姓日益赤贫化的罪魁。

对此,他具体分析了三点:①男人困于粮;②北人困于役;③田赋交银。

50. 正因为唐甄这种潦倒穷苦的下层生活经历,使其对社会及人生的认识极为深刻,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救民富民”理论。

唐甄的代表作是《潜书》,分上下篇。

51. 董仲舒在深入分析地主制下土地兼并的原因和危害的基础上,提出他设计的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的方案:“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不足,塞兼并之路。

”52. 顾炎武设计了一个理想社会的构图——“寓分拣与郡县之中”。

二多项选择1. 阮籍的这一理想社会具有两个特点:第一,这是一个无君之臣,万物自理自定的社会。

社会稳定,人们过着自由自在、各得其所的生活。

第二,这是一个平等的、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

虽然人们之间仍然存在智愚、强弱的差别,但人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2.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时代。

此时期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以及市民的活跃,出现了一批具有“异端”色彩的思想家,主要是以王艮、李贽、唐甄为代表,他们把封建道学家视为大逆不道的“人欲”看作是自然的合理的。

3. 唐甄在社会福利思想领域的突出贡献则在于他提出了两个核心主张:其一,“不能救民者,不如无贤”;其二,“夫治国之道,先必富民。

”4. 龚自珍将农宗中的全体社会成员按宗法关系分为大宗、小宗、群宗、闲民四个等级,并提出一个土地分配方案。

5. 洪秀全社会福利思想提出的理论依据,是基督教人人在上帝面前平等和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

首先,洪秀全从基督教的基本交易中摘取出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

其次,从基督教平等思想出发,洪秀全认为,在上帝主宰之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兄弟姐妹间的关系,应该相亲相爱,而不应该彼此争斗相互残杀。

洪秀全的平等论虽然外表包装了一层浓重的宗教色彩,但透过其表层,窥视其实质,会发现其平等思想与中国古代“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和历代农民起义提出的“均贫富”思想是血脉相通的。

6. 贾谊、晁错的“贵栗备荒论”。

7. 增加国家的粮食积累,其具体措施包括:①驱民归农;②入栗受爵;③禁奢侈风气8. 隋唐时期,统治者在总结前代抗灾救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乡村普遍设立义仓,储备粮食,以备饥荒。

引义仓建设在乡村,故又名社仓。

9.《救荒活民论》的篇首,他揭露现行赈济方法中存在的问题:①常平、义仓之弊;②赈济过程中的弊端;③闭栗之弊;④劝分之弊。

10. 汉初解决老人和儿童福利的具体举措,使得汉代的尊老,除了社会救济作用外,还具有政治文化意义。

11. 郑观应的著作《盛世危言》,刊行于1893年。

他提出了颇具特色的社会福利思想,主要包括赈灾论、慈善论和养民论等。

12. 朱元璋的重民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①民为国本。

②以宽待民。

③民安则国安之。

13. 董仲舒提出了使贫者“足以养生”的社会福利思想。

14. 朱熹的“贫富论”。

三判断改错1. 董仲舒认为造成贫福分化的复杂原因中,除了封建官僚得住贪婪的“与民争利”外,还有一个更为深层的原因——土地兼并。

为此,他提出了著名的“限民名田”论。

董仲舒认为,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土地私有制。

2. “家道正”。

所谓“家道”,指的是夫妇关系。

3. 所谓“平粜”,又称平籴,就是封建国家在丰年征购粮食存储起来,以待荒年发放给灾民、难民维持生存的措施。

4. “散利”,是指国家对受灾百姓发放救济粮或者贷给百姓谷种和粮食,通过“散利”于灾民以安定社会秩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