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引导学生合适的心理宣泄

如何引导学生合适的心理宣泄

(德育长廊) (7页)【通讯沙龙】如何引导学生合适的心理宣泄本期话题提供:丁锋丁锋,新联中学语文教师,曾获通州区青年教师基本功比武二等奖,曾被评为通州市“教学六认真”先进个人,所带班级曾获通州市“新长征突击队”称号;在《少年文艺》《散文诗》《语文世界》《扬子晚报》等报刊发表诗文若干,在《江苏教育研究》《语文教学通讯》等刊发表论文多篇,曾获南通市班主任论文评比一等奖;辅导学生多次获省作文大赛一等奖,指导学生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作品数十篇次。

有这样一则报道:为让学生将心中的压力释放出来,邯郸市一所中学首次将心理宣泄室引进校园。

倘若学生感觉心情压抑,或者对某位老师、校长“有气”,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地向贴有对方图像的充气娃娃拳打脚踢,且老师、校长的图像是学校让美术老师专门绘制的。

在房间四周墙壁上还贴满了写有“痛快”、“如果你愿意,砸吧、打吧”、“扔下愤怒,晴空万里”等极具刺激性词语的图画。

据了解,心理宣泄室设立三个月来,几乎每天都有学生光顾。

引学生进行心理宣泄已经成为当下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问题,上文所述正是近几年出现的尝试之一,不过具体做法值得商榷。

用来进行心理宣泄的事物是否一定是贴有校长、老师图像?教育者的职业尊严是否因此受到损害?引导学生心理宣泄是否就是让其“暴力发泄”?这种方式真的可行吗?究其根本,该如何运用合理的方式引导学生合适地心理宣泄呢?宣泄必须和引导并举蔡志红心理学家认为,当一个人受到挫折后,用意志力量压抑情绪,表现出谈笑自若,虽然这种做法可以用来应付某些社交场合的要求,但却会把由挫折引起的痛苦累积起来,最终导致精神崩溃,带来更大的身心伤害。

所以,有什么委屈痛苦,不要深埋在心里自我折磨。

选择合理的宣泄来疏导负性情绪,这是明智的选择。

因此,“心理宣泄室”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

丁锋给出的材料确是事实,只是该校在学生宣泄完毕后,没有就此结束,而是由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心理困惑。

该校心理辅导老师发现:因与同学、老师产生矛盾来发泄的居多;因为男生的发泄途径较少,不像女生有委屈,哭一哭就好了,所以,来发泄的学生中男生占六七成;高一、高三的学生占多数,因为高一的学生因为要熟悉新的环境产生焦虑,高三学生则面临高考压力;有的则是对老师的严格要求不适应。

经过宣泄后,有20%至30%的学生的不良情绪可以自行化解。

这样的学生大多是因单纯偶发性的事情引起不良情绪。

有些学生宣泄过后,还需要由心理辅导老师对他们进行认知的引导和心理咨询。

比如是学习压力引起的不良情绪,就需要老师对其学习方法等进行分析指导,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该校心理辅导老师还发现学生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有40%至50%来自父母。

的确,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没有伴儿可以交流;很多问题又不好跟家长诉说,因为往往得不到家长的理解;在学校里,很多事情又不愿向老师表露,因为他们更希望向老师展示自己优秀的一面。

这时,心理宣泄室便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途径——关上门发泄一番。

所以,学校设立心理宣泄室有可取之处,合理的宣泄法是陷入极度心理困境后即时性的最佳自救策略。

而且,凡是设置心理宣泄室的学校都配备了专业的心理健康辅导老师,老师们往往会在同学们宣泄之后进行相应的认知调节。

一般说来,经过心理宣泄以后再接受心理咨询,学生比较理性,咨询效果比较好。

学生不但得到了情绪调节,也知道了以后如何理性对待那些负性事件。

材料中所说的,学校让美术老师绘制了校长、老师的图像,同学们可以任意选择图像,贴在充气娃娃的脸上,对充气娃娃拳打脚踢。

有人因此而质疑教育者的职业尊严是否会受到损害?引导学生心理宣泄是否就是让其“暴力发泄”?我觉得,教师大可不必因为学生的宣泄对象是自己而觉得尊严受到损害。

在现行的高考制度之下,教育存在一些误区,学生会觉得我们给予的学业负担过重,我们的管理过于教条死板,我们不够民主宽松,我们不能个性化地实施教育,我们有时对学生并不了解,我们可能会错怪冤枉学生。

学生对我们有一些怨气是正常的。

所以,要多多理解宽容学生,并努力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更好地处理好师生关系,做受学生欢迎的“人师”,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山东历城一中的心理宣泄室沙袋上贴的是一位学校副校长和三位年级主任的卡通画像,需要发泄的学生可以对着这些画像任意踢打。

这位副校长称,此举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释放心理压力的场所。

他说:“我们四个人在工作中对学生管得比较多,相信捶完我们之后,他们的心理压力会释放得更彻底。

”至今,他和三个年级主任的画像已被学生们“揍”了近两年,学校也没有因为此举而生出什么暴力事端来。

当然,学校在管理过程中,可以设置校长信箱、教师信箱,鼓励同学们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提合理化建议。

学校心理老师还可以通过心理健康课、心理健康小报、黑板报、校园广播等途径,宣传情绪调节等方法,来帮助学生走出情绪困境。

(蔡志红通州高级中学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师生关系应该是利益共同体的关系,用解决敌对关系的方式解决师生之间的矛盾是不可取的。

当然,成立学生心理宣泄室的原因值得我们反思,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绝大多数学生是尊重老师的,绝大多数老师也用他的渊博知识和高尚人品赢得了学生们的爱戴。

照理说,学生要感激老师才对,为何会出现学生如此恨校长恨老师的现象呢?我想,学校领导应该反思,是否在制定校规校纪以及学校管理过程中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老师也应该反思,自己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是否真正做到视学生为己出呢?是否能真正做到对学生的关爱放在教育的首位呢?——项兵(川港中学)让心灵之溪欢快流淌葛建华心理宣泄伴随人类的诞生而诞生。

只是在工业化社会后,随着生存压力的增大,人们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从而引起心理学界的关注和研究,创生出了心理宣泄这一研究专题。

讨论学生合理的心理宣泄,首先当解析促成学生心灵压抑、精神焦虑等心理障碍的成因。

而消除这些成因,则是先于心理宣泄的积极预防,或者说是心理宣泄的前期工程。

一般说来,其成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过度的忙碌,催生了学生的心理恐慌。

童年和少年,应该是人生最轻松和自由的,应该拥有充沛自我嬉戏游乐的时光。

然而,我们的学生太忙碌了。

上代人生活的压力不知不觉地转嫁和传递给了他们,上代人未实现得了的梦想不由分说地移植到他们的身上。

于是,他们被家长和老师硬生生地推上了人生的高速公路,全力以赴地应对扑面而至的课堂、作业、校外辅导活动等,无心无法欣赏路旁的风景,甚至连喘息片刻都成了奢望。

本该只能蹒跚信步的他们,却被动地风驰电掣着,就有了心灵的恐慌和害怕。

二是成人的误导,暗增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在一定范围内,学生出现焦虑、紧张、恐惧等一些心理现象,应该是正常的。

但我们有时的确有些杞人忧天,过度担心这些在限度内的心理现象会引发种种不良后果。

加之舆论媒体的热炒,将一些小问题无限度地放大,从而将辨别力不强的学生误导到不是问题的问题中。

另一方面,教师、家长以及其他可以影响学生发展的成人,总希望孩子们“提前成熟”,从小就懂得生活的艰辛,生存的艰难。

而且成人往往把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担忧甚至恐惧,把人际关系中的尔虞我诈、唯利是图无形中暴露在孩子面前,极易使孩子们沾染悲观痛苦的人生情绪。

于是,孩子们承担了不该有的生理、心理重负。

面对假象的、真实的心理压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责无旁贷地要引领孩子们走出心理低谷,走进心灵的阳光之城。

一、慢慢走,一路风景入帘来。

人生之趣在于且行且停,且停且思,方才能够品尝到行的乐趣,方可领略人生道路上的绮丽风景。

对于处于儿童、少年期的学生而言,拥有余裕的时光,持有从容的情态,慢慢行走,悄悄成长,实在是他们应然的幸福状态。

教育是慢的艺术,成长是慢的结晶。

慢下来儿童少年才可能有充足的时间和宽松的心理空间,用美丽的自然风景,用快乐的同伴游戏,用轻松的自由阅读,用肤浅的自我观照,甚至简单到用酣畅的深度睡眠,婉转的时代音乐,活泼的心爱宠物,去消融成长中的一些困惑和焦虑。

由此,我们做教师的,必须更深入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境况,将与学生对话的语速、课堂的节奏、新授知识的进程、活动安排的频率、作业练习的总量等调试到适切的程度,留足学生休息、游戏、阅读、思考的时空。

与此同时,自己也放慢前行的脚步,陪孩子们一同慢慢走,仔细品赏路边的风景。

把风景移植到心灵中,让内心充满绿意,构筑起坚固的生命防护林、防洪坡。

二、轻轻敲,欢乐之门次第开。

尽管我们一直强调从实际出发,从学生出发,但我们至今仍没有做到,甚至离得很远。

仅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例,每门学科的课程标准都十分强调学科学习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于是,就无限度地将生活中的情境、事件移植到学科教学之中。

事实上,所移植的生活问题不是所有学生都熟悉的,不是所有学生都有过此类体验的。

所以,当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生活问题时,就感到无所适从。

因而,无论是知识传授,还是行为道德教育,我们要紧贴学生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的实际,从学生的角度去规划和建构知识及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阶梯,绝不可以成人的统一标准去评价、规约他们。

尤其是在思想道德行为教育方面,就某一方面而言,还应该根据幼儿、童年、少年、青少年的身心特征,构建与之相匹配的教育内容、评价标准、实施途径和手段等。

要通过我们的精心规划,引领孩子们拾级而上,自然成长,近乎天然地打开人生各阶段的快乐之门。

三、微微启,心灵溪水欢快流。

我坚定地认为,本话题的案例中提及的心理宣泄实质就是“暴力宣泄”。

学校是社会的缩影,但学校因服务对象特殊而不同于大社会。

无论怎样,我们对孩子们的教育应该始终是正面的,积极的,善意的,健康的,应该远离暴力,摒弃以暴制暴,摒弃以斜压斜。

面对孩子们的心理问题,我们要像消防队员扑灭煤气罐之火那样,首先集中水力冷却煤气罐,然后小心翼翼地微启心理闸门,而不是增大阀门排气量让它尽快排气减压,那样只能是增加爆炸的几率和能量。

更重要的是,既然我们已经意识到心理危机天然地存在于学生中间,就应该每时每刻予以关注,及时清理阻碍心灵之溪流淌的枯枝败叶,让心灵的溪水经年累月地欢快流淌。

此外,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我们更要巧妙地灌输理智、自律、文明、克制等行为准则,告诉学生,人人都会出现心理危机,要正确对待和科学处置。

如果学生达到我们所期待的境界,那么,至少学校不必设立暴力宣泄室。

心理危机真实存在,情感导流需要谨慎。

倍加关注,细心呵护,及时疏导,指点出路,陪护一程,是当下每个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基本功。

(葛建华石港小学)我不赞成邯郸某学校的做法。

首先,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可塑性强,如果一受到挫折和委屈,就以发泄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来解决,长此以往,则很容易养成任性、霸道的不良性格。

其次,中学生出现压抑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心理治疗方法也应因人而异,对症下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