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课dun(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课dun(含答案)

第6课《阿长与《山海经》一、课文常识1、作家作品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2、内容主题作者通过记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往事,刻画了一个真实、生动、鲜活的普通劳动妇女的形象。

她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有许多繁文缛节,但为人诚恳热情、乐于助人,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

通过阿长寻购、赠送给“我”渴求已久的绘图的《山海经》,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尊重、感激和思念之情。

3、读音辨析骇.(hài)疮.疤(chuānɡ)掳.(lǔ)诘.问(jié)惶.急(huánɡ)霹雳..(pī lì)孀.(shuānɡ)惧惮.(dàn)震悚.(sǒnɡ)懿.(yì)僧.恶(zēnɡ)颈.(jǐnɡ)灸.(jiǔ)矩.(jǔ)4、词语释义诘问:追问,责问。

郑重:严肃认真。

惧惮:害怕,畏惧。

疮疤:疮好了留下的疤,常比喻痛处、短处或隐私。

震悚:因恐惧而颤动。

情有可原:从情理上可以原谅。

渴慕:非常思慕。

惶急:惊慌急迫。

辟头:开头。

空前:前所未有。

烦琐:繁杂琐碎。

面如土色:脸色像泥土一样,形容极端惊恐。

深不可测:深得难以测量。

比喻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疏懒:懒散而不惯受拘束。

粗拙:粗糙低劣。

5、重点语句解读1.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这一句是作者感情发生变化的议论句,因为阿长给他买到了《山海经》,所以他对阿长充满了感激、怀念、尊敬的感情。

2.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这句话抒发了作者对长妈妈真挚的情感,表现了鲁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

从对长妈妈的厌烦、埋怨、畏惧到对她的爱戴、敬爱、祝福,鲁迅对阿长的深沉感情在这里表现得深切感人。

6、艺术手法“实在不大佩服”、“最讨厌”、“无法可想”(3-5)→“非常麻烦”(6-12)→“空前的敬意”、“淡薄起来”、“完全消失”(13-18)→“新的敬意”(19-31)这里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使得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

使得文章有层次,形成跌宕。

二、基础知识训练1、给加点字注音或写出汉字。

憎恶.()惧惮.()粗拙.()哀悼.()震悚.()chuāng()疤孤shuāng( ) jié()问 pī( ) 雳渴mù( )骇()掳()悚()惶急()诘问()保姆()2.找出下列语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过来。

①……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母。

()②都是些烦锁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③但当我衰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

()()④书的摸样,到现在还在眼前……()3.解释句中加粗的词语。

①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

A.切切察察——B.絮说——②她又拿起那橘子来在我的眼前摇了两摇,“那么,一年到头,顺顺流流……”顺顺流流——③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谋死——④我惧惮她什么呢!惧惮——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文中作者“憎恶”、“讨厌”阿长的原因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 ______________;对阿长产生敬意的原因又是:(3)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 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选自散文集《》,作者鲁迅,原名,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年5月,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6、填空,理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发展的线索。

→→敬意逐渐淡薄直至完全消失→7、在括号里选择最恰当的词语。

(1)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冷淡、淡薄、冷漠)起来,但完全(消失、消灭、消亡),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

那时就极严重地(询问、审问、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

(2)这(就、也、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也、还)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基本、全部、完全)消灭了。

8、刻画人物形象,常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方法。

指出下列各句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1).她生得黄胖而矮。

( )(2).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 )(3).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 .9、下列破折号用法分别属于哪一种(填序号)①表语言停顿②表语言跃进③表语言中断④表解释⑤表语义转折⑴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⑵我忽而记得了——“阿妈,恭喜……”()⑶据说对长毛就应该这样叫——诉说自己的饥饿。

那老妈子便叫他们“大王”。

()三、阅读理解(一)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

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当“我”听到阿长买了《山海经》后,是怎样的一种精神状态?请用原文回答并指出这句话所用的修辞方法。

2.“我”对阿长产生敬意的原因是什么?“我”对阿长的评价是什么?(用原文回答)3.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4.结尾一句是什么表达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5.“别人不肯做”中“别人”指____________________。

6.“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在内。

”这里的省略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_。

7.概括选文中“我”对阿长思想感情的变化?(二)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

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

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

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

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

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

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

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

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

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

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

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

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1.“我”为何没有对阿长说起《山海经》的事?用原文回答。

2.结合原文选出对“无益”解释正确的选项()A.没好处B.没用3.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说明什么?4.“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一句中的“这”指代什么?5.如何理解画横线的句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