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仓储与配送实务课程标准

仓储与配送实务课程标准

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学院
《仓储与配送实务》
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信息工程系(物流管理)编制单位:信息工程系物流管理教研室编制日期:2014年9月1日
《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制定时间:2014年9月1日
课程代码:所属系部:信息工程系
学分: 6 学时:108
先修课程:《现代物流概论》后续课程:供应链管理
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程考核方式:考试
一、课程名称
《仓储与配送实务》
二、课程性质与适用对象
仓储配送在物流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一切物流活动得以顺利执行的关键点,现代仓储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对于优化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系统,提高国民经济的运行质量有着重大的意义。

《仓储与配送实务》是物流管理专业必修的一门核心课程,是培养仓储专业一线的工作人员、作业班组负责人、部门主管及业务经理等仓储配送人才的必修技能课程。

它与《供应链管理》、《运输实务》、《货代与报关实务》等几门课程构成了物流管理人才必备的专业技能框架。

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独立或与人合作完成合同签订、入库作业、在库管理、响应客户投诉等作业任务,并能够以较强的成本意识、科学的评估手段来策划和优化仓储过程管理与控制。

本课程适用于全日制大学专科教育(。

三、课程培养目标
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懂管理基本知识,熟练掌握作业流程,会选择使用各类设备,能指导他人进行物流作业活动,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和创新型的高素质劳动者。

四、参考课时
课程的周学时为6学时,共108学时;在实训阶段采取课堂与实训场所一体化的授课方式。

一、课程定位与课程设计
1. 课程定位
《仓储与配送管理》是物流专业的一门主要的专业课程,也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

本门课程前序课程为《现代物流概论》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理解仓储、仓储管理及物流配送的基本概念及功能,掌握仓储作业、配送中心运作的具体操作过程及现代化仓储管理
技术,培养学生仓储具体作业的能力。

2. 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以仓储与配送管理业务流程、环节为切入点创设学习项目;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设定教学目标;以仓储与配送管理职业行动领域真实、典型的工作环境、工作环节构建教学内容;借助本校的物流系统软件为平台进行课程的开发。

二、课程目标
《仓储与配送管理》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在完成本课程之时,掌握能胜任第三方物流企业或制造企业、商品流通企业中仓储、配送管理部门职业工作的专业能力---学生应当能够合作或独立地进行货物商品方面的收发货、出入库、集拼和分拨、盘点与保管、配送业务等工作。

最终养成胜任第三方物流企业或制造企业、商品流通企业中仓储部门职业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

1、知识目标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仓库的基本概念,掌握仓储的作用,仓储在物流中的地位,理解仓储的功能;
(2)了解仓库及其结构,掌握仓库的布局,了解仓库的基本设施,用途和适用原则;具有仓储经营的理念,掌握基本经营方法,了解仓储可开发的经营项目;
(3)了解仓储商务的内容,明确仓储上午工作的重要性,掌握仓储的合同业务和当事人的责任划分,掌握仓单的签发、功能及仓单业务;
(4)掌握仓库保管的入库、理货、堆存、保管、出库、装卸搬运等整个作业过程,熟悉仓库保管的操作方法、作业要求、管理方式和要求,以及所需办理的手续;
(5)了解仓储所能开展流通加工的项目,掌握库存的含义和分类,了解仓库的功能及库存合理化的内容,掌握库存控制的方法,熟悉现代物流管理技术;
(6)了解商品养护的方法,了解仓储配送的安全问题,掌握仓储配送中商品的养护方法与影响因素分析;
(7)掌握配送的基本概念及配送业务在物流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了解配送的要素和配送作业组织模式,能够对配送业务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8)了解配送作业环节,熟悉配送作业过程中的基本操作流程,重点掌握配送中的订单处理、拣选作业、补货作业、配货作业、送货作业等
(9)了解配送组织工作的内容、方法与模式,重点掌握配送线路设计的方法,配送服务于配送成本的关系,配送线路的确定于配送车辆的安排等问题;
2、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责任感和吃苦耐劳品质;
(2)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行相关单据的生成与填写;
3、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逐步提高学生走向社会需要的适应能力、实际操练能力,仓库保管作
业的保管、仓储物的分类、库存控制的方法、仓库安全和质量管理、配送线路的相关设计的能力,切实结合实际,以社会需求作为教学出发点,更好的实现学生的就业需求。

三、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
表1 课程整体内容及学时安排
表2 课程具体内容及教学要求
四、课程实施建议
1.教学方法建议
牢固树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强调教为学服务。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遵循“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相长”的原则。

突破以往“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该课程运用了讲授法、案例讨论法、视频资料观摩法、体验式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等方法。

比较特色的方法有项目教学法和体验式教学法。

(1)体验式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故事、情景剧、模拟场景等将学生置身于各种相关仓储与配送情景之中,为学生创造了丰富的情感体验,进而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2)项目教学法
设计了13个项目来组织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方法能力和职业社会能力。

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教师的组织方式变为教师团队或专家工作室,教学场所融实践与理论学习于一体。

2.教材编写或选用建议
(1)《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北京大学出版社,张建奇主编。

(2)《仓储管理实务》,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黄静主编。

(3)《仓储与配送管理》,中国铁道出版社,周盛世主编。

(4)《物流仓储管理实务》,高等教育出版社,薛威主编。

4.教学条件建议
设备、场地:多媒体课室,相应的影视音像资料、物流仓储仿真系统。

5.师资条件建议
本课程的主讲教师要求不仅具有比较深厚的物流理论功底,善于学习和掌握物流仓储与配送部分的最新成果,充分了解当前的物流现状、仓储、配送现状,而且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具有强烈的结合社会教学的意识,具有现代职业教育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能力目标的先进理念。

本课程的教学团队要求经常交流教学经验,探讨教学改革的有效方法。

在教学团队建设中,要强化培训,尤其要加强对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

采取集中培训和个人钻研相结合,提高教师素质。

不断完善教师科研和教学相促进的激励机制,形成有利于教师队伍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

五、教学评价、考核要求
1.考核原则
(1)评、考结合,以评为主原则。

(2)伴随教学过程的动态考评原则。

(3)“四结合”原则,即课程学习与自主实践相结合;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期末考试与平时学习考核相结合;
2.评价和考核体系构建
(1)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兼顾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培养两个方面,两者所占的比例分别是30%,70%,形成了全程化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

充分反应了重视学生学习态度能力培养的思想。

(2)本考核方案采用定性和定量标准,并尽可能将定性指标定量化。

具体见下表
六、其他说明
1、本课程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对教材作了适当的取舍处理和主题分类,自编实训指导书。

教师可以根据学期教学时数和研究特长,在设定主题中有所侧重。

2、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会根据主题安排项目设置,要求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活动、观察、调查、分析,并对观察结果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或者布置主题组织学生课后进行讨论分析并记录。

要求把项目作业报告或者小组讨论稿作为作业上交。

每堂课前组织一至二个小组进行课堂发言,准备课前讨论发言的小组要求把讨论内容写成书面稿,在课前的讨论派代表上台发言。

分组一般由教师在第一次课时划分,每一个活动或者课题要求小组不同成员轮流担任课题负责人,并进行分工,各司其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