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配送中心系统规划课程设计

配送中心系统规划课程设计

配送中心系统规划课程设计姓名:周肇聪学号:201022262指导老师:周盛世专业:物流管理2班时间:2013年12月28日目录摘要1.配送中心的选址1.1、配送中心的选址的概述1.2、物流配送中心选址的影响因素1.3、物流配送中心选址方法及流程1.3.1、物流配送中心选址方法1.3.2、物流配送中心选址的流程2.配送中心的区域布局设计2.1、配送中心的区域布局的方法2.2、配送中心的区域布局的步骤2.3、配送中心的区域布局图3.配送中心的作业流程设计3.1、配送作业的具体内容3.2、配送作业流程图4. 配送线路选择与优化4.1、物流配送路径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4.2、物流配送路径优化的意义结束语参考文献配送中心系统规划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传统的流通模式越来越不能满足市场多品种小批量的需求,一些商业或流通企业纷纷准备或开始筹建配送中心,以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通过建设配送中心,可以扩大经营规模,改进物流与信息流系统,满足用户不断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使末端物流更加合理。

本文根据个方法搜集的资料以及个人的见解,对配送中心系统的选址,总体的布局以及作业的流程等方面对配送中心系统的规划做出介绍。

1.配送中心的选址1.1、配送中心的选址的概述配送中心的选址,是指在一个具有若干供应点及若干需求点的经济区域内,选一个地址设置配送中心的规划过程。

较佳的配送中心选址方案是使商品通过配送中心的汇集、中转、分发直到输运到需求点的全过程的效益最好。

1.2、物流配送中心选址的影响因素(一)货物分布和数量。

这是配送中心配送的对象,如货物来源和去向的分布情况、历史和现在以及将来的预测和发展等。

配送中心应该尽可能地与生产地和配送区域形成短距离优化。

货物数量是随配送规模的增长而不断增长的。

货物增长率越高,越是要求配送中心选址的合理性,从而减少输送过程中不必要的浪费。

(二)运输条件。

物流配送中心的选址应接近交通运输枢纽,使配送中心形成物流过程中的一个恰当的结点。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配送中心应尽可能靠近铁路货运站、港口及公路。

(三)用地条件。

物流配送中心的占地问题在土地日益昂贵的今天显得越来越重要。

是利用现有的土地,还是重新征地?地价如何?是否符合政府规划要求等等,在建设配送中心时都要进行综合考虑。

(四)商品流动。

为了确定原材料和半成品等商品的流动变化情况,在进行物流配送中心的选址时,应考虑有关商品流动的具体情况。

(五)其他因素。

如劳动力、运输与服务的方便程度、投资额的限制等。

1.3、物流配送中心选址方法及流程1.3.1、物流配送中心选址方法(一)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主要是根据选址影响因素和选址原则,依靠专家或管理人员丰富的经验、知识及其综合分析能力,确定配送中心的具体选址。

主要有专家打分法、德尔菲法。

定性方法的优点是注重历史经验,简单易行。

其缺点是容易犯经验主义和主观主义的错误,并且当可选地点较多时,不易做出理想的决策,导致决策的可靠性不高。

(二)定量分析法。

定量的方法主要包括重心法、鲍莫尔-沃尔夫法、CFLP法、双层规划法、遗传算法等。

定量方法选址的优点是能求出比较准确可信的解。

其中,重心法是研究单个物流配送中心选址的常用方法,这种方法将物流系统中的需求点和资源点看成是分布在某一平面范围内的物流系统,各点的需求量和资源量分别看成是物体的重量,物体系统的重心作为物流网点的最佳设置点。

1.3.22.2.1、配送中心的区域布局的方法配送中心的区域布置方法有两种,即流程性布置法和活动相关性布置法。

流程性布置法是根据物流移动路线和物流相关表作为布置的主要依据,适用于物流作业区域的布置;活动相关性布置法是根据各区域的综合相关表进行区域布置。

一般用于整个厂区或辅助性区域的布置。

配送中心的区域布置可以用绘图方法直接绘成平面布置图平面布置可以作出几种方案,最后通过综合比较和评价选择一个最佳方案。

2.2、配送中心的区域布局的步骤(1)物流作业区域的布置①决定配送中心对外的联外道路型式:确定配送中心联外道路、进出口方位及厂区配置型式。

②决定配送中心厂房空间范围、大小及长宽比例。

③决定配送中心内由进货到出货的主要物流路线型式:决定其物流模式,如U形、双排形等。

④按物流相关表和物流路线配置各区域位置:首先将面积较大且长宽比例不易变动的区域先置入建筑平面内,如自动仓库、分类输送机等作业区;再按物流相关表中物流相关强度的大小安排其它区域的布置。

(2)行政活动区域的配置一般配送中心行政办公区均采用集中式布置,并与物流仓储区分隔,但也应进行合理的配置。

由于目前一般配送中心仓储区均采立体化设备较多,其高度需求与办公区不同,故办公区布置应进一步考虑空间的有效利用,如采用多楼层办公室、单独利用某一楼层、利用进出货区上层的空间等方式。

行政活动区域内的配置方法:首先选择与各部门活动相关性最高的部门区域先行置入规划范围内,再按活动相关表,将与已置入区域关系的重要程度依次置入布置范围内。

(3) 确定各种布置组合根据物流相关表和活动相关表,探讨各种可能的区域布置组合。

2.3、配送中心的区域布局图根据以上方法,可以逐步完成各区域的概略配置。

然后再将各区域的面积置入各区相对位置,并作适当调整,减少区域重叠或空隙,即可得到面积相关配置图。

最后经由调整部份作业区域的面积或长宽比例后,即得到下图的作业区域配置图:道路道道 路 路3.配送中心的作业流程设计3.1、配送作业的具体内容配送作业的具体内容包括:订单处理、进货、搬运装卸、储存、加工、拣选、包装、配装、送货、送达服务等作业项目,它们之间衔接紧密,环环相扣,整个过程既包括实体物流,又包括信息流,同时还包括有资金流。

进货:进货就是配送中心根据客户的需要,为配送业务的顺利实施,而从事的组织商品货源和进行商品存储的一系列活动。

进货是配送的准备工作或基础工作,它是配送的基础环节,又是决定配送成败与否、规模大小的最基础环节。

订单处理:从接到客户订单开始到着手准备拣货之间的作业阶段,称之为订单处理。

订单处理是与客户直接沟通的作业阶段,对后续的拣选作业、调度和配送产生直接的影响,是其他各项作业的基础。

拣货:拣货作业是依据顾客的订货要求或配送中心的送货计划,迅速、准确地将商品拣取出来,并按一定的方式进行分类、集中,等待配装送货的作业过程。

补货:补货是库存管理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根据以往的经验,或者相关的统计技术方法,或者计算机系统的帮助确定的最优库存水平和最优订购量,并根据所确定的最优库存水平和最优订购量,在库存低于最优库存水平时发出存货再订购指令,以确保存货中的每一种产品都在目标服务水平下达到最优库存水平。

配货:配送中心为了顺利、有序、方便地向客户发送商品,对组织来的各种货物进行整理,并依据订单要求进行组合的过程。

配货也就是指使用各种拣选设备和传输装置,将存放的货物,按客户的要求分拣出来,配备齐全,送入指定发货区。

送货:配送业务中的送货作业包含将货物装车并实际配送,而达到这些作业则需要事先规划配送区域的划分或配送线路的安排,由配送路线选用的先后次序来决定商品装车顺序,并在商品配送途中进行商品跟踪、控制,制定配送途中意外状况及送货后文件的处理办法。

流通加工:流通加工是指物品在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流动的过程中,流通主体为了完善流通服务功能,为了促进销售、提高物流效率而开展的一项活动。

退货:退货或换货在经营物流业中不可避免,但尽量减少,因为退货或换货的处理,只会大幅增加物流成本,减少利润。

发生退货或换货的主要原因包括:瑕疵品回收、搬运中的损坏、商品送错退回、商品过期退回等。

4.1、物流配送路径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物流配送路径优化问题可以描述为:从配送中心(或称物流据点)用多辆汽车向多个需求点(或称顾客)送货,每个需求点的位置和需求量一定,每辆汽车的载重量一定,要求合理安排汽车路线,使总运距最短,并满足以下条件:(1)每条配送路径上各需求点的需求量之和不超过汽车载重量;(2)每条配送路径的长度不超过汽车一次配送的最大行驶距离;(3)每个需求点的需求必须满足,且只能由一辆汽车送货。

其目的是使总成本(如距离、时间等)为最小。

4.2、物流配送路径优化的意义配送合理化与否是配送决策系统的重要内容,配送线路的合理与否又是配送合理化的关键。

选择合的理配送路线,对企业和社会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对企业来说,(1)优化配送路线,可以减少配送时间和配送里程,提高配送效率,增加车辆利用率,降低配送成本。

(2)可以加快物流速度,能准时、快速地把货物送到客户的手中,提高客户满意度。

(3)使配送作业安排合理化,提高企业作业效率,有利于企业提高竞争力与效益。

对社会来说,它可以节省运输车辆,减少车辆空载率,降低了社会物流成本,对其他企业尤其是生产企业具有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还能缓解交通紧张状况,减少噪声、尾气排放等运输污染,对民生和环境也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结束语:本文以简洁的语言对配送中心系统规划全面系统的分析。

总结出配送中心系统的选址策略,总体的布局,作业的内容以及线路优化等。

文章中还有很多不够成熟的地方,望老师予以指导。

参考文献:【1】王转. 配送与配送中心.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2】李浩刘桂云. 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