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家乡城乡规划和建设

家乡城乡规划和建设

《城乡规划概论》结课论文题目:家乡的规划与建设调研对象:静宁县_________ _专业班级:土木工程1508班__姓名:李进州 _________学号:201502620________2016年6月12日家乡城乡规划和建设——静宁县摘要:经济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经济和社会结构不断转化的过程,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深入,静宁县要求城乡建设与周边环境相适应,解决农业,工业,与城镇化之间的矛盾,以及研究其发展的制约因素。

关键词:城乡建设,周边环境,矛盾,制约。

1.规划背景静宁县隶属于甘肃省平凉市,位于甘肃省东部,六盘山以西,华家岭以东,东接宁夏隆德县、南接秦安县,西连通渭县、北邻西吉县,西北与会宁县毗连,东南与庄浪县相依。

县境南北长八十多公里,东西宽约为七十公里,总面积约为两千三百平方公里。

静宁县总人口48.8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32人。

民族以汉族为主,以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1209人,居住较为集中。

静宁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为葫芦河流域河谷川地、河谷盆地、丘陵坡地和梁峁地,有大小梁峁两千个,山梁总长一千七百公里,主要山梁有一十三条,以葫芦河为界,东侧系六盘山的分支,西侧为华家岭余脉。

交通比较落后。

静宁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正因为这样适宜地理气候条件,近百万亩苹果发展起来了。

被农业部评为“黄土高原优生苹果最佳栽植区域”。

2.1 县城的规划与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围绕“东拓西展、南扩北伸、中心改造、整体提升”的总体思路,按照“扩容提质,完善功能,城乡统筹,建管并重”的工作要求,改造旧城区,完善西城区,拓建静宁教育苑。

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年”活动为主线,努力创建环境清新优美、载体功能完善、城镇品位明显提升的城镇新形象,促进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跨越发展。

全力实施静宁教育苑、西城区开发、文屏山公园续建、红学巷道路续建、成纪大剧院建设、城区出入口车行道改造、西岭公园续建等基础设施建设,搞好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承载能力。

静宁县县城建设是以静宁文化城为中心,向四周延伸。

县城周围有烽台山、五台山、文屏山相依,县城内有葫芦河、南河穿城而过,自然环境良好,适宜县城绿化景观多样性的发展。

图1 静宁县文化城成纪文化城位于静宁县城中心,是为了开发利用成纪文化资源而修建的文化基础设施,是静宁县重要文化基础设施和旅游景点之一,现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成纪文化城由中国著名工程设计大师任震英和高级建筑师左国保等专家设计,整个建筑秦汉风格鲜明,气势宏伟,占地66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总投资2600万元。

主要建筑物有伏羲纪念馆、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文化局、旅游局、八卦坛和石刻碑廊。

整个建筑为秦汉建筑风格,高大宏伟,古朴典雅,内涵丰富。

1997年10月奠基动工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紧张施工建成了伏羲纪念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文化局、旅游局、档案局“五馆三局”等主要建筑物。

成纪文化城2001年,在搞好绿化美化的同时,建成了八卦坛、围墙、碑廊和南大门,于当年10月底完成了成纪文化城总体建设规划。

并先后成功地举办了“首届成纪文化节暨果品交易会”等一系列商贸、文化活动。

成纪文化城的成功建设,实践了“穷县办大文化、促大发展”的理念,成为县城的标志性建筑,为研究开发成纪文化提供了理想载体。

西岭生态公园占地320亩,是一个集生态型、景观型、公益型、服务型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公园。

公园内有人工湖、中心花园、中心广场、农家乐小院及配套的凉亭、石桌、石凳、茶室等设施,栽植有各种景观常青树木和观赏花卉,是一座具有现代气息的生态公园。

是一个集生态型、景观型、公益型、服务型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公园。

图2 静宁县西岭生态公园2.2静宁县城市性质陇东地区历史悠久的交通、商贸重镇,静宁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农副产品加工、物流和旅游产业为主的环境优美的小城市城市用地发展方向与城市形态在规划期内,城市用地发展方向是:完善东城区,发展葫芦河以西新区,拓展西北区。

近期实施东补西移战略,即对东城区填补完善,向西拓建形成西新区。

根据现状条件和规划期内城市发展目标和要求,规划建设用地包含葫芦河以东的旧城区用地、成纪大道以东的新片区以及八里镇片区,总面积13.48平方公里,人均用地112.3平方米。

用地布局结构确定为“一心两带三片区”。

“一心”指主城区,位于葫芦河以东区域成纪大道以西的城市中心城区区域,是规划期内城市发展的中心和重心,主要体现城市经济,文化和休闲娱乐等综合功能。

主中心依托中街、北环路、阿阳路发展,该地段为老城区中心,已形成一定规模,规划强调其中心地位,使其形成城市中心区。

“两带”指沿葫芦河和南河设置的两条滨河绿化带。

“三片区”指规划期内城市发展形成的城市不同区域,不同功能,不同大小的城市功能结构片区,是城市土地合理布局的体现。

分别为主城区、东城区和工业区。

2.2.1、主城区即现状城市主要建设用地区域,规划以综合服务功能为主,规划期内主要在原有用地性质上合理调整,实现旧城改造。

2.2.2、东城区城市次中心区域,城市规划期内发展的另一片重点建设区域,以商业金融、教育科研、居住等功能为主。

2.2.3、工业区分别位于城市西北部,原八里镇北侧。

用地性质以一类、二类工业用地为主,主要为农副产品加工及食品加工业。

在靠葫芦河下游方向沿西山一侧布置少量三类工业用地。

2.3.城市居住环境的建设2.3.1加强污水管理建设中心城镇污水处理厂,实现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

工业企业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将其污水处理达标,符合进入城镇排水系统的排放标准后,方可进入城镇排水系统。

医疗单位的污水必须由各医疗单位处理达标后排入城镇排水系统,未经处理的污水不能进入河道。

2.3.2加强城镇公共绿地建设围绕县域绿化轴线,以中心道路为骨架,建设城镇生态绿化节点,加强水源防护绿地、公园街头绿地、居住区绿地、广场绿地和道路绿化的建设,扩大城镇绿地面积。

2.3.3加快新能源建设加快集中供热区建设步伐,减少污染。

2.4.新农村的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农村经济产业化、农村建设新型化、人居环境优美化、公共服务社会化、农民教育组织化、稳定机制长效化、村务管理民主化、乡风民俗文明化为标准,广泛动员,全面发展,逐步把农村建成为拥有现代文明生活的新型新村,把农民培养成为适应新形式要求的有文化有技能有道德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力争把村建成物质、文化生活宽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通过对现状用地布局的调整,提高土地利用率,使之达到科学合理的使用土地、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使村庄用地面局规划有利于改善村民的生活居住条件,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

村部设村民活动文化中心、农民广场、公共设施等,便于村民休闲、医疗;新村道路采用棋盘式道路系统;排水通过暗渠集中处理排出。

充分考虑到现状和经济条件及可操作的原则,对村住宅及外部空间采取既保留又更新的规划模式。

2.4.1对砖混结构,质量较好,与村庄环境与整体规划冲突不大的,采取保留措施,维持现状。

2.4.2对建筑质量尚好,但建筑风貌和外观与村庄环境有冲突或平面布局部分不适应,对其外立面及内部平面进行整治和改造。

2.4.3简陋建筑、质量较差建筑及因为规划需要改变,或对村庄风貌有较大负面影响、建筑质量差的建筑,采取拆除的措施,特别是受暴雨及周边山体滑坡直接影响到的危房。

2.4.4新村新建住宅以集中建设布置。

2.4.5道路交通规划充分尊重道路原有脉络,同时满足区内通达性和安全性及消防等要求。

2.4.6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铺设村乡镇水泥路。

改造、扩建自来水厂,延伸输水管网,接通每村自来水。

彻底解决群众的人畜饮水困难。

2.4.7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图3 静宁县苹果种植农业主产为小麦、玉米、谷子、荞麦、莜麦、高梁等粮食作物和洋芋、豆类、胡麻、油菜、苹果、早酥梨、蔬菜等经济作物。

其中静宁苹果产于甘肃省静宁县。

静宁县海拔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环境无污染,适合种植苹果。

静宁苹果以色泽鲜艳、个大形正,果面光洁、质细汁多,酸甜适度,口感脆甜、硬度强、货架期长、极耐储藏和长途运输而著名。

据农业部果品及苗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总糖、可滴定酸、糖酸比、Vc六项理化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内优质苹果标准,2006年,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静宁苹果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这为静宁人民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收入。

2.4.8规范整顿市场,繁荣商贸经济划行规市,消除马路市场。

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吸引外资。

维护市场经济秩序,鼓励公平竞争。

静宁县现已形成以食品、建筑、建材、化工、地毯五大产业为主体,造纸、印刷、工艺美术为补充,生产门类较齐全,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地方工业体系。

静宁县在已成为平凉市经济增长较快,活力较强的县,良好的经济实力给静宁县城的绿化建设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2.4.9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沿河堤建堤路结合工程,沿河堤栽植垂柳,营造生态景观。

对山坡地带遍植速生生态林,绿化山坡,防止水土流失。

有计划地对街道、村居民院落及房前屋后进行绿化美化,靓化人居环境。

逐步发展沼气等清洁能源。

实现资源节约。

对村居民建房进行合理规划。

完善自来水价格调节机制,鼓励节约用水。

加强村民教育,深入开展“五学”活动,不断提高村民素质。

倡导科学文明新风,教育村民移风易俗。

3.1静宁县规划的新形势3.1.1推进园林县城、城镇建设通过编制系统规划,近期可指导静宁县省级园林县城的申报和建设工作,远期可推动静宁县创建国家园林县城和若干个国家园林城镇。

3.1.2提升县城人居环境通过规划编制,规范、推进县城绿地系统的建设,进而更好地满足居民游憩休闲、体育健身、亲近自然等需求,创造良好的生活、创业环境,从而提升县城的人居环境。

3.1.3塑造县城形象与特色自然环境、城市生态、园林绿地、城市景观等作为当代城市形象特色的核心要素,其在塑造县城形象与特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充分调研、深度挖掘、全面分析静宁县绿地建设的现状情况、存在问题、发展路径等,可对其绿地特色资源进行整理、评价,挑选出最能体现县城形象特色的绿化元素,融合绿地的物理功能、精神功能和地域特色,创造出具有生命力和可识别的小城市形象与景观特色。

3.1.4深挖地域文化与展现文化魅力可深入挖掘、深度整合静宁县地域文化,把文化建设的重要元素,通过布局造型、公园艺术、道路设计等予以融合、展示,从而增加县城艺术气息和文化内涵。

3.1.5促进县城可持续发展通过构建良好的县城人工自然环境及促使其与外围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积极促进县城生物多样性和古树名木保护,合理搭配其树种,可改善县城生态环境,进而促进县城可持续发展。

3.1.6促进静宁县城乡一体化进程通过分析县域的农林资源结构、分布及生态保护状况等,分层规划、分类指导县域绿地系统建设,围绕县城构建县域生态廊道,进而为城乡提供持久的生态动力,促进静宁县城乡一体化进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