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师资格面试试讲稿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所学:(PPT播放)百草园:美丽的景;有趣的事;善良的人;留恋而神往的感情。
三味书屋:古朴的景;难忘的事;严厉而可亲的人;亲切温馨的情感。
2、请学生给百草园与三味书屋分别加形容词美丽的百草园、神秘的百草园、诱人的百草园、有趣的百草园……单调的三味书屋、自由的三味书屋、痛快的三味书屋、好玩的三味书屋……(二)整体感知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以下问题:(1)概括文中的故事(2)初步感知先生形象(三)深入研读1、通过重点词句感知人物形象分小组合作,交流探讨(1)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明确:严格……(2)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明确:仁慈……(3)先生自己也念书。
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4)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明确:沉浸于书中,对书的热爱……2、有感情地朗读词句,体会人物心理和作者情感(1)学生赛读,生生互评;体会人物心理和情感。
(2)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朗读,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3、对作者写作方法的探讨(1)学生就重点词句探讨作者的写作手法:如:“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
”讨论明确:用神态及动作描写将先生酣畅入神的朗读描写得淋漓尽致。
(四)拓展探究结合全文,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三味书屋”中的“三味”作何解?不限制固定答案,请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
(五)小结作业布置课下作业:在课下以“我和鲁迅比童年”为题,写一篇记叙自己童年趣事的小文章,下节课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从百草园的到三味书屋百草园自由自在的百草园生活三味书屋苦中有乐的三味书屋生活答辩题目解析:1、结合你所报考的学科,请谈谈新课程标准和课程改革的关系,并说说你将如何执行。
【专业知识类】【参考答案】新课程标准是以学生为中心,在课程结构、课程功能等方面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和实践的联系,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课程改革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核心是让学生参与。
实施时应注意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激励,让学生有成功感;优化教学环境,加强交流与合作,是一种传递落实教育理念的方案。
新课标和课程改革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在执行的过程中我会注重以下几点:首先,在教学方式上不断创新。
更多采用讨论式授课方式,让同学们充分参与到课堂中,培养其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其次,在教学环境上不断更新。
在教学条件允许的前提下,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定期带领同学们去参观博物馆、郊游等,在玩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感受力、观察力、总结力和表达力,寓教于乐。
最后,开展多样性的校园活动。
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开展读书活动、辩论活动、演讲比赛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来提高学习效果。
2、请谈谈你最不能接受教师哪种行为。
【结构化问题类】【参考答案】我最不能接受的教师行为是:歧视和轻视学生。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教师的素质决定着学校的发展和教育的质量,教师的一言一行、道德品质、行为习惯都对学生有很深的影响。
因此教师的态度和举止对学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在不经意间的教育细节中透露出对学生的不尊重,尤其对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有歧视和轻视心理。
表现在:武断地将学生以成绩划分为“优”“差”生,对他们从关注程度到言行态度上区别对待,在作业批改、座次编排、活动人选等问题上,都倾向成绩好的学生。
这些表现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一些成绩不太好、学习吃力的学生可能会成绩越来越差,继而厌学、逃学、辍学;教师这样的区别对待也会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从而产生封闭自卑的心理,甚至出现厌世轻生的念头。
作为教师,应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对待学生应一视同仁。
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上的指导者,也是青少年思想品格上的引路人。
初中语文《社戏》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初中语文《社戏》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一)解题导入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
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
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同学们,你们看过社戏吗?好看吗?你们喜欢吗?如果你看过,那就请你把最有趣的情形展示出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假如你没看过,那我们今天就和鲁迅先生一起去看看他笔下的社戏是什么样的,是否也能引起你们对看社戏的向往。
(请学生分别谈谈有关社戏的课外体验,导入课程。
)(二)跳读课文,品味语言1、品味文章重点词语、句子或语段。
a、指导学生把自己认为精彩的、重要的词语、句子和语段勾画出来,然后进行旁批,写出自己的看法。
b、四人小组交流。
c、全班进行交流,讨论。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学生找的地方不够准确,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旁批不够精确,老师要注意归纳,学生的发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学生把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质疑答疑。
课文最后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真的是豆好吃,戏好看吗?(三)精读课文,问题探究重点品评“偷豆”的是与非。
“偷”,一般意义上是“残酷、自私、遭人唾弃”的行为,那么在课文中,小朋友们“偷豆”是好还是坏呢?我们是不是也该学习他们的这一行为呢?【合作探究】学生讨论,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四)拓展延伸“说说我的童年”(学生选择一件印象深刻的童年趣事来进行交流,要求叙述完整,声音洪亮,语调自然连贯,姿态大方)。
(五)作业1、模仿月夜行船一段(11段)的景物描写,分别从色彩、声音、视觉、听觉、嗅觉各个侧面着笔,描写一段景物。
2、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收集一种文化现象的资料,并作好笔记,在班上交流。
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这句话该怎样理解?【专业知识问题】【参考答案】“看社戏”和“偷豆吃”是在平桥村这块乐土上给“我”感受最强烈,印象最深刻的两件最大的乐事。
“我”永远不能忘记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和孩子那朴实、真挚的情谊和他们的勤劳善良、聪明能干的美德,再加上美丽动人的江南水乡风光,自由平等的气氛,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在“那夜以后”的城镇生活,人生旅途中再也不曾感受到的。
“我”对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2、作者为什么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你是如何理解的?【专业知识问题】【参考答案】民风淳朴的乡村,对一个在封建家庭中生长、受各种规矩束缚的孩子来说,确实是快乐自由的天堂。
作者作为客人,在这里,得到优待,钓到虾,照例是归我吃,小伙伴们对我无微不至地体贴照顾,看社戏一节这种友爱和照顾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里,我可以免念那些陈腐无用的经书,而且也没有那么多规矩可蹈,即使打了太公,全村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初中语文《木兰诗》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初中语文《木兰诗》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教学过程木兰诗(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
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
播放动画片《花木兰》片段,学生欣赏。
这个故事最早却来源于北朝民歌《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木兰诗》。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诗歌诵读①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
②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重点点拨:惟、愿、市、旦、度、策、强、将、著、贴、火、走、安等词语)③学生比读,互评互读。
2、整体感悟①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概述故事情节。
②在概述情节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三)精读课文,深入赏析1、人物赏析①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a、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湖心亭看雪》一、考题二、考题解析初中语文《湖心亭看雪》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四幅西湖风光图片)你知道这些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地方的风光吗?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
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
西湖的雪景有着怎样一番动人的韵味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请一个学生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节奏。
2、张岱是个什么样的人,根据课文大意来评价。
(张岱,半夜到湖心亭看雪,是个“痴人”。
)3、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作者是个“痴人”?(讨论并明确:“痴行,痴景,痴情”。
)4、“痴”的背后隐藏着作者什么样的内心世界?(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三)深入研读,合作探究1、说说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有什么特色?(简练自然,不事雕琢。
)2、体会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数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 白描手法用于写人的范例:A、《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B、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
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四)比较阅读,体会感情江雪柳宗元千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