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领导讲话稿的语言要求及写作技巧 [1500字]

领导讲话稿的语言要求及写作技巧 [1500字]

领导讲话稿的语言要求及写作技巧我一直认为,领导讲话既是一种重要的工作手段,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

为了把话讲得更好、写得更好,更好地用于贯彻政策、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笔者愿不揣浅陋,结合自己十余年学习体会和写作实践,就此从驾驭语言的角度,作点初步探讨,与有志于此道者切磋、交流。

如果说结构是讲话稿的骨架,思想是讲话稿的灵魂,那么,语言则可以说是讲话稿的血肉。

没有语言,便没有讲话稿;没有好的语言,便没有高水平的讲话稿。

讲话稿的语言,不同于以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为主的诗歌、散文、小说等文艺体裁,而自有其不同的特点和要求。

从表意要求看,它必须十分“准确”、“鲜明”。

讲话稿不像文艺体裁把事物的意义和作者的看法隐蔽在所描写、叙述的形象和情节之中,而是直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作者的见解、主张,用语必须相当准确,即要用最精确、最恰当的词句概括观点、表达内容,不能用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易产生歧义的词。

可以说,对讲话稿来说,“准确”就是生命,只有在准确的基础上,才能追求生动、优美等其他要求;一味求新求美而不顾准确,是本末倒臵。

讲话稿语言的鲜明性,就是观点要鲜明,态度要明朗,意见要明确。

主张什么、赞成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要求什么、注意什么,都要旗臶鲜明,直截了当,明明白白。

那种故意用模棱 - 1 -两可、留有余地的语言假装圆滑、成熟的作法是不可取的。

讲话稿的语言如何做到“准确”、“鲜明”呢?我认为,一是要先弄清事物的本来面貌。

马克思曾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毛主席指出:“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只有对事物的本质和相互联系有了相当的了解,熟悉方方面面的工作和情况,才能挑选精确的词语,严密地组织语句,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比如,假设要以发展现代物流业为题写一篇讲话稿,如果连现代物流的概念都搞不清楚的话,很难想象能够写出一篇好的东西来。

我曾见到“用现代物流理念完善基础设施”这样的话,感到令人费解。

二是要认真辨析词义,注意推敲语句。

特别是要从词的意义轻重、范围(程度)大小、感情色彩、语体色彩、搭配对象、句法功能等方面,进行反复琢磨,做到准确使用。

比如说,是用“基本”还是“主要”、是用“部分”还是“全部”,是用“很好”还是“较好”、是用“明显”还是“显著”、是用“安排”还是“布臵”、是用“脑袋”还是“头部”,是用“着力”还是“大力”,等等,都要仔细琢磨、反复推敲。

三是对一些带方针、政策、理论性的重要提法、重要观点,在使用时要与领导著作、中央文件和权威专家的文章保持一致。

如果没有把握,最好引用原话,防止曲解原意,断章取义。

如马克思关于“资本”、“剩余价值”、“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观点、毛主席关于“矛盾论”、“认识论”的观点,邓小平关于“一国两制”、“计划与市场”的观点,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论述,胡锦 - 2 -涛总书记关于“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论述,以及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宏观调控、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都要认真学习,认真领会,有些关键语句还要能记会背,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无误地使用。

从讲话所处的氛围来看,其语言要求“庄重”、“贴切”。

所谓“庄重”,就是语言要庄重典雅。

领导工作是严肃的工作,领导讲话不同于一般个人的演说、发言,讲话内容具有较强的政治性、政策性、权威性和代表性,带有明显的指示性、指导性和约束性。

只有庄重严肃的语言,才能体现这些特性,才能引起听众对贯彻落实讲话精神的重视,讲话才有实效。

当然,不是所有的场合都要一味庄重,因时因地因人来一点轻松、幽默,增强感染力,也是可行的。

这其实已涉及到讲话语言的另一个要求——“贴切”。

所谓“贴切”,就是语言的运用要贴近对象、切合实际,根据对象、场合、文体要求,得体地运用语言。

使之既符合讲话的现实场境、特殊氛围,又符合不同领导干部的身份地位和语言习惯,符合讲话对象的特点。

比如在庆典、节会活动上的讲话,语言就要热情洋溢,高昂有力;在工作动员会议上的讲话,语言则要简洁干练,富于感召力;面对领导干部讲话,语言要庄重严谨,准确规范;面对普通百姓讲话,语言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面对青年学子讲话,语言要新鲜生动、轻松明快。

从口头表达的需要来看,讲话稿语言要音节和谐、琅琅上口。

- 3 -讲话稿不同于其他用来阅读的文章,而是提供给领导同志宣讲的材料,必须便于口头表达。

因此,在写作过程中,要多用口语,多用短句,少用长句,少用冷僻词语,也不要滥用专业术语,不要文言口语夹杂,特别要注意避免由于音同或音近现象而造成误听误解,变成笑话。

邓小平同志是善用口语、短句的专家。

且看:“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农业上如果有一个曲折,三五年转不过来”、“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我相信,只要坚持现行政策,搞它几十年,中国会发展起来的”、“允许用年把时间搞调查研究,把问题理一理,把主意拿好,然后下手”、“致富不是罪过”。

诸如此类的语言在《邓小平文选》中举不胜举。

语言要琅琅上口,使用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也是一个好方法。

对此,后文将作专门论述。

从听众的角度来看,讲话稿语言要“生动”、“简练”。

所谓“生动”,就是语言有文采,句式有变化,听来音节匀称,悦耳动听,通俗易懂。

领导讲话稿在不失庄重、贴切和科学、准确的前提下,为了使意义更加具体、深刻、清楚、明白,恰当地使用一些生动的词语,是必要的。

所谓“简练”,就是用经济的语言材料、简单的结构方式,用比较少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内容。

当前,讲话稿越写越长,大话、空话、套话连篇,洋洋万言,但听了没感觉,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必须以“惜墨如金”的态度,下决 - 4 -心把讲话稿写得简练一些。

要知道,只有形象生动、语句简洁、节奏明快、新鲜别致的讲话,才能吸引听众,产生应有的感染力和表达效果。

一代伟人毛泽东是十分重视这一点的,批评有些人“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语言无味,面目可僧,像个瘪三”。

而他自己却是善于使用生动语言的典范。

在他的讲话里,经常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明某一深刻的道理。

他用“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形容那些没有真才实学、好说大话的人,把资产阶级思想对革命队伍的侵袭称作“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批评主观主义的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都是这方面的例子。

那么,到底怎样才能写出准确、鲜明、生动而又琅琅上口的语言呢?有没有技巧呢?我认为,这应该是有章可循的。

下面,根据个人的学习与实践体会,总结几条供大家参考。

(一)用活词语。

其前提是储备丰富的词汇。

词语是概念的外壳,是语言的建筑材料。

撰写一篇文章,大约三千来个词就够用了,但要写出内容丰富的文章,非得掌握大量的词汇不可。

我国古典文学作品《江赋》、《海赋》、《三都赋》,不啻词海。

当代语言大师毛泽东和鲁迅的著作,几乎运用了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绝大部分活生生的词语。

不知大家注意到了没有,讲话稿的语言要新鲜别致、生动活泼,关键在于动词、副词、形容词的 - 5 -使用。

所以,掌握一定数量的动词、副词、形容词很重要。

如表强调的副词“务必、非得、千万、任何、坚决、一定要、决不能”,表态度的副词,“毫不含糊、坚定不移、毫不动摇、从来没有、始终不渝”等等,都要储备于胸,以备一时之需。

学习词语关键在于做有心人,多看、多记、多体会。

如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生动记录了……。

科学总结了……,集中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遵循了……,顺应了……,反映了……,抓住了……”其中动词和形容词的使用就相当生动、贴切。

作为起草文稿的同志来说,看到此处,都应该好好体味一下。

词汇仅仅记住还不行,还必须会用、活用。

(1)同义(类)词连用。

即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一组同义组,或表达同一主旨的一组同类词用于一句话之中,达到复沓、排比的效果,使语义更为丰富、更为完足,语气更为强烈,语感更为上口。

如“《江泽民文选》全面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孕育、形成、发展的历史轨迹”、“汉族和少数民族人民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同甘苦、共患难”、“对严重危害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的错误行为,决不能迁就,妥协和退让”,是同义词的连用。

“这次打击走私活动要做到决心大、行动快、措施硬、惩治严”、“对新事物要鼓励试、允许看、不争论”、“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都必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是同类词的连用。

- 6 -需要说明的是,同义词的连用并非语病,而是现代修辞格中的一种,我们不必担心被人诟病,尽管放心使用。

(2)同义(类)词替换。

即在同一个词需要反复使用时,为避免雷同,可对其进行同义词替换,轮番上场,以增加语言的变化。

如省委副秘书长张文雄同志在一篇文稿中论述“五个统筹”时,就采用了这一办法:“统筹城乡发展,重点要……。

统筹区域发展,关键要……。

统筹经济发展,必须……。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害是……。

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出路在于……”。

试想,假若五句开头都用“重点要……”,还能如此独具匠心吗?笔者在起草一篇关于发展肉牛产业的讲话稿中,也将通用的“从……来看”改成“从发展规律来考察,……。

从地理区位来审视……。

从资源条件来分析,……。

从发展现状来判断……。

从市场前景来预测,……。

从外部环境来观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当然,这种效果一般人是熟视无睹的,只能留给细心的人、对语言特别敏感的人来欣赏。

(3)反义词并用。

即将一组意义相反的词语用于一句之中,起到加重语气,对比强调的作用。

如“加强水利建设,要实行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以上三句摘自江泽民讲话),旱并举”、“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定会出现新旧碰撞、好坏交织、利弊伴生的复杂局面”、“对材料进行郑重而不繁 - 7 -衍、深刻而不肤浅、系统而不零碎的分析、综合、提炼、抽象”(以上二句摘自李瑞环讲话)。

这种一抑一扬的用法,可使语言变得新鲜、活脱。

(4)古词今用。

这里指的古词即指来源于古代文言著作的“文言词”。

我们虽然强调讲话稿不要文白夹杂、文言与现代白话混用,但由于文言词所表示的事物和现象还存在于本民族现实生活中,而且可以表达一些特殊的意义和感情色彩、语体色彩,故视情况可以适当使用。

运用得好,还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江泽民文选》第二卷之168页:“如果有人胆大妄为,我行我素,另搞一套,一切后果由他自己负,勿谓言之不预”、“杀一才能儆百!不这样,不足以平民愤,不足以刹住歪风,不足以树立正气”。

这里用古词表达庄重严肃的感情色彩。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之797页,“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