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主要人物形象赏析
(一)先进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或人类的代表
浮士德是一个先进的人生理想探求者形象。
浮士德在探求人生理想的过程中,表现出了鲜明的性格特征,即:他具有坚忍不拔、执着努力的毅力和品格,具有永不满足、知错必改、不断向上向善的美德和精神。
但浮士德形象还有更深层的象征意蕴:他对人生理想不断探求的每一个阶段都反映了欧洲资产阶级思想家精神发展的某一个重要时期;他对人生理想探索的全过程,则总结了自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代以来,一直到19世纪初期德国和欧洲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思想探索的全部历程。
而且,歌德与启蒙运动时期的许多资产阶级思想家一样,把本阶级看作全体人民的代表。
在“天上序曲”中,天帝与靡非斯特关于人类前途的争论,就是以浮士德为例来进行的。
这样,浮士德对人生理想的不断探求便象征着人类的精神发展历程。
(二)浮士德形象的两面性
浮士德在对人生理想的探求过程中,也反映出了他的思想矛盾和两面性。
这种思想矛盾和两面性,首先表现在他作为“开明君主”的象征上。
作为一个“开明君主”,他所要建设的国家,不外乎资产阶级理想化的“自由王国”。
它既不可能实现,当然更说不上永恒。
他的封地,是靠着帮助皇帝镇压叛乱得来的赏赐;他的建国,需要用“快乐和威吓”、“金钱、诱惑”甚至“迫害”来奴役人民。
在以新换旧的过程中,他回避革命暴力,虽不作专制的朋友,却让“蛮横”把老人吓死,把旅客杀死,让火焚烧他们仅有的礼拜堂和菩提树。
他的海外贸易,离不开靡非斯特的海上强权,杀人越货。
他的宏伟筹划,总要伴着“不知流多少血”和“鬼哭神号”。
这虽然引起他的“忧愁”,也给他带来喜悦。
因此可以说,在他的“最高享受”中,包藏着资产阶级的掠夺本性。
其次,歌德赋予浮士德以灵与肉、善与恶的矛盾冲突,以此来表现出一种“辩证精神”。
浮士德在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时说:“有两种精神居住在我的心胸,一个要同别一个分离;一个沉溺在迷离的爱欲之中,执拗地固执着这个尘世,别一个猛烈地要离去凡尘,向那崇高的灵的境界飞驰。
”这种充满矛盾的精神世界,是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二重性的典型表现。
不过,在浮士德的性格中,主导面却是向着崇高的境界进取。
(三)靡非斯特形象
靡非斯特是否定精神的具体化,“恶”的代表。
靡非斯特不相信人的向善,否定理性,否定人的努力。
他声称:“犯罪,毁灭,更简单一个字,恶,这便是我的本质。
”靡非斯特对浮士德的每一次服役,都以阻碍浮士德的努力,重新拉浮士德走入迷途为目的,这就是“作恶”。
靡非斯特的“作恶”,却促使浮士德认识错误,纠正错误,继续探求人生理
想,在这个意义上说靡非斯特的“作恶”正是在“造善”。
在这里,歌德是从磨炼、激励的意义上,肯定靡非斯特的“作恶造善”作用的,有着积极的意义。
靡非斯特同浮士德订立明确的契约,无异于时时警惕着浮士德,激励浮士德不向恶屈服,而向善的境界百折不挠地前进。
靡非斯特一次次地诱惑,一次次地失败,激励着浮士德冲破一股股人生迷雾,一步步地奔向前方。
当然,靡非斯特之所以未能使浮士德堕落,根本的原因在于浮士德是一个人生理想的探求者,他的那种永不满足、锲而不舍的性格,也就是他对于理想境界的探求精神,在他身上始终占主导地位。
对于这样的人,“恶”能使他犯错误,却不能使他沉沦。
(四)靡非斯特形象的作用——批判精神的体现者
歌德借靡非斯特之口,对宫廷、宗教、专制教育制度、唯心主义哲学、虚伪的道德、新兴大都市的罪恶,都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和讽刺。
特别是对殖民主义的海上掠夺,揭露得更是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