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德国人“世俗的《圣经》”
马克思:它是马克思“最喜爱的”一部德语文学著作,被他读的烂熟。
列宁:流亡国外时只带了两本文学图书,其中一本就是《浮士德》。
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推崇《浮士德》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称它为德国人“世俗的《圣经》”,说“只要带着它,一个人即使终生独居在孤岛上,也不愁缺少精神寄托”。
《浮士德》第一部问世于1808年,第二部问世于1832年,为完成它,歌德前后总共花了六十年的时间。
内容简介:
诗剧开头为“天上序幕”,描写上帝与魔鬼靡菲斯特的打赌,为浮士德的追求和探索拉开序幕。
浮士德追求知识、追求生活享受、从政、追求古典美、创造事业构成诗剧主要内容。
浮士德博士躲在书斋里钻研各种知识,从占星学到炼金术,但年过半百仍一无所获,看不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究竟是什么。
这是他的知识悲剧。
这时魔鬼来访,他与浮士德订约,愿为浮士德服务效力,然而浮士德一旦满足就必须死,其灵魂归魔鬼所有。
魔鬼首先把浮士德带到魔女处喝了魔汤,使他返老还童,引诱他追求生活享受。
浮士德爱上了市民的女儿格蕾辛,然而他们的爱情不容于世俗,格蕾辛也因溺婴罪被处死。
这是他的生活悲剧或爱情悲剧。
浮士德走出个人爱情的世界,决心从政。
他来到一个封建小邦,发行纸币解决了财政危机,封建宫廷更加荒淫享乐。
这是他的政治悲剧。
封建贵族们要观赏古代美人海伦,浮士德靠魔鬼的帮助,再现了海伦的形象。
然而浮士德本人爱上了海伦,于是又在魔鬼的帮助下,靠一个只有灵魂没有肉体的人造人——何蒙古鲁士的引导来到古希腊,娶了美人海伦,生下了儿子欧福良。
活泼好动的欧福良夭折了,海伦亦悲痛而逝。
这是他的美的悲剧。
浮士德从古典美的梦想中苏醒,决心为人民干一番事业:用围海造田的办法创造一片人间乐土。
这时候,浮士德已是百岁老人,忧愁之风吹瞎了他的双眼,还以为死灵为他掘墓的声音是群众劳动的声音,于是浮士德终于满足了。
当浮士德因满足而死时,他的灵魂并未归魔鬼占有,而是被天使们接到天国。
因为只要是自强不息的,就能得到拯救。
人物分析
历史上确有浮士德其人,他死于1540年的炼金实验事故,于是他成为中世纪不能容忍的异端,成了民间传说中的热点人物。
首先,浮士德是一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形象。
他是一个理想的探求者,一生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道路。
这个过程实际包括了宗教改革、文艺复兴以来,一直到19世纪初期300年间欧洲和德国进步知识分子精神探索的道路。
浮士德从中世纪的精神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了低级的官能享乐和迷离的情欲,否定了为封建王朝服务的妥协道路,也否定了向古代艺术美去寻求出路的幻想,然后追求更高的理想——以自由劳动开拓人人幸福的乐园。
浮士德的形象成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进步知识分子的艺术概括,特别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艺术概括。
其次,在浮士德探求过程中,表现出一种不断追求、勇于实践、自强不息的精神。
从他在书斋中领悟到“泰初有为”,到他终生探索的最后结论“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都体现了这种精神。
《天上序幕》中,天帝曾指出,“一个善人只要他努力向上就不会迷失正途“,到全诗的结尾部分,一位天使把他接上天堂是又说,”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来我辈均能救“,前后呼应,有意突出浮士德积极行动的精神。
第三,浮士德的性格充满矛盾,他的前进道路上贯穿着辨证的精神。
浮士德曾解剖自己的内心说:有两种精神居住在我的心胸,一个要想同别一个分离!一个沉溺在迷离的爱欲之中,执拗地固执着这个尘世,别一个猛烈地要离去风尘,向那崇高的灵的境界飞驰。
歌德认为浮士德自身与客观现实产生矛盾,精神上也具有两重性。
他不断克服掉自身的弱点,不断探索。
而在他克服自身弱点,不断探索的时候,魔鬼靡非斯特正好起了推动作用。
这一点,歌德在《天上序幕》中早有交代。
天帝一方面对人的努力抱有坚定的信念,认为“一个善人在他摸索之中不会迷失正途”,最后总会成功。
另一方面,天帝又认为人们的精神总易松弛,贪爱绝对的安静,所以他才造出恶魔,“以激发人们努力为能”。
在浮士德探索的道路上,魔鬼靡非斯特总是企图把他引向堕落,但靡非斯特恰好帮助他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克服自身的弱点,不断地前进。
浮士德的一生就贯穿着他与靡非斯特之间的矛盾。
他内心的两重性决定了他既容易接受魔鬼的引诱,又能不断战胜恶魔的诱惑,在歧途和错误中克服自身的矛盾而达到至善。
整个诗篇贯穿着这种辨证的乐观的精神,鼓励人们在与反动、落后势力的斗争中,在与自己的错误的斗争中,不断去追求理想,实现理想。
这是《浮士德》中难能可贵的思想精华。
第四,浮士德一生的探索以找到理想为终结,然而这个理想实质上不过是资产阶级理想化的王国。
在他建造的海边乐园里,他已经变成了土地占有者,他和靡非斯特在建造乐园过程中的行为,清楚地表现出其事业的资产阶级掠夺性。
他的“智慧的最后的定案”是他在成了盲人之后说出的,说明浮士德是回避了自己实践中的丑恶而幻想一个普遍幸福的乐园。
浮士德没有真正实现他的理想,他的一生仍然是一个理想探索者的悲剧。
靡菲斯特。
这个来源于希伯来文的名字原本含有撒谎者、作恶者、善的否定者和破坏者等意义。
是恶的化身,是否定精神的象征。
他引诱浮士德堕落,从事海盗抢劫,体现了凶残冷酷的罪恶本质。
然而,他虽作恶,却又行善,正是他促使浮士德不断提高自己,向更高更广阔的境界飞翔。
同时,他也是歌德的代言人,诗人常借他之口讽刺揭露社会的黑暗腐朽,阐述生活哲理,使诗剧充满讽刺和批判精神。
而利用矛盾和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是《浮士德》的一个重要特色,靡菲斯特蔑视人类理智、否定人生,正好衬托了浮士德积极
进取、热爱人生的精神。
诗剧《浮士德》分上下两部,共计12111行,篇幅虽然不小,但毕竟有限。
相比之下,它的魅力和影响力,却几乎无限、无穷。
何以会如此?原因在哪里?
《浮士德》的艺术特色:
首先,《浮士德》是一部诗剧,同时具有诗剧和诗歌的特点。
故事情节和人物的思想情感、和个性,主要用对话、独白以及西欧传统戏剧的合唱来表现;而所有的对话、独白和作用很多的合唱,又都以诗体写成,都像诗歌一般地凝练、含蓄和富于暗示性。
在语言上是丰富多彩的。
至于内容,则或赞颂、或抒情、或叙事、或喻理、或讽刺、或调侃、无所不备,令人应接不暇。
其次,既是“欧洲文艺复兴依赖三百年历史的总结”,时间的跨度极大,从德国中世纪即将结束的16世纪,一直延续到19世纪初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自由竞争时期,所应涵盖的历史事件和故事内容非常之多,一部作品不管多么大的篇幅,都无法如编年史似地将他们一一述及。
所以,诗剧的剧情极富跳跃性,其间省略的空白,都需要读者用想象或者更确切的说用自己原有的历史和文学知识来加以弥补,因此就不想读一般消遣性的通俗小说那样轻松愉快,但却更堪玩味和咀嚼,读者会体会到更多的参与、探索、发现和驰骋想象力和思考力的乐趣。
最后,最重要的是,《浮士德》内容深邃、复杂和多层面,即既生动而具体的反映出德国的社会现实和政治现实,如对德国宫廷生活的揭露,又充满天马行空似的大胆而奇异的幻想,如写浮士德寻找古希腊的美女海伦,与她结合生子等
诗剧在创作方法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基本的创作方法互相交织。
最重要的艺
术特点,是大量地使用象征、典故和比喻。
整部诗剧、关于浮士德博士的整个故事,都是建构在象征、典故和比喻之上的。
而且在这些事态世象背后还蕴藏着丰富的精神内容和深刻的哲学寓意。
“浮士德精神”
老博士的这段自白,应该讲就是何谓“浮士德精神”的权威解释。
这样的精神在《浮士德》产生的年代,在欧洲的启蒙运动时期,在新兴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并逐渐成为主角的十七八世纪,正体现着一种新的文化精神,一种新的人生态度,一种不断拼搏、进取、永远追求“至高、至深”,在“把我的自我扩展为人类的自我”道路上无所畏惧的积极进步的人生观和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