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文分析1
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文分析1
• 从出土化石比例看,人的骨骸要比食肉类动物少得多。
• 这一现象该怎么解释?
• 发现了大量鬣狗粪便的化石。贾兰坡就曾注意到,在产鬣狗粪化石的层位,人类化 石和文化遗物很少。而出土人类遗骸和大量石制品的石英II层,食肉类化石极少。
• 古人类是和鬣狗这类穴居食肉类分享着这个洞穴,而且鬣狗更像是这个洞穴的主要 栖居者。
• 指人类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水平状态。 • 易中天认为文明包含三要素: • 哲学——人类思想的荟萃 • 宗教——人类心灵的寄托 • 艺术——人类对万物之美的诠释 • 毫无疑问,这是从精神方面看文明,可以叫精神文明。 • 与此并列,还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
• 人类学上,人被定义为能够使用语言、具有复杂的社会组织与科 技发展的生物,尤其是他们能够建立团体与机构来达到互相支持 与协助的目的。
生产及技术:手工业:彩绘陶器;养蚕缫 丝;建造房屋村落
时
河姆渡文化 社会组织: 母系氏族
代
晚期 龙山文化 生产及技术:黑陶;玉器
红山文化 社会组织及成员: 父系氏族;贫富分化
良渚文化 思想及宗教信仰: 祭坛、神庙、墓葬
• (1)人自身的进步: • 从旧石器时代的元谋人、北京人等猿人到新石器时代的现代智人,使
• 洞穴中虽然发现了大量的石器,它们没有一件被认为足以或适于杀死大型有蹄类哺 乳动物。而他们根据骨骼上留有的石器切痕往往覆盖在食肉类的咬痕之上,推断?
• 古人类采取的一种尸食或腐食的觅食策略。
龙 山 、
更多地成为食物
及用具的生产者
约1万年
三
不
明进
皇
确
国入
五
定
家确
帝
的
信
传
早
的
说
期
早
国
期
家
文
发早 展期
国 家 的 进 一 步
不确定的文明阶段 约2-3千年
成为早期文明国家 近1千年
• 早期国家特征: • 从经济部门看:农业使用木石骨蚌、青铜器、丝织业、玉器 • 虽有发展,但农业有较大的原始性,手工业有更大发展 • 从财产所有制看:天下变成王室私产、不同权贵占有不同的财产 • 私有制日益发展 • 从社会成员看:奴隶主、奴隶、平民 • 社会成员发生分化,形成不同等级,产生阶级 • 从社会制度和管理看:内外服制度、分封制、宗法制 • 日益发展,注重血缘,中央权力未高度集中 • 从国家的文明的构成看:炎黄部落、夏商周文化 • 多元一体,源远流长 • 从国家的疆域及影响范围看:夏、商、周位于中原 • 以中原为中心不断向周边扩展
771 1046 1600 2070
1 200
约
原
母
始
约系
万 年
人 群
万 年
氏 族
约 父前
前
前
前
系 氏 族
年
夏 朝
年
商 朝
年
西 周年
旧石器时代 遗址数百处
北代 京表 人:
元 谋 人 、
从大自然攫取食 物的寄生者
约200万年
新石器时代
遗址1万多处
大早 汶期 口代 、表 河: 姆仰 渡韶
、
红晚 山期 、代 良表 渚:
彩陶鱼纹盆,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彩陶人面纹盆,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人面鱼纹盆,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黑陶单把鬲 龙山文化 1957年山东安丘峒峪遗址出土的大汶口文化 竹节纹黑陶盆,据说是目前所见最大的黑陶盆 蛋壳黑陶高柄杯
是我们的祖先吗?
在古人类学研究中, 迄今为止,并未能证 明北京猿人是现代中 国人的祖先,哪怕是 蒙古利亚人种的祖先。 ——杜抱朴:我们如 何制造了我们的祖先 形象?— —北京猿人 头像的复原过程及其 族性解读,青海民族 研究[J],2018.1
元谋人、北京人为何 是突出代表?
时间早;出土材料十 分丰富
北京人长什么样?
从遗址分布图中可以 得出什么结论?
分布较更为广泛密集; 多元一体,中原、江 淮核心
这些突出代表在图中位置?
黄河上游的仰韶文化、下游的 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南部的 河姆渡文化。(7—5千年)
黄河下游的龙山文化、辽河上 游红山文化、长江下游南部的 良渚文化。(5千年)
这些文化遗址为何是突出代表?
出土文物丰富,有较高水平 有代表性的文物,有较广的辐 射范围 符合前面两个条件,遗址又率 先发现
原始社会各阶段的发展水平
阶段
旧石器时 代
代表 元谋人
北京人
水平
生产及技术:旧石器、采集、渔猎、用火。 社会组织: 原始人群
新 早期 仰韶文化
农业:粟;水稻;饲养家畜
石 器
大汶口文化
• 出土了6具头骨和许多肢骨及牙齿,总共代表大约40个个体的直立人。 • 54种大型哺乳动物中,有包括 2000个个体的鬣[liè]狗、在 50—100个个体之间的
狼、貉和狐狸以及少量虎和猎豹的牙齿和骨骼。
• 食草动物中最多的是肿骨鹿和葛氏斑鹿,分别有2000和1000个个体。野猪也有200 头左右。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本课标题所蕴含的问题?
•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 1、什么是“文明”? • 2、什么是“人”? • 3、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了人? • 4、他们达到了怎样的水平状态?与文明起源有什么关系?
• 二、中华文明的早期国家
• 1、不太期和国家:商朝、西周 • 3、早期国家达到了怎样的水平?有哪些特征?
• 关键要素:语言、组织、技术 • 古人类学家把直立行走看作是促进人类进化的重要因素和人类诞
生的重要标志。
• 为什么? • 直立行走的必然结果是手脚的分工,使得人类能灵活使用工具。
• 直立行走以后,使视野开阔,有助于大脑的发育,促进人类智力 发展。
从遗址分布图中可以 得出什么结论?
分布较为广泛;主要 分布于中东部的广大 区域
中华文明有了创造者。 • (2)社会经济的进步: • 农业、手工业的产生及生产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有了初步的物质文明。 • (3)社会政治的演化: • 随生产及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组织及成员也在发生变化,从原始人
群到母系氏族公社,再到父系氏族公社,使社会组织程度逐步提高, 社会成员产生贫富分化,有了私有制和阶级的分化。氏族间的联系趋 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这表明有了初步的政治文明。 • (4)社会精神的变化: • 祭坛、墓葬和神庙表明中华先人有了思想和宗教信仰。精美的陶器、 玉器等物品表明我们的祖先有了审美的艺术。这些表明我们的祖先有 了一定的精神文明。 • 以上表明,中华先人已到达了较高的水平状态,初步迈入文明的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