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文学常识
(猎词)叙事、抒情、言志、用典为一体
《三国志》陈寿(西晋)——以孙权自比
《史记》司马迁(西汉)——以魏尚自比
《如梦令》前期作品
易安体
李清照
婉约派
宋
通过对春末夏初景色的描写,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爱春惜花,对青春老去的感慨。)以花自喻,为花而喜,而悲,而真,而嗔。
《一剪梅》
李清照
宋
抒发了词人对丈夫的思念、悲秋之情(别情词作)
前三句直抒胸臆。“一点”与“几时”对举,表现爱她的情人爱得真挚、真切、缠绵,将这种缠绵悱恻,似断实连的相思之情表现得准确而传神。后四句以景托情景中含情
“凭阑”句一语双关,用以表明思念之情像杨花那样多而乱,借此描写内心情绪的复杂。创设了一种气密、伤感的氛围。
“拂”字流露女子目送爱人的急切心情
“也”字:离别伤痛,无可奈何,离愁别绪尽在其中
《诉衷情》
陆游
南宋
将往昔的积极有为与今日的衰老无为对比,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与感慨
《后汉书》范晔(南朝宋)——班超投笔从戎
《战国策》刘向(西汉)——苏秦说秦王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辛弃疾
宋
壮词,将现实与梦境(理想与现实)作对比,抒发了词人的抗金决心和壮志难酬的悲愤,同时又是对南宋上层的屈辱投降进行批判。
“一点”句:点睛之笔,唯一有动感的句子,打破画面宁静,
传达作者远离尘俗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却不得的无奈,给阴冷的静态画面带来活力。
末两句:用各种色彩营造秋天欢乐的氛围。
《天净沙·秋思》
“秋思之祖”
“悲秋怀乡”
马致远
代表作《汉宫秋》《青衫泪》
元
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了一种悲伤、萧瑟的氛围,抒发了作者孤寂、悲凉的思乡之情。
“八百里”《晋书·王济传》(唐·房玄龄等编)《世说新语·汰侈》(南朝宋·刘义庆)
“五十弦”《史记·封禅书》(西汉 司马迁)
“的卢”《三国演义》(元末明初·罗贯中)
“霹雳”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宋
借写与上元节夜晚喧闹气氛不同的“那人”形象,抒发了自己自甘寂寞、不慕繁华的情怀,表明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迹,以及不愿贪图安逸和世俗安乐、不愿随波逐流的美好品格。
《卖炭翁》
白居易
字乐天
香山居士
元稹
“元白”
唐
完整记叙了卖炭翁辛勤烧炭,辛苦运炭,卖炭未成终被掠夺的全过程,鞭挞了统治者掠夺人民财富的事实,揭示了封建“宫市”制度的罪恶,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新乐府诗、讽喻诗、叙事诗)横行跋扈,无奈悲愤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乐天:唐 白居易
刘禹锡
唐
通过对自己人生境遇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豁达的胸襟与坚韧不拔的意志。(酬赠诗)情感:惆怅不平——充满信心,沉郁中见豪放。低沉郁结世事变迁仕宦升沉豁达
“饮湖上”即坐船在湖上饮酒
诗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
苏轼
宋
这是一首咏赞西湖美景的名作。
首两句对偶:两句相互映衬,简洁生动的描绘了西湖在不同自然条件下的美景。
第三句比喻:西湖美的神韵
《黄鹤楼》
李白写《登金陵凤凰台》与之争胜
“唐人七言律第一”
崔颢
唐
通过描写登临黄鹤楼所见景色,表达浓郁的思乡之情。
前两联没登楼,后两联登楼远眺(近景,远景,日景,晚景)
·画面动静结合
张养浩
代表作:《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
通过对江南水乡特有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江南的喜爱之情。
首句比喻,首两句对偶,由远及近,写出江南风光的特点。“江”为小令中心字。“接”写出人烟稠密。
“淡”抿去了嚣扰俗丽的意味,增添了几分盎然情趣。
“看”表明作者对自由飞翔的沙鸥瞩目良久,体现其闲洒自适的怡然心境。
虚实相间,诗中有画。题黄鹤楼的绝唱
叠词运用:声音铿锵,清朗和谐,有音乐美。
《山居秋暝》
颔联以动衬静
颈联由写景转为写人(人的活动的画面),采用“不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
山水田园诗的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作之一
王维
唐
本诗在描绘山水的诗情画意之中寄托了作者的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隐居者之歌
通过对山中清幽、恬静、淡远的秋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厌恶官场,追求安静纯朴的隐居生活的人生态度,
《送友人》
李白
浪漫主义诗人,喜好极度夸张、贴切的比喻、惊人的幻想。
唐
本诗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的真挚的惜别之情。(送别诗)
“萧萧”给人凄凉冷落的感觉。
《四块玉·别情》
用层层设障的手法营造氛围。
离情别绪的小令
关汉卿
代表作《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
元
写出女子送行爱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天净沙·秋》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秋天对比鲜明的两幅图画,流露对大自然的热爱。
白朴
代表作《墙头马上》《梧桐雨》
元
通过把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和在一起写,表达了对秋天的热爱之情。写尽秋意,不着一个“秋”字,为元曲中写秋的名篇。
首两句:萧索冷寂——创设凄凉的,扑朔迷离的愁思
诗词鉴赏文学常识、中心梳理
课题
作者
朝代
中心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前四则描写作者所见洞庭湖景象
后四句写景转入抒情生出求荐之意。(比喻)
孟浩然
与王维并称“王孟”
唐
通过着力描绘洞庭湖汪洋浩荡,一望无际,气蒸荆楚、波撼岳阳的壮观气势,传达诗人求仕之意。(干谒诗)表达作者积极入世的思想和希望有所作为的心情。
颔联相关诗句:杜甫《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末句化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古语《淮南子》
述怀并请求援引的诗,诗人游历长安时赠给当时丞相即张九龄。
《望岳》
杜甫
杜工部诗圣
其诗称“诗史”
风格“沉郁顿挫”
唐
通过描写泰山的巍峨壮丽,抒发诗人不怕困难,奋力攀登人生高峰的雄心壮志(积极进取的精神)。前六句流露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饮湖上初晴后雨》
诗人任杭州通判所写
“卷香风”句:从嗅觉到视觉,增添画面的生气。
末三句不仅写了江南的胜景,而且反映了作者罢官归隐后舒适自在的心境。
课题
作者
朝代
中心
《登高》
诗史
古今七言律第一
沉郁顿挫
杜甫
少陵野老字子美
唐
通过对深秋萧瑟之景的描写,烘托了作者悲凉的心情,抒发了诗人对病困潦倒生活的慨叹,对终生壮志难酬的悲愤,又暗含了忧国伤时的情绪。韶光易逝,壮志难酬。主题:悲秋。老病孤愁
“沉舟”、“病树”自喻
闻笛赋——晋人向秀所作《思旧赋》
烂柯人——晋人王质烂柯
《题破山寺后禅院》
成语:曲径通幽
万籁俱寂
常建
唐
通过对古寺肃穆、幽深、脱俗、纯净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和远离官场的禅隐倾向。(超凡脱俗)(题壁诗)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第一首豪放词
宋
通过上片对打猎的壮阔场面的描写,下片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胸襟抱负,表现了作者志在杀敌卫国的爱国热情和英雄气概。
“花千树”化用唐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首句:描绘了苍凉萧索的画面,三个意象分别暗射人生的干枯、沧桑和仕途的郁郁不得志。
第二句:江南农村地区景物的特点(明净的画面)体现家庭的温暖,对家庭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古道“句体现一种孤单的感觉——游子凄苦的心境
末句:直接抒写心理感受,是最具苍凉萧瑟的句子。
《水仙子·咏江南》
·妙用数词
·表现手法生动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