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流通渠道论文:中美农产品流通渠道之比较农产品流通渠道是指农产品从生产领域到达消费领域所经过的通道,包括商品流通的途径、环节、形式等。
农产品因其加工程度的不同,其渠道的长度和宽度也不同。
大致可分为三种渠道模式:一是零层渠道,通常叫做直接分销渠道,指农产品从生产者流向最终消费者的过程中不经过任何中间商转手的分销渠道;二是一层渠道,指含有一个营销中介机构;三是多层渠道,指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营销中介机构。
营销渠道的宽度取决于渠道的每个层次中使用同种类型中间商数目的多少,通常有独家营销渠道、密集营销渠道和选择营销渠道。
在实践过程中,在不同国别或地区,农产品流通渠道也是有差别的。
一、美国的农产品流通渠道在城镇化、工业化、国际化进程中,美国农产品流通逐步建立了一套很成熟的模式。
主要体现在:1. 流通渠道以产销直挂为主。
规模化农业生产的出现,农产品生产者按照购销合同,将大量农产品直接卖给大型零售商和超市,或者通过集配中心分级包装后出口,或者直接销售给产地加工企业,而经由批发市场流通的农产品比例渐趋下降。
目前果蔬产销直挂的比例约占80%,经批发市场销售的仅为20%左右。
2. 新兴零售方式所占比重高。
20世纪40年代,超级市场零售方式在美国诞生,随后连锁经营迅速崛起,不仅使传统商店基本上被淘汰,也让小型零售店联合“合作批发部”和农产品专业批发商逐渐退出。
这些大型超市建立连锁经营网络,在城市近郊设立中央食品配送中心,把从产地市场采购过来的农产品集中到配送中心,备齐所需的品种后再分送到各个连锁店销售。
这一方式减少了流通环节,节省了成本费用,提高了流通效率。
1963年,美国7大超市零售额占全国农产品零售总额的47%,目前已占到85%以上。
3. 农民合作组织成为流通主体。
20世纪中叶,美国农民开展现代合作运动。
美国的合作社专业性强,一个合作社只围绕一两种农产品展开业务。
在农产品生产环节上的合作社数量很少,在销售、加工、储运和生产资料供应等环节的合作社数量最多。
合作社实行跨区域经营,一些大的合作社发展成为跨国集团,在美国甚至世界都占有重要地位。
例如兰德莱克奶制品合作社的黄油年销售额占美国市场的1/3。
4. 现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
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信息革命推动零售商向大型化和集团化方向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网上采购、网上销售等电子商务,对美国农产品流通影响深远,其农产品流通步入信息化时代。
随着互联网应用和电子商务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业务流程改造,传统商务提升,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品流通效率和经济效益。
5. 国际化成为农产品流通驱动力。
在世界各国日益密切的经贸交往中,农产品国际贸易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
美国利用其农产品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农产品国际贸易地位。
目前,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25%的农业总收入来自于出口。
在一系列农产品国际贸易谈判中,特别是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中,美国都是起关键作用的因素。
6. 政府强化农产品流通调控。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流通法则,1990年美国制定的新《农业法》,对生产标准、产品库存、价格、补贴等提出明确的规定,形成了标准化、规范化、有序化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同时在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方面增加公共财政投入,支持或帮助私人公司发展运输、批发市场、仓库以及电力供应等设施,促进了农业商品经济和现代流通的发展。
二、中国农产品流通渠道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一) 中国农产品流通渠道的现状1. 农产品流通规模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不断发展,2010年我国实现农业总产值4万亿元,增长4.3%,农产品总量位列世界第一。
国家制定相应政策推动农产品流通,农产品商品化率不断提高,目前我国蔬菜、水果商品化率达80%以上,水产品、畜产品商品化率70%以上,粮食45%以上。
2. 农产品流通网络逐步优化。
近年来,我国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截至2010年底,全国累计建设或改造连锁农村超市52万个,覆盖80%乡镇和65%的行政村;建设和改造了2667个配送中心;累计支持740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覆盖56%的地级市,建立起区域性的龙头批发市场。
目前我国已形成集现货与期货、产地、销地与集散地、批发与零售于一体的较为完善的农产品流通网络体系。
3. 农产品流通组织化水平提高。
我国农产品流通市场基本形成了一批有素质、有谈判能力、有风险规避能力的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对农产品产销信息交流、诚信建设等方面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条件较好的地方还成立了农产品合作社和经纪人协会。
目前全国有农产品经纪人约600万人,10万余农产品经纪人通过培训,其中2万人获得农产品经纪人职业技能鉴定资格证书。
4. 农产品流通逐步规范。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无公害生产,加大整顿和规范食品质量安全力度,制定农业国家标准1281项,行业标准3272项。
出台《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管理办法》、《超市食品安全操作规范》等,对全国2.1万家样本企业进行监测,监测地域已经覆盖全国99%的地市和49%的县。
5. 农产品国际贸易渠道拓宽。
随着世界农产品生产和贸易发展,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规模扩大,市场进一步拓宽。
2010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1219.6亿美元,同比增长32.2%。
其中,出口494.1亿美元,同比增长24.8%;进口725.5亿美元,同比增长37.7%。
出口较多的商品是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小麦、大麦、棉花、食糖几乎全部是进口,谷物、玉米、食用油籽、食用植物油等以进口为主,以满足国内消费。
出口列前三位的市场是亚洲、欧洲和北美,进口前三位的市场是北美、南美和亚洲市场。
(二)中国农产品流通渠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还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
1. 流通环节多,商品损耗高。
目前我国农产品的大宗物流一般经过这样几个主要环节:生产者-产地市场-运销批发商-销地市场-零售商-消费者,由于未经加工的鲜销农产品占绝大部分,经过多环节的流通渠道,相当一部分农产品由于运输时间、保鲜技术等原因,损耗大。
据估算,我国每年粮食流通损耗2550万吨,损耗率高达15%,发达国家仅为1%;水果蔬菜损耗1.5亿吨,损耗率高达25%,美国仅为1%-2%。
2. 渠道不畅,流通成本高。
近年来,我国实行农副产品运销“绿色通道”,而跨地区外销仍障碍重重,流通渠道不畅是制约农产品采购和经营的主要“瓶颈”,农产品流通成本偏高,部分产品积压和损失。
3. 流通设施差,冷链发展滞后。
我国农产品产地交易网点少,设施简陋,冷链物流设备严重不足,大大限制农产品运输半径和交易时间,冷藏运输率约20%,导致农产品流通过程中损失巨大。
4. 交易方式落后,信息化程度低。
我国农产品交易多采取“协商买卖”,“订单生产”方式未能全面推广,农产品信息又不能完全满足农户生产和销售需要,农产品生产和销售带有盲目性。
批发市场只有40%设立了网络信息中心,30%有电子屏幕,交易信息不能及时传递。
针对农产品流通的统计指标体系和信息采集、传播、共享机制不健全,信息实用性不强。
5. 主体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
生产方农户多是分散经营,一家一户规模小,组织性不强,在交易谈判中无法获得优势,处于被动局面。
流通企业缺乏跨地区甚至跨国经营大企业,不能通过有效供应引导市场,往往只有是市场需要什么就收购什么,很少与生产者签订长期供应合同,即使签约也会因市场变化而违约,给农户带来更大的风险。
三、中国农产品流通渠道建设路径借鉴美国农产品流通渠道建设的经验,针对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中存在的问题,构建适应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特点的农产品流通渠道,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 加大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投入。
在农产品储藏仓库、场地、道路等主体基础设施的投资中给予政府财政补贴,投入财政资金,重点完善批发市场、交通运输、仓储配送等基础设施建设。
采取多种优惠措施鼓励个人、企业等投资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发展现代流通技术,支撑和推动农产品跨区域大流通。
2. 提升流通组织化水平。
在农产品生产和流通领域组建行业协会、合作社等,为广大农户(农场)提供与产前、产中、产后相联系的配套服务,把分散的小规模生产与农产品大市场对接起来,鼓励大型零售企业直接与合作社形成产供销一体化,发展“公司+农户”和“基地+农户”等农产品产销模式,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等组织农产品收购、储藏、加工配送、运输和销售,减少经营风险,形成规模效益,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3. 加快农产品流通信息化建设。
建立快速、准确、有效的农产品信息网络,实现全国乃至世界主要批发市场的联网,收集、发布国内外农产品产销信息,实现生产者、销售者信息共享,对农产品供求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
建立信息中介组织,大力培训信息化管理人才,通过对信息的运用,引导农产品生产和流通发展。
4. 创新农产品交易方式。
在条件基本具备的地方尤其是销地批发市场逐步尝试采用拍卖、合约交易等新型交易方式,对于档次高、标准化和规格化程度高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可以开展网上拍卖试点。
发展大宗农产品期货交易,探索发展“企农联合型期货合作社”或“信农互动型期货合作社”,让农户组建或参加的合作社代表农户与订单企业签订合同,信贷机构提供一定比例贷款,利用期货市场规避风险。
利用电子商务技术改造农产品流通过程,形成由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商流组成的并以信息流为核心全新的流通流程,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5. 积极拓展农产品国际市场。
选择有一定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水海、园艺、畜禽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及其加工农产品出口,重点发展特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原产地标记注册农产品的出口,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进口棉花、大豆、食糖、大麦、小麦、油脂等农产品,满足我国市场需要。
促进进口和出口市场多元化,减少贸易风险,利用国际贸易规则保护我国农产品生产和流通安全。
6. 完善农产品流通规章。
尽快出台《农产品批发市场法》、《农产品公平交易法》等法规,使农产品流通步入健全的法制轨道。
制订和严格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机构,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信息公开发布制和不合格农产品就地销毁制度,保证农产品“依法”流通和“安全”流通。
加快农产品流通标准化立法,建立条形码技术追踪系统,全面跟踪农产品供应链,对供应链上游流入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进行追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