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伯工业区位论
主要内容
主要观点包括寻求运费最小、集聚与分散区 位法则和劳动力区位法则三个方面。
1、区位因子体系
为分析方便,韦伯按不同标准把区位因子分三种不同类型: ①按因子作用范围分——一般区位因子、特殊区位因子 一般区位因子——对所有工业区位都产生影响的因子,劳动力费用、运输费用、 地租等。 特殊区位因子——对特定工业区位产生影响的因子,水质、空气湿度。 ②按作用性质分——区域因子、集聚因子(非区域因子) 区域因子——影响工业分布于各种区域的因素,使工业企业向特定的地区布局。 原料、燃料、劳动力、地租、厂房设备、其他固定资产费用。 集聚因子——使工业集中于某一个或某几个地方的因子。相关工业(产业链企 业)、设施的有效利用 ③按属性分——自然技术因子、社会文化因子 自然因子——由于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技术水平的特殊性而使企业取得效益 的因子。 社会文化因子——由于社会经济形态和一定的文化水平而使企业取得效益的因 子。
用>7—4.5 区位指向该点 设在单一市场N和单一原料M 下,单位原料 运费为1,单位产品运费1/2。在等费线上的 任一点,其劳动费用节约大于M到N的费用增 加部分时,区位指向这一点。
临界等费用线
工业区位由。 设P点为运费最小点,围绕P点的封闭线即从 P点移动而产生的运费增加额相同点的连线, (相当于综合等费用线),其中,与劳动供 给地L的劳动费用节约额相等的那条综合等费 用线称为临界等费用线。
最先将抽象的演绎方法用于工业区位研 究中,运用“区位因子”进行工业区位 分析,并把研究重点放在运费、劳动力 和集聚三大主导因子上,建立了完善的 工业区位理论体系,对今天的工业布局 仍有积极合理的意义。
韦伯区位论的最大特点或贡献之一是最 小费用区位原则,即费用最小点就是最 佳区位点。 韦伯的理论不仅限于工业,对其它产业 布局也具有指导意义。
2、工业区位论的构建
经过分析、筛选,韦伯确定运费、劳动力
费用和集聚因子为三大主导因子。韦伯分 三个阶段建立构建其工业区位论。 第一阶段:假定不存在运费以外成本区域 差异,影响工业区位的因子只有运费一个, 根据运费指向来确定运费最低点,形成工 业布局的初优区位。
第二阶段:以前一程序为前提,加入劳动
理论前提
基本假定 1、所分析的对象是一个孤立的国家或地区,内部 的自然条件、技术条件和工人技艺都相同,影响工 业布局的因素只有经济因素。 2、工业原料、燃料产地为已知点,一般性原料普 遍分布。 3、产品销售地为已知点,销售量固定不变。 4、劳动力供给地及供应量预先确定,劳动力不流 动,工资固定。 5、生产和交易就同一产品进行讨论。 6、运输费与货运量、距离成正比。 7、运输方式为火车
•
地域政策因素直接影响到工业区位的选择。 如西部开发,旅游区的环境保护。 技术进步使原材料消耗下降,及替代材料 的使用使运费对于工厂区位的影响越来越 小。 主要考虑局部和单项因素的影响,得出得 区位对某一特定企业可能使最佳的,但从 地区整体看不一定是最佳的。
•谢谢!!!!
力费用因子的影响,即考察运费和劳动费 合计为最小时的区位。可以使运费指向的 初优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形成工业 布局的较优区位。 第三阶段:再将集聚因子加入,考察对劳 动费指向所决定的较优区位影响,区位模 式发生第二次偏移,形成工业布局的最优 区位。
3、运费指向论
韦伯认为,运输成本最小点为工业布局最佳区位,运输 成本由原料指数和距离两大因素决定。(原料分遍在原 料和局地原料) 原料指数(Mi)=局地原料重量(Wm)/ 产品重量(Wp) 当Mi >1时(使用损重原料),工业区指向原料地;(如 1吨水泥要石灰石1.33吨,煤炭0.43吨,粘土0.35吨,原料指 数为2.11,大型水泥厂都在石灰石产地布局) 当Mi <1时(使用遍在原料),工业区指向消费地;(如 生产1吨啤酒需要10吨水,大麦和啤酒花0.03吨,水为遍在 原料,啤酒制造业的原料指数为0.035,啤酒厂一般都在城 市或其周边的消费地) 当Mi =1时(使用纯原料),为自由区位,工业区位于原 料地、消费地或之间都可。(如石油精制工业,机械器材 组装工业) 在原料地为两个,且同市场不在一起时,区位图形为三 角形;当原料地为多个,不同市场在一起,区位图形为 多边形。
4、劳动费指向论
劳动费是使运费形成的区位格局发生变形的
因子,使工业区位产生第一次偏离。(指每 单位重量产品的工资部分) 当总运费(原料+燃料+成品)<节省的劳动 力费用时,可使工厂放弃最小运费位置,移 向劳动力廉价的地区。
综合等费用线
指运费相等点的连线。N M 7个货币单位综合等费用线如该点节约劳动费
通过集聚产生的经济效益有:
• •
•
扩大企业生产规模 与临厂紧密相连配置,共用公共设施 (如开发区) 同一工业部门内部的企业之间开展紧密 协作(汽车厂)
6、观点评价
韦伯的理论今日仍是西方区域科 学、工业布局的基本理论,是近 代工业区位理论的奠基人,他第 一次将工业区位系统化、理论化。
贡献
最先将抽象的演绎方法用于工业区位研究中, 运用“区位因子”进行工业区位分析,并把 研究重点放在运费、劳动力和集聚三大主导 因子上,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 对今天的工业布局仍有积极合理的意义。
韦伯工业区位论
德国经济学家韦伯1909年出版了《工业区位
论:区位德纯理论》一书,创立了工业区位 论。 韦伯认为,任何一个理想的工业区位,都应 选择在生产和运输成本最小点上。从这一思 想出发,他运用数学方法和因子分析法,对 当时的德国鲁尔区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得 出了工业区位理论的核心内容——区位因子 决定生产区位。
范力农构架可以用公式来表达:
∑n i=1 wi √ (x-xi)2+(y-yi)2K=∑n i=1wi ri=
求最小值需满足下列方程组: ək/əx=∑n i=1 wi/ ri (x-xi) = 0 ək/əy=∑n i=1 wi/ ri (y-yi) = 0 解此方程即为所求最小运费点。
集聚指向论
集聚因子指促进工业集聚到某一地点,从而节约生
产和销售成本而获得经济效益的因子。 当集聚获得的利益大于企业因集聚而增加的运输费 用和劳动费用之和时,集聚因子即将企业从运输费 用和劳动力费用最低点,迁至集聚最佳区位。(工 业区位发生第二次偏移)。 假设积聚利益为3,由三个区位点的临界等费用线 构成的三角区域都在临界等费用线内侧,是最有可 能发生集聚的区域。
局限
• • 过高估计三大因子的作用。忽视了经济、社会、文 化、技术、历史等的作用。(如决策者的行为,获 得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假定的条件是非现实的。现实中的运费制度是区段 增加(不是成比例增加)并且是远距离递减;运费 率因原料、产品不同而不同(不是统一的运价体 系),交通网、地形条件都影响运费;运输方式不 同,运价体系也不同。 只追求最小成本,没考虑产品价格与销售量的关系 对区位的影响,实际上企业关注最大利润胜过关注 最小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