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刘颖杰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刘颖杰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甘肃省平凉市静宁教师:刘颖杰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
2.教材内容特点;⑴.重视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的联系
⑵.重视科学探究活动
⑶.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⑷.教材内容呈现多样化
⑸.本节内容与老教材的区别:老教材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和“声音靠介质传播”是通过对演示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得出的,本节内容这两个结论是由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实验得出的。

因此,新教材比老教材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交流合作精神,更注重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⑵.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⑶.知道声速跟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
⑴.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⑵.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⑵.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

2.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四、教学准备
1.教具:
⑴.多媒体声音文件(悠扬的音乐、瀑布声、砂轮与金属的摩擦声、青蛙叫声),
⑵.音叉,泡沫塑料球、铜锣、盛水玻璃水槽,
⑶. 媒体展示(动画、视频)和习题精选(链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2.学具:橡皮筋、小鼓、薄尺、其他能发声的物体。

五、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在教室里播放媒体音乐,让学生欣赏音乐,陶冶情操。

■导入明标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实例,提出一系列与声现象有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让学生加深对丰富多彩的声现象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备注】创设情境,让学生对耳濡目染的声现象产生研究的兴趣。

■进行新课
(一)、声音的产生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观察多媒体图片,在学生观察图片的同时,依次播放与插图描述的声现象所对应的声音文件。

【学生活动】让学生归纳图片中发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归纳出:都有物体在发声。

【备注】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学生活动】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方法,四人一组做实验,并归纳出实验结果: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师活动】提问检查学生探究的结果,引导全班学生对结果进行评估。

【学生活动】学生举手答问,其他学生评估。

【备注】学生初次进行探究,需要加强指导,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评估能力与交流合作能力。

【教师活动】演示:音叉实验【备注】教师掌握远程教育资源的整合技能。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

【教师活动】反馈练习(一)引导学生分析图片描述的几种声现象各是什么物体振动产生的。

【学生活动】讨论、作答。

举手发言。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讨论教材p27“想想做做”,让学生回答讨论结果。

【学生活动】学生热烈讨论,相互交流。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自学教材p28第3段:机械唱片的原理,要学生找出生活中有类似原理的物品。

【学生活动】自学教材,并列举实例。

【备注】指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自然现象,引导他们触类旁通,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二)、声音的传播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自学教材p28中的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物体传到远处”的基本内容,思考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并指导学生按教材要求进行固体传声的实验,让学生判断实验结果是否证实了猜想和假设。

【学生活动】自学并积极思考,进行分组实验,并相互讨论,交流作出判断。

讨论、作答。

【备注】让学生初步感悟科学探究的几个基本要素,初步培养探究能力。

【教师活动】反馈练习(二)以“听到飞机声”为实例,让学生做出“空气是传声介质”的假设,并让学生设计出检验假设的实验。

【学生活动】作出假设,完成实验的初步设计。

【教师活动】演示:真空铃实验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判断假设是否正确。

【备注】让学生接识多媒体。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作出判断。

【教师活动】播放动画:振动的音叉激起声波传入人耳;指导学生自学教材p30科学世界。

链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动画“声音的传播。


【学生活动】观看媒体展示,自学教材,初步体会“声音是一种波。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讨论教材p29中的想想做做: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吗?让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交流,举手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活动】演示:液体传声实验,让学生综合前面的几个实验结果,归纳出介质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

综合、归纳,举手发言。

【教师活动】从实验着手引入声速概念,介绍声速单位。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30中的“几种物质的声速”,布置阅读思考题。

要求学生分组设想出测量声速的方法,在全班交流。

【备注】因测量声速需要较大的空间,无法在教室内完成,故只在课内交流设想。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集体交流。

(三)、信息反馈与知识小结
1.课堂小测试。

链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中“习题精选”
2.测试反馈,师生共同讲评。

3.请学生小结。

【备注】及时小结,让知识系统化。

【学生活动】做测试题。

检测学习效果。

从知识、方法两个角度小结。

(四)、知识巩固
作业布置:课本p31 3,4,5
六、板收设计(多媒体投影)
第二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形式传播。

3.声速
⑴.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⑵.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

⑶.150c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