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论文
题目己学之“元”
学院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学生姓名贺梓文
学号2014141011027 年级2014级指导教师麻尧宾
己学之“元”
绪论: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儒学中“己学”的提出与发展是对儒学的发展,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造具有重大意义。
“己学”以“一己遍照”为统摄,贯穿“己学”思想中的宇宙面及人生面。
“己学”从易本体论演义,综合宋以来的主理、主心、主物三系的为己精神,建立起物、心、理三元的不离不杂的本体构造。
己学中的本体亦即元是己学中的重要概念,在主体性与道德性的讨论与阐释中,本体即宇宙与人生的本根和本然的存在是对儒学生命科学的境界论、本体论和功夫论的有机统一的关键。
正文:
一、“己学”与“元”之我见
何谓之己学?“己学”乃“切己之学问”。
己学者,以“一己遍照”为“己学”的全幅的统摄,贯穿“己学”思想中的宇宙面及人生面。
’“己学”着重点在于宇宙面与人生面本体的构造和实现;而本体的构造和实现又在于物、心、理三元的不离不杂。
“一己遍照”中“己”即是自我,宇宙有一个最根本的本根之体,乃是宇宙自我的本根之体,宇宙的一切事物皆有它发展而来,同时具有了不同的殊相,称之为照体。
“遍”者,或谓无时无处,或谓无处不在,亦或谓之宇宙,宇,元一贯穿空间形态,“宙”,元一贯穿时间形态。
“照”一方面在完整地体现自己特点,但同时又存在于整体之中。
“照”,或谓由宇宙面的本体下落至人生面的本体,或谓由人生面的本体挺立至宇宙面的本体,亦落在物、心、理的不离而不杂。
“照”体现出元的具理、具心、具物的三重属性。
何谓之元?元者,始也。
从一从兀。
《“己学”发略: 本体的综合构造与儒家的生命哲学》中:
《易》中谓之“元”者,盖即是宇宙生命的资以为根底焉:“始”“首”“长”“善”诸义。
以“元”为“本”,综合了“始”“首”“长”“善”诸义:“本”者“根”义与“本”者“体”义;以动词云“体”,一谓体觉、体知的“体”,一谓体势、体用的“体”。
由麻尧宾先生之言而可知:元者,谓之“体”亦或“本”,一者谓之宇宙之元,一者谓之人生之元,一者谓之本根之体,一者谓之本然之体。
元者,或谓之天地之始,乃宇宙本源之所在,又有“气之始”、“理之始”,或谓之“首”,已有理、心、物不离不杂之态,规矩约束万事万物之所在所行,或谓“一”,亦或西方所言之不动之动,宇宙之绝对、唯一、永恒的“一”,亦可比之为上帝,无所不在,无处不在,无所不晓,无所不能。
二、由心、物、理得元之观解
(一)以心为本
《传习录》曰:“凡知觉处便是心”。
亦谓:“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王阳明以心为本,阐释天地之元,盖落在“善”。
《王阳明四句教》曰:“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这也就是心学中对宇宙与人生之元的初始阐述。
元者,善也。
心学中的无善无恶即是元的最初始形态,善是元的绝对存在,即绝对。
宇宙面与人生面的元在何处?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此“我”即为宇宙。
(二)以物为本
气是“元”的唯一实体,而不是"心外无物"。
天地间存在着的一切都是具体的实物,一般原理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决不可说具体事物依存于一般原理。
先有具体形器,后有抽象观念。
故而,由得“元”之释解,元者,谓之为天地万物的绝对、唯一的客观存在。
道家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不仁即是以物为本体系中的宇宙本体(元)的状态。
(三)以理为本
二程提出"天即理"的理本论哲学,以观念性的理是世界的本。
而朱熹则以理为"本",气为"具"。
理即是本,此处的“本”指本元中的本然之体,《论语》云:“本应道而后生”,即本体论、工夫论、涵养论三层含义,这三者之间亦是一种不离不杂的关系。
本然之体是专属于中国哲学儒释道各家的重要概念之一,其主要与涵养论、或言工夫论相联系的是主体两层含义中重要的一种。
以理为本体系,则离不开格物致知的纵贯。
格物致知以“元”中“首”之义为出发点,首,即统御与规矩世界万事万物的理,格物致知在于穷尽宇宙之中的
理以求照应心中的“元”,即人生面的本元。
三、宇宙与人生之元的不杂不离
宇宙是万物的总称,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
战国《尸子》“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宇表示东南西北上下六个方向,即表示空间。
宙表示过去、现在和将来,即表示时间。
“宇”指空间,“宙”指时间,“宇宙”就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
后“宇宙”指整个客观实在世界。
与宇宙相当的概念有“天地”、“乾坤”、“六合”等。
《庄子·大宗师》:“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道是这样的,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以心传却不能口授,可以得到却不能看到;它自己为本,自己为根,没有天地以前,自古以来就存在了;它产生了神鬼神帝,产生了天和地;它在太极之上而不算高,在六极之下而不算深,先天地而生不算久,长于上古不算老。
由此可得,宇宙自始而来,包含过去、现在和未来,包括天地、乾坤等。
宇宙之“元”即宇宙的的本根之体,亦谓之不动之动,即万事万物的依据和基础的存在。
《素问·天元纪大论》:“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
”也描述了宇宙万物来源于无,无产生了元,即精微原始之物,然后才产生了万物。
《周易》:“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宇宙天地生,而后人出。
人是宇宙面的本体的体现,是天地生命的孕育而来,故而以人生面的本体可进而与宇宙的生命之间实现天然的关联。
《“己学”发略: 本体的综合构造与儒家的生命哲学》中:
将对象化的宇宙之本体做“人生化”的扭转:由主心的一系及主理的一系的比照,言本根的体和本然的体。
我们讲人生的本体,其实要将看起来是对象化的宇宙的本体作“人生化”的扭转。
什么叫“人生化”?便是宇宙面的本体向人伦日用的人生面的无限之贴近,是“内在化”“主体化”及“道德化”之统一的实现。
由此而可知,所谓的人生面的本体即是以物、心、理为本体的体系对于宇宙面的本体的“人生化”的照射。
对象化的宇宙的本体作“人生化”的扭转也就是
即人是万物的尺度,这是一种极为积极的解释:以人的尺度去衡量万物,“自在之物”尽可为“为我之物”,人生的本体。
宇宙的本体者,实与人生的本体相一体,不可相脱离而单独言说,二者存在于人之思维的自我照察中,绝对的本体须脱离思维,而脱离思维的本体不可存在。
西方哲学重观解,重殊相,东方哲学重觉解,重共相。
人生面的“元”与宇宙面的“元”实际上是一种不离而不杂,不分不和的形态。
《传习录》:“心虽主于一身,而实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万事,而实不外于一人之心。
……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
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吾子又何疑乎?”
“己学”中的功夫论或涵养论将宇宙与人生的本体的不离不即作为人生面的本体的境界的提升的重要途径。
四、综述
“己学”是一个由中国易学、心学与理学中起源,吸收西方哲学中对于宇宙、人生和道德等哲学理念并在麻尧宾教授的发展而成为的新儒学。
己学重在人的本体与本然之体的本体论、境界论和功夫论的三者之间的糅合与统一,己学在强调人生与宇宙的生命的天然联系,意义在于强化人的生命价值。
“元”即人生与宇宙的本然之体和本根之体的有机统一,以其物、心、理三元的不杂不离说,进而凸显人与宇宙之间和谐。
参考资料:
1、《“己学”发略: 本体的综合构造与儒家的生命哲学》(《四川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二期))
2、《阳明学派》广文书局
3、《王船山遗书》王夫之
4、《四书章句集注》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