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少年维特的烦恼分析

少年维特的烦恼分析

《少年维特的烦恼》作品分析
背景联系 人物形象 艺术特色 社会影响
英师 姚艺婷 学号:4097
背景联系
• 作者歌德:歌德在韦茨拉尔的帝国最高法院实习期间,他结识了年轻的夏洛 特,并爱上了她。但夏洛特已经和一位名叫约翰· 的法律工作者订了婚。歌 德离开了夏洛特。 • 主人公维特:维特同样爱上已有婚约的绿蒂,两人却并未在一起。 • 歌德把夏洛特给他留下的印象融合到了绿蒂的形象中。据歌德本人说,他在 四周的时间内写出了这部书信体小说,以抵消爱情的痛苦并使自己从自杀的 念头中摆脱出来。
社会影响
• 这部小说采用的书信体形式开创了德国小说史的先河。
• 作品描写了主人公维特跌宕起伏的感情波澜,在抒情和议论中真 切又详尽地展示了维持思想感情的变化。小说将他个人恋爱的不 幸放置在广泛的社会背景中,对封建的等级偏见、小市民的自私 与守旧等观念作了揭露和批评,热情地宣扬了个性解放和感情自 由。 勇敢地喊出了那个时代的青年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建立平等 的人及关系,实现人生价值的心声,生动地反映了青年们的感情, 憧憬和痛苦,表现出一种抨击陋习、摒弃恶俗的叛逆精神,因而 更具有进步的时代意义。这也是这部小说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 瑰宝、深受各国人民喜爱而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阿尔贝特
• 聪明干练,外貌沉静,没有坏脾气,对维特抱着诚挚的友谊,对绿蒂 怀着真正的爱情和尊重.就人品而论,他是无可指摘的. • 宽厚容忍,他怀着真诚的友谊拥抱维特。作为情敌,阿尔贝特是宽 厚的,容忍的.只是到了最后,为了平息人们的议论他才向绿蒂提出 减少维特来访的要求。 • 毫不退让,思想浅薄。他和维特关于自杀的一场论战,没有达到互 相谅解。维特慷慨陈词,总是谈生活中具体的实例,阿尔贝特却无 动于衷,只讲概念性的大道理。
艺术特色
• 运用书信体,采用第一人称写景、抒情、叙事和议论,仿佛走进 了主人公的内心,倾听他的言谈笑语和啼泣悲叹,运用浓郁诗意 的多重抒情,给读者带来深刻的感受,具有高度的艺术性。 • 直接抒情,主人公通过内心的独白,直抒胸臆,让人震撼、而感 动。有利于作者情感的表达和抒发,揭示作者内心深处的秘密, 有利于读者更加深入的体会维特的思想和情感。 • 以“编者语”的形式进行直接抒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对维 特的情感进行传递,不仅对维特的内心世界的变化进行客观深入 的描写,还以外观者的角度对其心理变化对未来所产生的巨大影 响进行预测和铺陈。
人物形象
• 维特: • 投身自然,主张自由。视自然为神性之所在,他亲近天真的儿童 和纯朴的村民,鄙视迂腐的贵族、虚伪的市民;他主张艺术自由 发挥,反对一切的规则和束缚缚。 • 富有梦想,无实际行为,懦弱,理想需要金钱,而他厌恶金钱本 身,而这构成的矛盾愈发彰显,使他无法妥协于现实。最终他只 能以“对不起”作为借口选择离世。 • 情感真挚,却不理智,多愁善感。维特一早就知道绿蒂有婚约却 还是爱上她,并一直陷在这段感情苦苦挣扎,最后绿蒂放手让维 特崩溃,他选择自杀。
• 绿蒂
• 美丽活泼,性格开朗,能歌善舞,很有文学见解的人,因此维特对他一见倾心, 他们志趣相投,心灵相通。 • 友爱善良,笃于人伦。母亲去世前把弟妹托付给她,绿蒂就承担起她母亲留 给她的担子,悉心照料弟妹。
• 踌躇不前,欲进又退的畏缩态度。她最爱维特,但婚后不能继续维持这种关 系时,她并不断绝与维特的来往,而是幻想把维特变成兄弟.又希望介绍女友与 维特结婚。绿蒂在封建社会市民道德的边界线上踌躇不前,可说是导致维特 自杀的重要原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