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维特的烦恼.ppt
结语
作品描写了主人公维特跌宕起伏的感情波澜,在抒情和议论 中真切又详尽地展示了维特思想感情的变化。小说以浓郁的 诗意和喷涌的激情寻写了维特的痛苦,憧憬和绝望,将他个 人恋爱的不幸放置在广泛的社会背景中,对封建的等级偏见、 小市民的自私与守旧等观念作了揭露和批评,热情地宣扬了 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勇敢地喊出了那个时代的青年要求摆 脱封建束缚,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实现人生价值的心声, 生动地反映了青年们的感情,憧憬和痛苦,表现出一种抨击 陋习、摒弃恶俗的叛逆精神,因而更具有进步的时代意义。 这也是这部小说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深受各国人民 喜爱而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所以,希望大家都阅读本书, 了解一下那个时代青年们和我们的区别所在。
写作背景
歌德对夏洛特· 布夫的爱 小说的情节在极大程度上是自传性的:当歌德在 韦茨拉尔(Wetzlar)的帝国最高法院实习期间,他 结识了年轻的夏洛特· 布夫,并爱上了她。但夏洛特 已经和一位名叫约翰· 克里斯蒂安· 凯斯特纳(Johann Christian Kestner)的法律工作者订了婚。在夏洛特 的父亲看来,凯斯特纳显然比年轻、有着艺术方面抱 负的歌德更加稳重可靠;歌德在那时就已经更想成为 一名艺术家而不是律师。歌德仓促地离开了夏洛特。 后来,他又认识了一位枢密顾问的女儿马克西米利安 娜· 冯· 拉· 罗歇。歌德把两个女子给他留下的印象融合 到了绿蒂的形象中。据歌德本人说,他在四周的时间 内写出了这部书信体小说,以抵消爱情的痛苦并使自 己从自杀的念头中摆脱出来。
内容简介
绝大部分的情节是在维特写给朋友威廉的信中叙述的。 作为一个还不清楚自己人生目标的年轻人,维特离开了市民的世界,来 到了W城。在那里,他从在自然中游荡和练习绘画中获得享受,因为他认为 自己是个艺术家。一天他被邀请参加舞会,在这次舞会上,他认识了公务员 的女儿绿蒂,绿蒂在母亲去世之后照顾着八个兄弟姐妹。维特先前就知道她 已经订过婚,却不顾这些,立刻爱上了她。舞会期间下了一场暴雨。两人想 到了克洛普斯托克的同一首诗,并由此意识到了两人间深深的灵魂的亲和力。 从此,绿蒂和维特一起度过了很多时光。 绿蒂的未婚夫阿尔贝特出差回来的时候,维特的感情渐渐产生了变化。 绿蒂未婚夫的存在使他意识到了自己的爱情的无望。尽管阿尔贝特是一个富 有同情心的、好心肠的人,他和维特之间的关系仍是紧张的。当维特意识到 他对绿蒂的感情因为这种棘手的局面不能继续下去时,他离开了这座城市, 以避开绿蒂。维特为一座大使馆工作了一段时间,但事务的死板和礼仪的拘 束摧毁了他的希望。他不能认同社会的上层和贵族的生活。他失望地回到了 W城。这时绿蒂已经和阿尔贝特结婚了。 圣诞节之前,维特在阿尔贝特不在时拜访了绿蒂,并为她朗读了莪相 (Ossian)的作品,他们情不自禁,相互拥抱、亲吻。但是绿蒂挣脱了,还 发誓永远不再见维特。这次事件后,维特彻底绝望了。他写了一封诀别信, 并以要旅行的借口向阿尔贝特借了两把枪开枪自杀。次日早晨,人们发现他 身着他标志性的蓝-黄衣服死去了。莱辛的作品《爱米丽雅·迦洛蒂》翻开着 放在他的桌上。由于是自杀,人们无法以基督教的方式夫冈· 冯·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 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歌德 除了诗歌、戏剧、小说之外,在文艺理论、哲学、 历史学、造型设计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2005年11月28日,德国电视二台投票评选最伟大的 德国人,结果歌德名列第7位。歌德一生跨两个世 纪,正当欧洲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年代。封建制 度的日趋崩溃,革命力量的不断高涨,促使歌德不 断接受先进思潮的影响,从而加深自己对于社会的 认识,创作出当代最优秀的文艺作品[1]。 代表作品:《致月词》《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 德》《普罗米修斯》
名家点评
歌德的朋友席勒的点评 ,席勒深刻地分析了维特的悲剧, 他说:“一个人物以热烈 的感情拥抱一个理想,并且逃 避现实,以便追求非现实的无限;他不断地在他身外寻求 他永远在他自己的天性中所破坏的东西;他觉得他自己的 梦想才是唯一现实的东西,他自己的经验无非是永久的束 缚;他把自己的存在看作是束缚,应当把它粉碎,以便深 入绝对的现实。” 注:歌德和席勒都是文学史上著名的 “狂飙突进运动”主将 诗人舒巴特读了《维特》“心都溶化了,胸口怦怦直 跳, 狂喜而痛苦的泪水滴滴嗒嗒直流”,他劝读者“自己买一 本《维特》来读,并要用心来读”!他自己“宁肯终生穷 困,一辈子睡干草,饮清水,吃树根,也要来体验一下这 位多情善感的作家的心曲”。海因泽和克劳迪乌斯对此也 有同感,伦茨、克林格、瓦格纳、毕尔格等作家也热情地 对小说加以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