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作阐述正文

创作阐述正文

一、采访初衷当初拟定这个题目的时候,我思考了许久。

在当代人的眼光当中,能代表竞技体育的类型,也许就是传统的奥运会项目,田径、球类、水上运动以及搏击类项目等等。

人们眼中的代表人物也大多是奥运会比赛的金牌选手,譬如近几年非常火热的刘翔、丁俊晖等等。

而本文所介绍的电子竞技类项目,在大众的眼中,一直处于冷门。

关注这个项目的,多以25岁以下的青少年为主。

不知是人们的关注点不同,还是这些孩子们得到的理解太少,往往努力于这类项目的青少年,都被社会舆论更多的从阴暗的角度来对待。

从早先的得到国家体育总局的认可,到央视体育频道对一些获得成绩的电子竞技运动员的人物访谈,电子竞技体育经历了一段非常特殊的时期。

而今,这项运动又一次站在了风口浪尖,成为了舆论媒体争论的焦点。

本文介绍的是一位热衷电子竞技的少年,在他的人生十字路口所作出的选择。

在电子竞技运动的概念中,“电子”是其方式和手段,指这项运动是借助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各种软硬件以及由其营造的环境来进行,这类似于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中相应的器材和场地。

我们知道,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都需要相应的器材和场地,比如篮球运动有篮球和篮球场,田径有标枪、跳高架和跑道、沙坑等等。

在电子竞技运动中,这一切都是依赖信息技术来实现。

这是电子竞技运动有别于传统体育的根本不同。

“竞技”则指的是其体育的本质特性,即对抗、比赛。

作为一个体育项目,对抗、比赛是最基本的特征,这也是电子竞技运动有别于其他电子游戏特别是网络游戏的主要不同。

电子竞技运动有多种分类和项目,但共同的核心一定是对抗、比赛。

需要说明的是,体育的比赛特征,具有可定量、可重复、精确比较的特点,作为一项运动项目,具有高度的技巧性、规律性,选手的技战术水平,必须通过严格的训练和实践来提高。

而由游戏中的机智对抗衍生而来的电子竞技运动,更成为了一种大规模普及的文化娱乐形式。

电子竞技和众多体育项目的前身有着相似之处。

但是,如何让电子竞技成为一种体现体育精神的竞技类体育项目,才是大家比较关心的,而发展的关键就是对相关产业正确的认识与引导。

这个引导则更多的来源于舆论的导向,如何去客观的看待这个新生的事物,并给予正确的引导,我想,这是新闻工作者最应该关注的事。

国家却始终没有对电子竞技产业做好相关的引导,仅仅是默许了它的发展,给了它充分的自由。

而这个产业的发展,获利的仅仅是投资商和运营商,他们通过游戏这个媒介,引入电子竞技的理念,把越来越多的少年引入到这个不切实际的梦想中,他们得到的是一个又一个少年最美丽最值得奋斗的年华以及大把的钞票,而年轻人所付出的这一切,却往往无法挽回。

少年们中的少数人,带着那虚假的冠军光环,和大把荒废的时间,踏入了前途未卜的社会,更多的少年甚至什么都未能得到,而在那段年华中,他们把最应该学到的东西,都抛在了脑后。

笔者从被采访者的生活入手,认真的去营造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并在文中引入一些笔者的观点。

意图让二、采访对象陈文,山西忻州人,从2008年开始接触电子竞技项目,并在短时间内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在同龄人中表现出了非常高的天赋和理解力。

他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决定通过最后一次努力去实现他的梦想。

从文中对陈文的介绍,不难看出,主人公是典型的80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影响力都是较高的。

独生子女除了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外,没有兄弟姐妹这层关系,因此其社会化带有自身的特点。

但是陈文其人,并不自私,有着极高的自觉性与纪律性,每天电话通知大伙训练,并主动联系赞助,给一些没有经济来源的队友提供生活上的保障和支持。

同时在竞技中他拥有非一般的协同性和合作精神,让其他人不自觉的对他产生一种依赖性。

这在大部分80后独生子女中,是非常少见的。

正是这种精神一再的打动我,并对这个题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如何去介绍一位这样怀揣着梦想勇敢追逐的男孩,如何去看待他的付出与家庭社会间所产生的矛盾,本文都讲一一给出答案。

三、采访内容(一)采访人物介绍。

以人物特写的方式,从侧面描述主人公,初步建立人物形象。

(二)采访背景。

介绍电子竞技的产生与发展,以主人公接触电子竞技后产生的家庭问题为伏笔,设计一个论点。

(三)采访事件。

2010年冬季赛,华北赛区预选赛。

从此次大赛展开本次专访。

作为征战战队的队长,陈文与队员在新密的赞助网吧,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紧张训练。

到底训练成绩如何,训练中又遇到了什么问题,由此引入比赛内容。

(四)问题设计。

为什么会喜欢上电子竞技?在追寻梦想的过程中遇到过哪些挫折?如何处理接触电子竞技后与生活所产生的的冲突?如何应对他人的眼光猜测、质疑?对自己的期望?(五)深入解析。

这里继续引入一部短片,《老男孩》,由此来共同衬托年轻时代对梦想的追逐。

在现今时代梦想与现实的冲突中,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并对电子竞技的发展与主人公的选择做一个客观的评价。

四、采访形式本文主要采取体验式采访的方式,通过与笔者被采访者的一段时间的共同生活,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展开这条新闻线索,通过对陈文父母的正面描述,对电子竞技体育的详尽介绍,以及引入短片和评价,去表现一个追梦的男孩所得到的和放弃的种种,最终给出本文的论点。

笔者从内心祝福陈文,以及同他一样在奋斗中的年轻人,不要放弃梦想,永远保持一颗热情的心。

在短片中,一句话颇让人哭笑不得,肖大宝和王小帅在决定参加快乐男生的海选之后,小帅的妻子说,“肖大宝,你TM参加欢乐大爷,我支持你!”一句读来颇为心酸,多少人年轻时的梦想,就随着各种各样的外界原因不得不放弃。

在蓦然回首的时候,所感受到的心情,往往是追悔莫及,深深的遗憾。

而套用影片中主题曲的歌词,“有谁会记得这世界他曾经来过”再让人唏嘘不过。

文章就是想用这样的境遇,来激发读者的共鸣,在质疑这个项目的同时,却也忍不住对这些勇敢的孩子们祝福,生活虽然是一把无情的刻刀,在往后的生活中会把这些单纯的少年们改造的面目全非,但是在这样的年华中,他们都层绚烂的绽放过。

本文这种采访形式,更多的是描述一种情境,让读者来体会,与一般的人物专访有很大不同。

五、经验教训由于笔者之前也同陈文一样,热爱着这项运动,并且也投入了大概两年左右的时间去实现梦想,所以在创作之初,不免经常在文中表达一些非常主观的论调。

把文章由一篇专访写成了对于电子竞技的深入解析。

后来在修改的过程中,很快的意识到了这一点,将文章内容向着专访的方向增删了一些内容,同时把文章的论点更多的交给读者来思考。

在创作本文的构思过程中,我试图表现人们在经历这样的人生抉择的同时,和投入这场没有实际结果的梦想所展示的,来定向说明这段时间的曲折发展过程,引起人们进入一种的反思,并唤起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激情与希望。

本文以特定人群的特定命运及对个人利益的取舍作为沉重的代价,以人物的现实动作和内心世界相互交织的表现形式把它们之间的错综相对立地衔接到一起。

这是深化为具有反思意义的自我省悟:"人生的确应当有现实的梦想和追求"。

它不仅表现了一部分蕴含着深刻理想性的人,同时还力图表现一些少年在新生事物的考量下对于电子竞技激情。

特别是人与人相互之间的关怀。

这是一种反思,真挚而毫不矫情,这就是我赋予人物性格的深度和生活容量,它是这个时期条件所完善的真正的灵魂。

坦率的说,描写陈文参与电子竞技的内容并不难,但描写这个时代的取舍却决非易事。

我希望在此人性被给予艺术美的提升。

这其中的形象和性格也同样成为一种艺术的结晶。

我渴望将这种对现实和时代的思考以及冷竣而沉郁的感情,溶汇于形象的血肉和生命的流动之中,作为审美的把握和创造。

把人物赋予一种折射现实底蕴的穿透力和概括力。

作为艺术典型,人物将带有个人命运、个人气质的若干独特型。

本文在结尾引入的短片,旨在寄托一种愿望,那就是希望怀着梦想的少年,不论是在任何行业任何领域,只要努力过奋斗过,不论成败与否,都是美丽的。

他们体验了这个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各自最宝贵的东西。

在今后的创作中,我认识到,文章的创作最主要的不是文字的华丽,而是用朴实的论调表现文章的内涵,给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

六、总结在完成整个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我学习到了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认真的态度,首先我懂的了在采访中要一丝不苟,把握好任何小的细节,对于出现的问题和偏差进行详尽的分析和改进,通过正确的途径去解决,把文章的内在精华用文字展现给读者,这是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必备的基本功。

同时,做事情的过程中要有耐心和毅力,将遇到的困难认真分析,找到思路去解决问题。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认真的与他人合作,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让事情可以事倍功半。

从春节后在山西于陈文见面伊始,到2010年冬季百城联赛华北赛区决赛第二天,本文创作共历时1个月。

创作中遇到的问题,譬如文章的写作风格,与采访人物的关联,使其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多彩。

这一个月内写写改改,休整掉不必要的内容,完善论据的构成,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一种从怀疑到祝福的主题思想。

在本文的最后结尾,依旧没有告诉读者陈文获得的成绩,但是我想,在通篇读完之后,读者心里兴许都找到了他们想要的答案!致谢在论文的创作过程中,无论是开始的定稿还是之后的修改,都得到了导师张永杰的悉心指导,导师给予了我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使我在研究创作的程中受益匪浅。

在此,我深深地感谢导师在学术上对我的指导和教诲!同时也很感谢黄河科技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其他诸位专家和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对我的理论知识的培养,为我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感谢各位同学在论文创作时给予的支持,给我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使我的论文创作能够顺利进行,十分感谢。

最后,再次衷心感谢所有给予我帮助和支持的人!参考文献[1] 《电子竞技》杂志科技与生活杂志社[2[ 新浪电子竞技频道 /esports[3] 电子竞技百度百科 /view/6319.htm#8[4] 《体育文化导刊》2004年第5期中国电子竞技产业化经营的可行性分析[5] 雷曦.夏思永.对我国电子竞技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8期[6] 李宗浩.王健.李柏.电子竞技运动的概念、分类及其发展脉络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报.2004年01期[7] 崔开玲.我国电子竞技体育产业的背景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08期[8] 宋天华.罗萍.试析电子竞技与竞技体育的异同[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6年03期[9] 陈建辉.我国电子竞技运动价值取向及展望[D].福建省福建市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10] 刘琳.数字时代下的新型体育[D].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