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主题:《奇妙的七巧板》
一、教案背景
本课是北师大教材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使用信息课堂的笔记本电脑及互联网进行交互式练习。
二、教材分析
《奇妙的七巧板》是北师大教材小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中的内容。
本单元是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利用所学图形进行拼图、折纸等活动,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
教材安排了三个“动手做”的的活动,为学生创设了操作、思考和想像的空间。
“动手做(一)”,通过折、剪、拼活动,鼓励学生对图形进行简单的分解和组合;“动手做(二)”,借助七巧板鼓励学生在活动中拼图;下一节课的内容是“动手做(三)”,鼓励学生欣赏和设计简单的图案。
本节课就是“动手做(二)”。
通过对我国古代的一种数学图形游戏“七巧板”的认识、拼摆,巩固练习已知图形,并利用已知图形创造出更美更好的图形,也为学生以后学习组合图形打下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借助七巧板让学生在拼图活动中,进一步熟悉认识的平面图形,并初步、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活动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但是我所教的孩子毕竟是一年级小学生,因为家人的过度照顾,导致他们的动手能力比较差;同时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与小伙伴的合作意识及自主探究能力都比较有限,这就使我在教学中组织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难度变大。
因此本节课上重点培养学生使用互联课堂的工具进行创造拼摆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初步学会主动与同伴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体验数学中的美感,激发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感情。
三、教学方法
本课使用学生自主探究及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
让学生在互相学习中利用练习软件
来完成教学内容。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七巧板”的认识、拼摆,巩固练习已知图形,并利用已知图形创造出更美更好的图形。
(2)利用互联课堂的软件,在自主探究中,培养学生空间想像力、团结合作能力及沟通表达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自主操作与合作学习的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体验数学中的美感,通过了解七巧板的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民族文化的感情。
五、教学重点:
通过拼“七巧板”,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对平面图形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六、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协作精神与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七、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案,刷新视觉。
(1)师:出示图片,让学生猜一猜出示的图案是什么?学生发挥想像,猜一猜。
师:公布答案,是一个农夫、一棵树、一只兔子。
这三个图还组成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你们想听吗?听音频资料。
(深秋的一天,有一个农民,他正在田里耕地,突然,有一只兔子从树林里冲出来,一头撞死在树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
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一天过去了,小白兔没有来,两天过去了,小白兔没出现,……结果,他到田里一看,禾苗全枯死了。
)
(2)这个故事有意思吗?这个图是由什么拼成的?(学生:七巧板),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七巧板》世界吧。
(二)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自主学习单
1、 组内互助:利用互联网进行百度搜
索,查找七巧板的来历,并用自己的
话说一说。
2、 自己尝试利用互联网的七巧板学习
软件自由拼图,然后在组内交流你在
使用该软件拼图时的小窍门。
初步认识七巧板
学生看题,并组内交流,小组进行汇报。
(三)链接网络,熏陶文化。
1小组合作学习,完成自主学习单的内容。
师巡视指导。
2学生汇报。
学生自己进行搜索展示。
链接网络,向同学介绍七巧板的历史来源:七巧板又称”智慧板”、“东方魔块”,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拼板工具。
它是由一种古代家具演变来的。
宋朝有个叫黄伯思的人,对几何图形很有研究,他热情好客,发明了一种用6张小桌子组成的“宴几”——请客吃饭的小桌子。
后来有人把它改进为7张桌组成的宴几,可以根据吃饭人数的不同,把桌子拼成不同的形状,比如3人拼成三角形,4人拼成四方形,6人拼成六方形……这样用餐时人人方便,气氛更好。
后来,有人把宴几缩小改变到只有七块板,用它拼图,演变成一种玩具。
因为它十分巧妙好玩,所以人们叫它“七巧板”。
到了明末清初,皇宫中的人经常用它来庆贺节日和娱乐,拼成各种吉祥图案和文字,故宫博物院至今还保存着当时的七巧板呢!18世纪七巧板传到国外,立刻引起极大的兴趣,有些外国人通宵达旦地玩它,并叫它“唐图”,意思是“来自中国的拼图”。
(四)动手操作,深入研究。
使用的互联网课件地址:/
1、学生汇报:如何运用互动学习网上的课件进行七巧板的转动及颜色改变。
2、学生尝试完成自由拼图,并进行小窍门的交流。
小组内交流:如何改变图形的方向、颜色、使用帮助功能。
3、进行班级小组比赛。
利用课件中的计时功能进行班内的比赛。
利用班级的师生互动机进行班内的逐一展示,学生进行生间评价。
师总结:我们利用七巧板拼出了许多精美的图案,它千变万化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奇妙的世界。
四、课堂总结
1、小朋友们,你想对七巧板说些什么?(板书:奇妙的)
2、是呀,七巧板千变万化,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奇妙的世界。
只要大家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就会拼摆出更多更美的图案,就能和七巧板成为最好的朋友!让我们大声地说一声:“七巧板真奇妙呀!”
教学设计反思《奇妙的七巧板》
本课是北师大教材小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中的内容。
反思本课,我个人认为本课的优势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提供信息,自主探究。
计算机和网络环境可以提供教材以外的与学习主题有关的媒体资源和相关网站学习资料,如图片、文字、音频等立体的表现信息,为学习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
本节课有效的把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语言表达有机地融合,营造了美的氛围,体验了美的享受,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以提高,产生了“数学很有趣,我喜欢数学的情感,同时,又促进了学生语言与思维的融合。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的整合
信息技术不仅是教师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且是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在利用信息技术时要注意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层次,并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手段,达到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在学生小组拼图时利用网络资源,用相关的游戏软件进行操作,省时同时提高学生的多媒体的操作能力。
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1)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兴趣:本课伊始,通过创设故事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学生喜爱的活动情境,利用软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创作的乐趣。
“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充分放手让学生操作,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在操作中发现、领悟,从而感悟平面图形的特点,体会图形的变化,发展空间观念,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拼出不同的图案,使学生发现美、寻找美、创造美,从而感受生活的乐趣。
总之,在本节课里,利用信息技术紧紧围绕“七巧板”展开活动,探究的脉络清晰,学生经历“了解七巧板——动手拼简单图形——小组合作创作—大胆拼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小组合作创作复杂图形”。
在多媒体环境下知识的建构上突出由浅入深,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