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肺肝脾肾中医藏象学

心肺肝脾肾中医藏象学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
―中央土以灌四傍”
脾运化水谷的一般过程示意图
饮食物──胃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食 │ │糜 中央土 │ │ 水谷精微 ┌─┐ 灌四旁 │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小肠──────┤脾├─────┤ │食 └─┘ 为胃行 │ │物 其津液 │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残 │ │渣 │ │ └肾受脏腑之精而藏之 大肠 │粪 │便 │ 体外
联属功能心的整体系统联系
在志为喜--心的生理功能与喜志有关。 喜--人体对外界信息引起的良性反应, 有益于心的正常生理功能。 喜乐过度--心神受伤, 精神亢奋,喜笑不休--心气涣散,神志不宁,伤五脏。 开窍于舌--心主血脉和主神志功能 可通过舌的表现反映出来。 心功能正常--舌红润灵活,语言流利,味觉灵敏 失常--舌淡白/红绛/青紫,口舌生疮,舌强失语
3. 在志为怒 4. 在液为泪

附:五轮学说
• • • • • 火 土 木 金 水 两眦 眼睑 黑睛 白睛 瞳仁 血轮 肉轮 风轮 气轮 水轮
• 5.肝与春气相通应 • 五行属木; • 肝气春季最旺,反应最强。
本节复习题
• 1.肝脏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别称、形窍 志液时。 • 2.如何理解肝主疏泄? • 3.为什么说肝体阴而用阳? • 4.五轮学说中眼睛各部位的五脏分属。
1. 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筋(筋膜),包括肌腱和韧带,附着 于骨而聚于关节,是连接关节、肌肉, 主司关节运动的组织。
肝血充足,筋得其养,运动灵活有力, 耐受疲劳,并能较快的解除疲劳,故称 肝为“罢(疲)极之本” 。 爪,爪甲,“爪为筋之余”
2. 在窍为目
眼睛与肝的功能密切相关。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 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 (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
(4)调节生殖功能
促进男子排精,女子排卵行经
生理
肝之疏泄 功能正常
男子正常排精
全身气机调畅 女子正常排卵 行经
病理
肝失疏泄
男子排精不畅
女子行经异常
(一)生理功能 2.主藏血:
涵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作用。 (1)涵养肝气 (2)调节血量 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 (3)濡养肝及筋目 (4)为经血之源 (5)防止出血
与夏气相通应--五脏应四时,心夏同属火--心夏相应 夏季--炎热属火,心--阳气最盛--火脏 心脏病,特别是心阳虚衰--病情夏季易缓解 从养生和治疗角度--夏季是疗养心脏病的好时间
复习思考题 1.何谓心主血脉、主神志?生理意义如何? 2.心主血脉功能正常与否表现在哪些方面? 3.心的生理特性 、心的整体系统联系有哪些内容?
心的特性
心在五行属火, 在色为赤, 在味为苦, 为阳中之阳脏 主通明 应于夏气而主长养
说明
由于中医学重视“形而上”的思维方法,所以,脏象学 主 要以阐述功能为特点,立足解剖,但不泥于解剖。中医研究 脏象除注重人体本身的整体性外,同时还重视内脏与所通应
的外界环境息息相关的联系。故中医学的心,不仅包括解剖
心主血脉的生理意义
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 是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心主血脉是否正常,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观察 • • • • • 面色 舌色 脉象 胸部的感觉 神志活动
心主血脉正常的生理表现
. 脉象——节律均匀,和缓有力,一息4~5至。 . 面色——面色红润光泽。
. 舌——舌体红活荣润,其色淡红光泽。
病理
肝之疏泄 功能失常
肝气亢逆,升发太 过的病理变化 即升、动、散太过
肝气逆: 太过
面红目赤 头痛 胸胁乳房走窜胀痛 吐血、咯血、卒然昏厥
肝失疏泄 不及
急躁易怒-暴怒
肝气郁:
胸胁、乳房或少腹胀痛 肝气不舒,疏泄失 职,气机不得畅达 即升、动、散不及 闷闷不乐,悲忧欲哭-郁怒
具体表现 (1)促进消化吸收(促进脾胃纳运和胆汁分泌排泄 )
温养于脾,尤其心阳温脾阳,使 脾健运,血化充-----心阳化赤)
心主脉的内涵 指心气推动脉气,使血行脉 中,保持脉道通利的作用. 《内经》: “诸血者,皆属于心。” “心主身之血脉。”
心主血脉的机理 血的运行如同河中之水,要借助一定的风力、河水
要充足且清纯、河道要通畅,这样水才能畅流不息。
同理, 心主血脉也必须赖心气的充沛、血液的充盈和
课堂互动
• 知道“范进中举”的故事吗? 想一想,范进的病属于哪个脏腑? 是该脏腑哪方面功能失凋的表现?
• 心主血脉与心主神志功能密切相关 心神依赖心血的滋养 心血不足则神失所养,心神异常。
心的生理特性
1、心为阳脏主通明 心位于胸中,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阳脏; 心脉以通畅为本,以清明为要-主通明。 强调心以阳气为用,心阳温通血脉,振奋心神 2、心火主降 脏腑气机在上者宜降,在下者宜升 心居于上,心火须下降于肾,使肾水不寒; 肾水必须上升于心,以济心阴,使心阳不亢。 心肾相交,水火共济
. 胸部感觉——胸部舒适,感觉正常。 • 血盈脉充养神___神志清晰、精神振奋,心情 愉快,喜乐有常,思维敏捷,记忆力强。
心主血脉异常的病理表现
.面色
淡白无华(气血不足) 青紫晦暗或灰黑(血液瘀滞)
.舌色
面 色 淡 白 无 华
面唇舌晦暗(灰黑)
脉象
现代研究认为:脉搏的形成与心肌的收缩能力、心输 出量、输出速度、动脉弹性、外周阻力等因素有关。
运化水液:脾运化水谷精微的过程,也包括了对水
液的吸收、输布作用。
①脾气转输,上输于肺,宣发肃降,布散全身;
心悸、怔忡
失眠
※ 心主神志
神的含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狭义--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心主神志--指心对人体各部分的生命活动和 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有主宰作用 心神正常→人体各部分功能协调配合,精神振奋 意识清醒,思维敏捷。 心神失常→精神萎靡,心烦不安,失眠,健忘, 反应迟钝,甚或躁狂、谵语、昏迷。
学的心脏(古人称血肉之心),而且还包括了精神意识思维 活动(古人称神明之心),是联系全身相关脏器组织及自然界 和社会心理而形成的一个系统整体,又称心系统。主要与西 医的循环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免疫及内分泌等系统的部分
功能有关。
二、心 的 主 要 生 理 功 能
主血脉
主藏神

心主血脉
心主血脉的含义
中肾
第一节
脏腑
五脏--心、肝、脾、肺、肾的合称 六脏--经络学说…+心包络 【主要内容】: 1 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2 五脏与形体官窍及情志、五液、五时 等的关系
一、概述
心的解剖位置(血肉之心)
位于胸腔, 两肺之间, 略偏于左, 外应虚里。 虚里---左乳下心尖搏动处, 又名胃之大络
主---主持、管理、主宰 血—心脏及全 身的血液 脉—血脉,为气血运行 的通道,又称“血之府”
主血(行血、生血 )
两大方面
主脉
心主血脉,即指心与脉相连,心气与脉气相通,心具有推动
和化生血液,使之在脉中运行,以营养全身的作用。
心主血的内涵(两方面) 1.心行血----指心具有推动 血液循行的功能。 2.心生血 ----指心具有化生 血液的作用。(心之气血阴阳
脉道的通利.所以
心气充沛
(阴阳协调)
血液充盈
脉道通利
是保持血液正常运行的最基本条件
( 其中心气起主导作用)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它推动血液在脉管内按一定 方向流动,从而运行周身,不仅自身得养,保障主血脉、神志、 舌等功能正常进行,同时, 对维持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正常生 理活动起着关键的作用。 中医学把心脏的正常搏动、推动血 液循环的这一物质,称之为心气(心 之精气,包括心阴、心阳。)。心气 充沛,阴阳协调,才能维持正常的心 力、心率和心律。所以说:

• 生理功能:主运化,主统血。 • 生理特性:脾气主升则健,喜燥恶湿 • 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在体合肉,主四肢; 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在液为涎; 在志为思; 与长夏气通。
(一)生理功能
1.主运化
字面理解:运, 转运、转输; 化, 消化(变化)。 基本概念: 指脾把饮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并把它 们吸收、转输到全身各脏腑的功能。
生理过程: ①在胃肠中饮食物分为精微和糟粕两部分;
②吸收水谷精微; ③将吸收的水谷精微输通过肺或直接 送到全身,转化为气、血、津液等。
或胀痛,水谷精 微不得及时转运
水谷精微 随糟粕而 下,
粪便中 夹杂不 消化食 物
脾不运化, 食欲不振
“水谷精微”衰少,气 血生化不足
《内经》原文(了解)
作“水谷精微” 解
• 疏泄与藏血的关系: • 相辅相成,相互为用 •
藏血
疏泄
(二)生理特性-肝体阴而用阳
• • • • • • 体阴: (1)肝居膈下,属阴脏; (2)肝藏血,血属阴。 用阳: (1)生理:肝气主升主动,其性属阳; (2)病理:肝气易逆,肝阳易亢,肝风易 动,其性属阳。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在液为汗--心血是生汗之源, 汗的生成/排泄与心血/神关系密切。 心血充盈,津液充足,汗则化生有源。 汗出过多--津液伤,耗心血/气--心悸等 “血汗同源” 在体合脉--全身的血脉统属于心,由心主司 其华在面--心气血盛衰可从面部色泽表现出来 心功能正常--面色红润光泽 异常--面色苍白无华/紫黯
了解:最早提出肝主疏泄者为元代医家朱震亨 《格致余论》:“司疏泄者肝也”
疏通调畅全身气机
气机,气的升 降出入运动 全身脏腑、经络、形体、 官窍机能活动依赖气之 升降出入运动 气能行血,气行则血行
生理
肝之疏泄 功能正常
全身气机调畅
气血运行正常
全身各脏腑、经络、 形体、官窍机能活动 稳定有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