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藏象-肾
取决于肾中精气的盛衰。
生理意义:
脑居头内窍 生髓通脑 肾精 发居头外窍 脑海充则毛发荣 头发乌黑茂密
充足则血旺、血濡养头发、“发为血之余”
发之营养源于血 因此 发为肾之外候
其生机根于肾
(二)在窍为耳及二阴
1、在窍为耳 含义:耳及听觉功能与肾中精气的盛衰有密切关系。
生理意义:
肾精肾气充盛,髓海得养,则听觉灵敏,分辨力高。 病理意义: 肾精肾气虚衰,髓海失养,则听力减退,耳鸣耳聋。 临床上常以耳的听觉变化,作为判断肾精及肾气盛衰 的重要标志,故说“肾开窍于耳”。
藏而不泻 满而不实 泻而不藏 实而不满 贮藏精气 同五脏
临床
精气易损 多虚多补 水谷易停 多实多泻 精气易损 多虚多补 同五脏
五脏 六腑 奇恒之腑
地气 天气 地气
阴 阳 阴
内实 中空 中空 同六腑
解剖
表里关系:膀胱 生理特性和生理功能
联系功能
五体:在体合骨
肾
其华在发
五官:开窍于耳、二阴
《素问·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精的构成:
来源——禀受于父母的生命遗传物质 先天之精 (生殖之精气) 作用——是形成生命(胚胎)和人体生长
发育和生殖的物质基础。
来源——主要脾胃运化而生成的水谷之精 后天之精 (水谷之精气)
作用——营养脏腑形体官窍组织
肾中精气 先后天的关系
阳虚性慢性病易在冬季寒冷时复发。
谢谢!
先天促后天:先天之精的活力资助有利于后天之精的源源化生。 后天养先天:后天之精不断滋养培育先天之精,使其发挥正常
的生理效应。
2、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生理: 幼年→青年 肾中精气 筋骨强健
(身体盛壮) 逐渐充盛
壮年→老年 肾中精气
真牙生,发长极
面憔筋软 发脱齿摇
(身体衰老) 自然衰减 病理:
1、含义:肾主水是指肾气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
功能,故肾称“水脏”。
2、生理:
主要体现两个方面:
气 心
肝
气
汗 液
上 焦 中 焦 下 焦
谢 脏 腑 调 控 促 进 作 用
① 肾 气 对 参 与 水 液 代
蒸
化
肾气及肾阴肾阳通过对各脏腑 之气及其阴阳的资助和促进作用, 主司和调节着机体水液代谢的各个 环节。
表现为呼吸均匀和调,平衡有深度。
病理:“肾不纳气”:肾气衰减,摄纳无力,出现呼吸表
浅,呼多吸少,动则气喘等病理表现。
四 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 在窍为耳及二阴 在志为恐 在液为唾
与冬气相通应
(一)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
1、主骨生髓
含义:主持髓质的生成、骨骼的生长及脑海的充盈。 机理:肾精肾气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功能的具体体现。 生理意义:
尿
液
②肾气的生尿合排尿作用: 肾阴为合:合,能使清者上升,复归心肺,以保持体内一定量的水液,并生尿 肾阳为开:开,使浊者下降,流入膀胱,排出体内多余的水液及废物,即排尿 肾阴肾阳平衡,气化作用正常, 开合有度,分清别浊,调节水液排泄 病理: 肾阳不足 蒸腾气化作用无力,使清者不上升 推动无力,使浊者不能下降 肾阴不足 尿少、尿闭 津液减少 阳偏亢主开,使浊者下降 小溲多而清澈
肾藏精 通脑 脑得其养,脑力聪明
髓
精生髓 养骨
精髓充足
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修复
齿固有光泽
病理意义:
脑转耳鸣、目无所见 脑失其充 懈怠安卧、健忘失眠 肾精不足、骨髓空虚 骨失所养 小儿囟门迟闭,骨骼发育障碍 成人易骨折,修复缓慢
齿松、齿脱、小儿齿迟
2、其华在发
含义:肾中精气的荣华外现于发。即发之生长及其色泽,
肾精肾气肾阴肾阳之间的关系:
五脏之 阴气, 非此不 能滋
肾阴 肾精 肾气
对立 协调
凉润 宁静 抑制 沉降
肾阳
肾为五脏阴阳之本
五脏之 阳气, 非此不 能发
温煦 推动 兴奋 升发
肾阴与肾阳的关系:
• • • • • • • “无形化有形” 一身阴气之源 具有促进机体的滋润、宁静、成形和制约阳热的作用 抑制和调控脏腑机能 濡养、凉润脏腑形体官窍。 减缓精血津液的化生及输布 抑制机体新陈代谢
肾 阴
一 身 阴 气 之 源 一 身 阳 气 之 源
肾 阳
• • • • • • •
“有形化无形” 一身阳气之源 具有促进机体的温煦、运动、兴奋和化气的作用 对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具有推动激发作用。 温煦脏腑形体官窍。 促进精血津液的化生及输布 加速机体新陈代谢
三 肾主要生理功能
(二)肾主水
《素问·逆调论》:“肾者水脏,主津液”。
2、在窍为二阴
含义:二阴的功能状态与肾密切相关。 生理意义:
尿道——排尿——依赖于肾的气化功能。 前阴 外生殖器 二阴 女子——排出月经,娩出胎儿。 肾阳温煦脾阳 后阴:肛门主排便 肾阴濡润肠道 排便润爽按时。 男子——排精。 依赖于肾 藏精主生 殖的功能
病理意义:
肾气化失司——小便增多、尿失禁、遗尿、小便不利、尿少、水肿等。 肾中精气虚衰——阳痿、早泄、不育、月经不调、不孕等。 肾阴不足,肠液枯槁——大便秘结难解。 肠寒气滞,传导无力——大便艰难。
二
藏象学说(以“象”观“藏”的学说)
概念: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脏
腑系统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的学说。
历代医家的阐释:
“欲知其内者,当以观呼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有诸内,必形诸
外”——朱丹溪
“司外以揣内” ——《灵枢· 外揣》 “藏居于内,形见于外” ——张景岳
内脏在《内经》中的分类
按结构分:
结构内实:脏(五脏) 内脏 结构中空:腑(六腑、奇恒之腑)
按功能分:
贮藏精气:藏(五脏、奇恒之腑) 传化水谷:泻(六腑)
按结构和功能分:
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脏腑的特点属性功能表 分类 生成 属性 结构 功能
三 肾主要生理功能
(三)肾主纳气
1、含义:指肾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 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 作用。 2、机理: 肾主纳气是肾的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 的正常体现,取决于肾精充沛,肾气的固
摄有力。
肾的经脉上连于肺,与肺肾经脉密切联 系有关。
3、生理病理
生理: 肺 宣发 肃降 呼气 吸气 肾的 清气降纳 摄纳 防止呼吸表浅,维持呼吸平衡。
肾阳不足
脾失温煦,运化失常——大便泄泻、久泻滑脱、五更泄等。
(三)在志为恐
含义:恐是一种恐惧、害怕的情志活动,与肾的关系 最密切。 生理意义: 恐是对事物惧怕的一种情神状态,属七情之一。 恐动于心而肾应之。 病理意义: 肾气虚陷 恐伤肾 精不上奉 腰酸腿软、小儿痴呆。 恐则气下 二便失禁、遗精。
儿童——发育迟缓
肾精亏损 成人——未老先衰,神疲健忘
3、推动和调节脏腑气化
脏腑气化:指由脏腑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推动和调控 着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功能,继而推动和调控着机体精 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与能量的相互转化的过
程。
肾精、肾气及其分化的肾阴、肾阳在推动和调控脏腑 气化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五)与冬气相通应
含义:五脏与自然界阴阳相通应,肾主冬。
生理意义:
冬季寒冷,自然界万物静谧闭藏 同气相求,故以肾应冬。
肾为水脏,润下藏精为封藏之本
冬季养生当早睡早起,日出而作,睡眠充足,食用补阴潜阳的膳食。
病理意义:
冬季气候寒冷,水气当旺,素体阳虚,久病阳虚者多冬季发病。 (能夏不能冬性 阴阳属性:阴中之阴
五行属性:水
一 肾的解剖
解剖位置: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 形态结构:椭圆弯曲,状如豇豆。
《素问·脉要精微论》:“腰者,肾之府也。”
二 肾的生理特性
主蛰守位
主蛰: 喻指肾有潜藏、封藏、闭藏之生理特性,是对其藏 精功能的高度概括。 守位: 是指肾中相火(肾阳)涵于肾中,潜藏不露,以发 挥其温煦、推动等作用。
肾精不足,髓海失充——易恐。
(四)在液为唾
含义:
唾为口津中粘稠度较低多泡沫的液体,有润泽口腔,滋润食
物及滋养肾精的功能。肾与五液中的唾有密切关系。
生理意义:
肾的经脉向上挟于舌本。 唾为肾精所化
肾阳气化阴液上腾,输于口腔
病理意义:
多唾或久唾——易耗损肾精。
肾阴不足——口干咽燥。
肾阳不足——唾少口干而不欲饮。
肾病科
游芳凝
藏象及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
一 藏象(脏象)
藏,指藏于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 象,指内部脏腑组织器官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生理、病 理)及与自然界相通的事物和现象。 藏象一词首见于《内经》:
《素问•六节藏象论》“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 张景岳《类经•藏象类》“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
《素问·六节藏象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
三 肾主要生理功能
(一)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
1、藏精,是指肾具有贮存、封藏精的生理功能。 主要生理: 肾气的闭藏作用和激发作用将精气藏于肾,并促使其 不断充盈,防止精气在体内无故流失,为精气在体内发挥 其生理效应创造必要条件。
《素问·六节藏象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