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讲资产计价理论

第三讲资产计价理论

第三讲资产计价理论
现行成本的缺点主要表现在:(1)现行 成本的确切含义难以确定,因而就难以找到 恰当的现行成本。(2)由于一些主观假设因 素的影响,使现行成本缺乏某些客观性。(3) 按现行成本计价的企业资产价值并不能反映 在复杂的现实环境中,因此,企业投资的实 际能力或运用经济资源的实际能力,因此与 投资决策不相关。
收益现值法是指通过预测企业未来收益并将其 折算成现值,据以确定企业整体资产价格的计算方 法。具体包括年金资本化价格法和分段估算法。
第三讲资产计价理论
一般来说,采用收益现值法,应具备以 下条件:①企业的未来收益能够预测,并能 以货币尺度来衡量。②与企业获取未来收益 相联系的风险能预测。
第三讲资产计价理论
第三讲资产计价理论
3) 无形资产的计价 (1)无形资产的计价方法
根据不同无形资产的各自特点,主要有如 下两种可供选择的计价方法:
①按历史成本(取得成本)计价。 ②按企业资产总值减去有形资产总值计价。 (2)无形资产的价值摊销
第三讲资产计价理论
6.4.3 总体资产的计价
第三讲资产计价理论
1) 总体资产计价的目的及计价标准 2) 总体资产计价的方法 总体资产计价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收益现值法
第三讲资产计价理论
(2)现行成本,又称重置成本,是指在本期重置 持有资产所要付出的代价,它又有多种含义,如重 新购置同类或具有相同生产能力新资产的市场价格 等等; (3)现行售价,又称脱手价值,是指资产在正常 清理条件下的变现价值或现实现金等值;
(4)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是指资产预期可创 造的未来现金净流量的现值。
1.将总部资产的账面价值分配到与该总部 资产相关的各资产组时的资产减值的会计
处理
¡ 首先,在确定各资产组的基础时, 按照一定的标准将总部资产的账 面价值分配于各资产组。
第三讲资产计价理论

1.将总部资产的账面价值分配到与该总部资产 相关的各资产组时的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
¡ 其次,分别计算确定包含总部资产账面 价值分配额的各资产组的账面价值及其 可收回金额,并分别对各资产组(包含总 部资产分配额)的账面价值与其可收回金 额进行比较,按照各资产组的账面价值 高于其可收回金额的差额,分别确认各 资产组应确认的减值损失,将各资产组 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其可收回金额。
第三讲资产计价理论
2.资产组减值的会计处理
¡ 以上资产账面价值的抵减,应当作为各 单项资产(包括商誉)的减值损失处理, 计入当期损益。抵减后的各资产的账面 价值不得低于以下三者之中最高者:
¡ 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 额(如可确定)、
¡ 该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如可确 定)、
¡ 零。
(1)资产蕴含着可能的未来利益,即它单独地或 和企业的其他要素结合起来而具有的一种能力,这 种能力将来能直接或间接地产生净现金流量
(2)特定的个体对其具有排它性的控制权,即未来 的利益必须归属于特定的个体或企业,应具有排它 性。
(3)产生上述利益的交易或事项已经发生,即与资 产有关的,导致资产形成的经济业务已经发生。
第三讲资产计价理论
2 资产计量属性
第三讲资产计价理论
所谓资产计量是以特定的计量尺度对资 产的价值进行的数量化描述,或者说是对资 产进行的货币性量化过程。
计量尺度也称计量标准,通常包括计量 属性和计量单位两个方面。
第三讲资产计价理论
计量属性也称计量基础,指所用量度的经 济属性,如原始成本、现行成本、变现价值、 未来现金流入的现值等。
¡1929年,美国学者约翰B. 坎宁
™ 任何形态的未来服务或任何可转换为货币的未来服务
¡ 1985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 由于过去的交易和事项而由某个特定主体取得或加以控制 的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
¡ 1989年7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 由于过去事项而由企业控制的、预期会导致未来经济利益 流入企业的资源
¡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资产组或者 资产组组合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 值的(总部资产和商誉分摊至某资产组或 者资产组组合的,该资产组或者资产组 组合的账面价值应当包括相关总部资产 和商誉的分摊额),应当确认相应的减值 损失。
第三讲资产计价理论
2.资产组减值的会计处理
¡ 减值损失金额应当先抵减分摊至资产组 或者资产组组合中商誉的账面价值,再 根据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中除商誉之 外的其他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所占比重, 按比例抵减其他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
①个别鉴别法,亦称个别计价法。
第三讲资产计价理论
②平均成本法。 ③先进先出法,即假设先购进的存货先售 出或先领用,而库存存货是最近或最后购进 的存货。
④后进先出法,即假设最后入库的存货最 先售出或领用,而库存的存货是最先入库的 存货。
第三讲资产计价理论
2) 固定资产的计价 (1)固定资产的计价标准 (2)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 折旧会计理论中阐述的折旧方法有: ①产量折旧法,亦称变动费用法。 ②使用年限法,亦称固定费用法。 ③加速折旧法,亦称递减费用法。
过去
投入价值
历史成本
产出价值
历史售价
现在 现行成本
现行售价
未来 未来成本
未来售价
第三讲资产计价理论
根据可能性组合,表中可有六种计量属性, 其中未来成本和历史售价在会计实务中是不 使用的,因为它们与计价不相关。因而可以 选择四种计量属性作为资产的计价标准,它 们是:
(1)历史成本,即原始成本,是指取得资 产时的原始交易价格;
第三讲资产计价理论
4 单项资产与总体资产的计价问题
第三讲资产计价理论
4.1 单项资产与总体资产的概念及范围
第三讲资产计价理论
总体资产是指由一组单项资产组成的,具 有获利能力的资产综合体。
第三讲资产计价理论
4.2 单项资产的计价
第三讲资产计价理论
1) 流动资产的计价 流动资产,亦称流转资产,是指企业通常 能够在一年或一个生产经营周期转换为现金 的资产。 所谓流动资产计价,就是对上述资产项目 的价值确定。
的资源。投入价值计价的标准一般有历史成 本、现时成本、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确定的 成本等。
②产出价值计价。
第三讲资产计价理论
(3)存货成本的分配方法 存货成本的分配是指将存货的成本在已销
和未销存货之间进行成本分配,这是确定本 期收益与期未存货成本的一个会计理论问题。
在已销与未销存货之间分配存货成本的方 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三讲资产计价理论
2020/12/8
第三讲资产计价理论
¡ 1 资产的概念与确认标准 ¡ 2 资产计量属性 ¡ 3 主要的资产计量模式 ¡ 4 单项资产与总体资产的计价问题
第三讲资产计价理论
1 资产的概念与确认标准
第三讲资产计价理论
1.1 资产的概念
第三讲资产计价理论
资产的概念
资产定义表述的演变
第三讲资产计价理论
3 主要的资产计量模式
第三讲资产计价理论
3.1 名义货币单位下的资产计价模式
第三讲资产计价理论
名义货币单位,是指在假设币值不变的前 提下,确定资产入帐的货币金额。由于不考 虑币值的变动,资产的入帐价值完全是由所 选择的计量属性决定的,因此形成了以下四 种计量模式:
1) 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历史成本/名义 货币计量模式)
第三讲资产计价理论
(三)总部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
¡ 两种方法: ¡ 1.将总部资产的账面价值分配到与该总
部资产相关的各资产组,以各资产组为 基础进行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 ¡ 2.将总部资产并入与该总部资产相关的 各资产组,合并为一个更大的资产组组 合,以此为基础进行资产减值的会计处 理。
第三讲资产计价理论
第三讲资产计价理论
1.资产组账面价值的确定
¡ 资产组的账面价值包括可直接归属于资 产组与可以合理和一致地分摊至资产组 的资产账面价值,通常不应当包括已确 认负债的账面价值,但如不考虑该负债 金额就无法确定资产组可收回金额的除 外。
•注意涉及部分负 债的情形
第三讲资产计价理论
2.资产组减值的会计处理
第三讲资产计价理论
4) 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名义货币计量模式 5) 公允价值∕名义货币计模式
第三讲资产计价理论
3.2 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下的资产计量模式
第三讲资产计价理论
所谓不变购买力是指用于会计计量的货币单位本身是稳定不变的, 其所计量的资产或其他会计要素的价值具有可比性的一种计量尺度。
历史成本/不变购买力计量模式 其换算公式为: 某项资产的一般购买力价值 =该项目以名义货币计量的金额×(报告期物价指数/基期物价指数)
第三讲资产计价理论
1.将总部资产的账面价值分配到与该总部资产 相关的各资产组时的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
¡ 最后,将包含总部资产账面价值分配额 的各资产组应确认的减值损失,采用以 账面价值为基础的分配比例等合理的方 法,分配于该资产组内的各项资产
第三讲资产计价理论
2.总部资产并入与该总部资产相关的各资产组 合并为一个更大的资产组组合时资产减值的会
计量单位指计量尺度的量度单位,在以货 币为计量尺度的前提下,存在着选择何种货 币量度单位的问题,如名义货币单位或一般 购买力货币单位。
第三讲资产计价理论
资产计量属性的种类 从对资产计量的时间和资产估价的立场
双重标准看,可以将资产计量属性划分为以 下六种(见表6-1):
第三讲资产计价理论
表6-1资产计量属性的划分
第三讲资产计价理论
例如,现实的资产计量与在按“未来经济利益” 决定论确认资产的标准就存在这种距离。具体表现 在:(1)交易活动立足于过去已发生的经济行为, 并以此作为确认资产及其变动的唯一计量依据,从 而使那些也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一些经济 资源排挤在资产之外,如人力资源资产、信息资源 资产等。这样导致企业资产数据不真实、与现实不 符。(2)对资产的货币量化表示是以过去交易价格 (历史成本)作为主要的计量标准,当历史成本与 现时成本存在明显差距时,会严重歪曲收益的计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