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整理边塞诗《从军行》教案设计

最新整理边塞诗《从军行》教案设计

最新整理边塞诗《从军行》教案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本诗,掌握边塞诗歌的鉴赏技巧。

2.过程与方法:观看视频,鉴赏同类诗歌,进一步了解诗人边塞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的艺术技巧。

2.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投影两首边塞题材的唐诗内容,让学生说出诗名与题材内容
使至塞上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雁门太守行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二、明确边塞诗后,展示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介绍相关的背景与作者
⑴文题背景:《从军行》原是中国古代的歌曲类别,属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

《乐府解题》中说:“从军行皆军旅辛苦之辞。

”王昌龄的《从军行》沿用乐府旧题来表现唐代的边塞生活,是由七首七言绝句联缀而成的组诗,每首诗分别选取征戍生活的某一场景,来表现征戍者内心的思想感情。

这里选取的是其中的第四首,写西北边塞战士艰苦奋战的高昂斗志。

⑵作者简介:王昌龄,边塞诗人,字少伯,江宁人。

其诗含蓄、深婉、浑厚、明快,有“诗家夫子王江宁”的称号。

其七绝与李白齐名,被世人誉为“七绝圣手”。

现存诗一百八十余首,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⑶边塞诗: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多数作品流丽而音调悠扬,表示出生气勃勃的高扬精神,这与盛唐进取雄放的风气不无关系。

这一时期的代表是王昌龄、高适、岑参。

其内容多歌咏在边境要塞遭受艰辛的将士之心情,和在故乡等待他们归来的妻子之感叹。

此外,当时作为边塞诗人著名的,有王之涣、崔颢、李颀、王翰等。

王之涣的《凉州词》等等,均为边塞诗的佳作。

四、反复吟读诗歌,并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散文化
五、欣赏诗歌
⑴一、二句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
明确:景: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
特点:迷蒙暗淡、苍凉壮阔
作用:通过境界壮阔、环境恶劣的景物描写,表现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反衬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

⑵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

答:“黄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

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

⑶诗中哪句最能体现诗歌的主旨?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将士怎样的心情?
不破楼兰终不还直接抒情用典
直接抒发了戍边将士不打败敌人誓不回家的豪情壮志。

六、归纳诗歌思想及艺术手法
中心思想:
通过描写边塞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物,衬托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抒发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

艺术手法:情景交融直接抒情用典衬托(反衬)
七、讨论总结鉴赏边塞诗的技巧
1.关注诗歌的题目、作者,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关注诗歌的意象,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
3.抓住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理解诗歌的情感;
4.欣赏诗歌运用的艺术手法。

八、请欣赏视频《唐之韵之边塞诗人王昌龄》
思考:边塞诗的思想内容除了表现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外,还有哪些思想内容?请选一首你最喜欢的诗歌进行鉴赏,说说其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从军行(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出塞(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军行(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