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招破解函数最值及巧用数形结合求参数问题一、六招破解函数最值问题函数最值问题一直是高考的一个重要的热点问题,在高考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了让大家能够更加系统、全面地掌握函数最值问题的解决方法,下面就其问题的常用解法,分类浅析如下:1.配方法配方法是求二次函数最值的基本方法,如函数F (x )=af (x )2+bf (x )+c (a ≠0)的最值问题,可以考虑用配方法.[例1] 已知函数y =(e x -a )2+(e -x -a )2(a ∈R ,a ≠0),求函数y 的最小值. [解] y =(e x -a )2+(e -x -a )2=(e x +e -x )2-2a (e x +e -x )+2a 2-2. 令t =e x +e -x ,则f (t )=t 2-2at +2a 2-2. 因为t ≥2,所以f (t )=t 2-2at +2a 2-2=(t -a )2+a 2-2的定义域为[2,+∞).因为抛物线y =f (t )的对称轴为t =a ,所以当a ≤2且a ≠0时,y min =f (2)=2(a -1)2; 当a >2时,y min =f (a )=a 2-2.[点评] 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求最值,要特别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同时还要注意对称轴与区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如本题化为含参数的二次函数后,求解最值时要注意区分对称轴与定义域的位置关系,然后再根据不同情况分类解决.2.换元法换元法是指通过引入一个或几个新的变量,来替换原来的某些变量(或代数式),以便使问题得以解决的一种数学方法.在学习中,常常使用的换元法有两类,即代数换元和三角换元,我们可以根据具体问题及题目形式灵活选择换元的方法,以便将复杂的函数最值问题转化为简单的函数最值问题.如可用三角换元解决形如a 2+b 2=1及部分根式函数形式的最值问题.[例2] 设a ,b ∈R ,a 2+2b 2=6,则a +b 的最小值是________.[解析] 因为a ,b ∈R ,a 2+2b 2=6,所以令a =6cos α,2b =6sin α,α∈R .则a +b =6cos α+3sin α=3sin(α+φ),所以a +b 的最小值是-3.[答案] -3[点评] 在用换元法时,要特别注意换元后新元的取值范围.如本题换元后中间变量α∈R ,这是由条件a ,b ∈R 得到的.3.不等式法利用不等式法求解函数最值,主要是指运用基本不等式及其变形公式来解决函数最值问题的一种方法.常常使用的基本不等式有以下几种:a 2+b 2≥2ab (a ,b 为实数),a +b 2≥ab (a ≥0,b ≥0),ab ≤⎝⎛⎭⎫a +b 22≤a 2+b 22(a ,b 为实数).[例3] 函数f (x )=1x +41-x(0<x <1)的最小值为________. [解析] f (x )=1x +41-x =1-x +4x x (1-x )=3x +1-x 2+x, 令t =3x +1,则x =t -13,t ∈(1,4), f (x )变为g (t )=t -⎝⎛⎭⎫t -132+t -13=t -19t 2+59t -49=9t -t 2+5t -4=9-⎝⎛⎭⎫t +4t +5, 因为t ∈(1,4),所以5>t +4t ≥4,0<-⎝⎛⎭⎫t +4t +5≤1,9-⎝⎛⎭⎫t +4t +5≥9,所以f (x )的最小值为9.[答案] 9[点评] 利用基本不等式法求解最值的关键在于确定定值,求解时应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检验基本不等式成立的三个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灵活利用符号的变化转化为正数的最值问题解决;二是要注意函数解析式的灵活变形,通过“拆”、“添”或“减”等方法“凑”出常数.对于条件最值问题,应首先考虑常数的代换,将函数解析式乘以“1”构造基本不等式.4.函数单调性法先确定函数在给定区间上的单调性,然后依据单调性求函数的最值.这种利用函数单调性求最值的方法就是函数单调性法.这种方法在高考中是必考的,多在解答题中的某一问出现.[例4] 已知函数f (x )=x ln x ,则函数f (x )在[t ,t +2](t >0)上的最小值为________.[解析] 因为f ′(x )=ln x +1,所以当x ∈⎝⎛⎭⎫0,1e 时,f ′(x )<0,f (x )单调递减; 当x ∈⎝⎛⎭⎫1e ,+∞时,f ′(x )>0,f (x )单调递增. ①当0<t <t +2<1e时,t 无解; ②当0<t <1e <t +2,即0<t <1e 时,f (x )min =f ⎝⎛⎭⎫1e =-1e; ③当1e ≤t <t +2,即t ≥1e时,f (x )在[t ,t +2]上单调递增,f (x )min =f (t )=t ln t . 所以f (x )min =⎩⎨⎧ -1e ,0<t <1e ,t ln t ,t ≥1e .[答案] f (x )min =⎩⎨⎧ -1e ,0<t <1e ,t ln t ,t ≥1e[点评] 本题是函数在不定区间上的最值问题,因此区间的位置要全部考虑到,不要遗漏.5.导数法设函数f (x )在区间[a ,b ]上连续,在区间(a ,b )内可导,则f (x )在[a ,b ]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应为f (x )在(a ,b )内的各极值与f (a ),f (b )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利用这种方法求函数最值的方法就是导数法.[例5] 函数f (x )=x 3-3x +1在闭区间[-3,0]上的最大值,最小值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解析] 因为f ′(x )=3x 2-3,所以令f ′(x )=0,得x =-1(舍正).又f (-3)=-17,f (-1)=3,f (0)=1,易得,f (x )的最大值为3,最小值为-17.[答案] 3 -17[点评] (1)利用导数法求函数最值的三个步骤:一是求函数在(a ,b )内的极值,二是求函数在区间端点的函数值f (a ),f (b ),三是比较上述极值与区间端点函数值的大小,即得函数的最值.(2)函数的最大值点及最小值点必在以下各点中取得,导数为零的点,导数不存在的点及区间端点.6.数形结合法数形结合法是指利用函数所表示的几何意义,借助几何方法及函数的图象求函数最值的一种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借助几何意义,以形助数,不仅可以简捷地解决问题,还可以避免诸多失误,是我们开阔思路、正确解题、提高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例6] 对a ,b ∈R ,记max|a ,b |=⎩⎪⎨⎪⎧a ,a ≥b ,b ,a <b ,函数f (x )=max||x +1|,|x -2||(x ∈R )的最小值是________.[解析] 由|x +1|≥|x -2|,得(x +1)2≥(x -2)2,解得x ≥12. 所以f (x )=⎩⎨⎧ |x +1|,x ≥12,|x -2|,x <12,其图象如图所示. 由图形,易知当x =12时,函数有最小值,所以 f (x )min =f ⎝⎛⎭⎫12=⎪⎪⎪⎪12+1=32.[答案] 32[点评] 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求解函数最值问题,其关键是发现条件中所隐含的几何意义,利用这个几何意义,就可以画出图形,从而借助图形直观地解决问题.如将本题化为分段函数的最值问题后,可以用分段求解函数最值的方法去解.二、巧用数形结合妙解3类求参数问题数形结合就是根据数学问题的条件与结论的内在联系,既要分析问题的代数含义,又要揭示其几何意义,把“数”与“形”巧妙地结合起来,并利用“结合”寻找解题的思路,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数形结合是根据数量与图形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数与形的互相转化来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通过“以形助数,以数辅形”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充分利用形的直观性和数的严谨性来思考问题,拓展了思路,这就是数形结合的核心价值.通过以下三个方面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1.通过基本函数模型及变式的图象求参数的取值范围或值[例1] 已知函数f (x )=⎩⎪⎨⎪⎧|lg x |,0<x ≤10,-12x +6,x >10,若a ,b ,c 互不相等,且f (a )=f (b )=f (c ),则abc 的取值范围是( )A .(1,10)B .(5,6)C .(10,12)D .(20,24)[解析] 画出函数f (x )的图象,再画出直线y =d (0<d <1),如图所示,直观上知0<a <1,1<b <10,10<c <12,再由|lg a |=|lg b |,得-lg a =lg b ,从而得ab =1,则10<abc <12.[答案] C[点评] 通过图形可以发现a ,b ,c 所在的区间,再把绝对值符号去掉,就能发现ab =1,这样利用数形结合就可把问题化难为易了.2.通过函数的零点与方程的解的相互关系求函数零点和方程的解及参数的范围[例2] 已知m ∈R ,函数f (x )=x 2+2(m 2+1)x +7,g (x )=-(2m 2-m +2)x +m .(1)设函数p (x )=f (x )+g (x ).如果p (x )=0在区间(1,5)内有解但无重根,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2)设函数h (x )=⎩⎪⎨⎪⎧f (x ),x ≥0,g (x ),x <0,是否存在m ,对于任意非零实数a ,总存在唯一非零实数b (b ≠a ),使得h (a )=h (b )成立?若存在,求m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 (1)因为p (x )=f (x )+g (x )=x 2+mx +7+m ,令p (x )=0,①因为方程①在(1,5)内有实数解,且没有重根,由p (x )=0,得m =-x 2+7x +1=-(x +1)2-2(x +1)+8x +1=2-(x +1)-8x +1, 因为1<x <5,令t =x +1,则2<t <6,如图所示,所以-163<m ≤2-4 2. 当m =2-42时,p (x )=0有两个相等的根,所以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163<m <2-4 2. (2)由题意,得当x ≥0时,h (x )=x 2+2(m 2+1)x +7,h (x )在区间[0,+∞)上单调递增; 当x <0时,h (x )=-(2m 2-m +2)x +m ,h (x )在区间(-∞,0)上单调递减.记A ={h (x )|x ≥0},B ={h (x )|x <0},则A =[7,+∞),B =(m ,+∞).(ⅰ)若∀a >0时,如图(1)知,由于h (x )在(0,+∞)上是增函数,若存在非零实数b (b ≠a ),使得h (a )=h (b ),则b <0,且A ⊆B ,即m ≤7;(ⅱ)若∀a <0时,如图(2)知,由于h (x )在(-∞,0)上是减函数,若存在非零实数b (b ≠a ),使得h (a )=h (b ),则b >0,且B ⊆A ,即m ≥7.综合(ⅰ)(ⅱ),知所求m =7.现在证明充要性:①必要性:由求解过程知必要性成立;②充分性:当m =7时,A =B ,对于∀a ≠0,则∃b (b ≠a ,且ab <0),使得h (a )=h (b ).[点评] 第(1)问含有参数的二次方程或分式方程在区间(1,5)内有解且无重根,纯粹从数的角度去理解是相当困难的,通过分离变量,把方程化归为函数m =-x 2+7x +1(1<x <5),再通过换元画出函数的图象,方程在区间内有解的条件就非常容易得出了.第(2)问的解题思路也是在“形”指点下进行的,对于∀a >0,存在b ≠a ,使得h (a )=h (b )的条件是m ≤7;反过来,对于∀a <0,存在b ≠a ,使得h (a )=h (b )的条件是m ≥7.3.通过圆或圆锥曲线的部分图形与函数图象的关系来求参数的范围[例3] 如果函数y =1+4-x 2(|x |≤2)的图象与函数y =k (x -2)+4的图象有两个交点,那么实数k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解析] 函数y =1+4-x 2的值域为[1,3],将y -1=4-x 2两边平方,得x 2+(y -1)2=4,考虑到函数的值域,函数y =1+4-x 2的图象是以(0,1)为圆心,2为半径的上半圆,半圆的端点为点A (-2,1)和点B (2,1);函数y =k (x -2)+4是过定点P (2,4)的直线.画出两函数的图象如图所示,易得实数k 的范围是⎝⎛⎦⎤512,34.[答案] ⎝⎛⎦⎤512,34[点评] 函数y =1+4-x 2的图象是半圆,像这样由圆或圆锥曲线的部分图形构成的函数图象,在基本初等函数中没有涉及,应该把它和对勾函数y =x +1x作为“基本初等函数”来掌握.典例3的等价命题是方程式4-x 2=3+k (x -2)在[-2,2]上有两个不同的实根,求实数k 的取值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