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料推荐------------------------------------------------------ 《简笔与繁笔》教案(沪教版第五册)高中语文教案十二简笔与繁笔教案一、教学目标(一)正确理解提倡简练为文,根据内容需要,用简使繁的道理。
(二)学习运用辩证的观点、典型的事例和简练生动的语言论证中心论点的方法。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本文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分析: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5 段)阐述简与繁的辩证关系。
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正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并阐释立论的根据。
这一段内有三个小的层次;①层(1~2 句)提出中心论点:文章的繁简不可单以文字多寡论。
②层(3~5 句)阐释为什么文章的繁简不可单以文字多寡论。
作者分析了简与繁的两个方面,简有言简意赅与言简意少之分,后者是缺点,前者却是难得的优点;连同作者所赞同的文章家的见解,繁也有繁冗拖沓与以繁胜简之分,前者虽是缺点,后者也是难得的优点。
这一层是中心论点立论的根据,也就是对单以文字多寡论繁简的武断作法的否定。
③层(6~8 句)以文学大师们的创作为例,证明简笔与繁1 / 14笔只要用得各得其宜,就能各尽其妙。
这一层既是对中心论点的证明,又领起下文,为下文列举文学大师的创作既用简笔也用繁笔的具体范例引线。
要读懂第 1 段,关键是理解中心论点的含义,要理解中心论点的含义,关键是理解其中繁简两个词的含义。
繁,是繁冗拖沓的意思;简,是简练的意思。
其它句出现的繁与简则是指写文章用笔墨繁多复杂与简练的意思,要注意区别。
第二层(2~4 段)紧承第 1 段第③小层的概括提示,具体列举《水浒传》与《社戏》既用简笔也用繁笔的例子,说明不管是简笔还是繁笔,只要用得各得其宜,就会各尽其妙,从而证明了中心论点。
第二层(5 段)指出做到繁简适当的方法,即需要提炼,但主要是来自生活,发诸真情。
第二部分(6~7 段)指出现今创作上存在的拖沓累赘的较普遍的弊病及这种弊病的成因,说明提倡简练为文,重议文章繁简得失问题的必要性。
(二)课文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分析:课文第一部分,以辩证的观点分析简笔与繁笔各自都有优劣之分,脱离内容的简笔与繁笔都是败笔,适应内容与表达需要的简笔与繁笔都是妙笔,正所谓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第二部分,指出现今创作上存在的长的趋向、拖沓累赘的毛---------------------------------------------------------------最新资料推荐------------------------------------------------------ 病,提出作者自己的主张,提倡简练为文。
这是点明了文章写作的针对性,即写作目的。
第一部分所阐明的道理,是达到第二部分指出的写作目的的手段。
因为不懂得辩证地分析简笔与繁笔,就不可能作到言简意赅,而只能是由繁冗拖沓变成简而淡。
(三)本文典型材料与观点是怎样密切配合的?分析:作者为了证明文章的繁简不可单从文字的多寡论的中心论点,辩证地分析了简与繁的两个侧面,从事理方面说明,单以文字多寡断定是繁冗拖沓还是简练是不能成立的。
接着概括列举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有时用繁,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接下来紧紧扣住论点,一一对应文学大师用简与使繁两个方面举实例分析。
证明用简之妙,作者专选百万言的长篇巨著《水浒传》中的两个例子,虽在长篇之中,作者照样惜墨如金,只一两个字,便把景物写得生动传神。
证明使繁之妙,作者先选《水浒传》中一例,有意与上文用简的两个例子形成鲜明的对比,同一部长篇巨著,同一作者,用简时惜墨如金,用繁时不厌其详。
作者选择的用繁的另一个实例也是深有用心的,中国现代文3 / 14学巨匠鲁迅,一面以用简著称,但在内容表达需要时,甚而至于借重啰嗦。
文学大师用简与使繁的四个实例,有力地说明简与繁都可以成为妙笔,如何以字数论优劣?这就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四)什么叫简笔繁笔?分析:简笔即写得简约,用语简洁扼要;繁笔,即写得详尽,写得充分。
简笔与繁笔主要是从内容和语言表达上讲的:当简则简,当繁则繁,简而淡,繁而冗都不好。
(五)第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分析:本段的重心落在然而这一转折连词之后。
作者认为,文章的简练或繁冗拖沓与否,又不能仅仅只根据所写字数的少或多来衡量评判:字少的,未必都是简练,未必都值得肯定;反之,字多的也未必就是繁冗,未必都应该否定。
这就是说,言少的,可以是简练即言简意赅,也可能是简陋即言简意少;言多的,可能是繁冗拖沓,也可以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
再看大家一致公认的文学大师们的作品:大师们亦有时用简,有时用繁。
这就更表明绝不可单以文字多寡来论繁简。
那么,简笔与繁笔究竟应据什么来判定(也即作者的正面意见---------------------------------------------------------------最新资料推荐------------------------------------------------------ 究竟是什么)呢?作者提出,应该是在该用简的地方用简,并且确是富有言外之意的;在宜用繁的地方用繁,并且确是做到了穷形尽相,细致入微的。
这些,就正是本段末句的含义。
本段的中心,也即本文第一部分的中心,即由本段第三句和末句综合而成。
(六)本文对简笔与繁笔关系的辩证论述表现在哪些方面?举例说明。
分析:运用辩证观点进行分析说理举例。
(1)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
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
这句话一方面肯定了文章繁简与文字多寡有关,但又不能单以文字多寡论。
同时又告诉读者并非言简一律都好,关键要看意赅还是意少。
这就是辩证地看待问题,语言不多,充满了辩证法。
(2)字面上的简不等于精练,艺术表现上的繁笔,也有别于通常所说的啰嗦。
这句话揭示了生活中事物的辩证法。
5 / 14通过严密的推理,区分了字面上的简与精练、艺术表现上的繁笔与啰嗦的严格界限,体现作者在逻辑推理上的严密性与科学性,有很强的说服力。
(七)本文是怎样运用鲜明的对比、生动的比喻的?分析:文章语言简练生动,和运用对比、比喻的修辞手法有直接关系。
如开头一段,用言简意赅与言简意少对比。
产生截然不同的两种效果。
用简与繁的对比,就有惜墨如金与用墨如泼的两种不同方法。
用比喻也同样是简洁生动的。
如用顺风行船比喻读大师门的名著是如何感到轻松愉快,用背着一块石板在剧场里看戏,比喻阅读拖沓累赘的作品是多么让人吃力,头痛。
这些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八)从论点的确定和论据的选择来看,本文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分析:文章的第一段,作者在对比分析中提出论点,明确指出简笔与繁笔的关系,应当是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论证中心论点,列举了《水浒传》中《武松打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和鲁迅《社戏》中的典型例子为论据,生动有力地论证了繁简、各得其宜的宜,各尽---------------------------------------------------------------最新资料推荐------------------------------------------------------ 其妙的妙。
这些例子准确可靠,十分典型。
说明了只要相宜,只要能达其妙,用简则惜墨如金,使繁则用墨如泼。
文章又精选了刘勰和顾炎武的评论,深入论证了中心论点的正确可信。
可见全文立论精辟科学,引论又精当有力,紧扣了中心论点,进行了层层深入的论证。
(九)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阐明观点:分析:文章从两个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1)用例证法鲜明、准确地论证文章开头所提出的论点。
选取《水浒传》、《社戏》中的典型例子为论据,证明文章应繁简适宜。
(2)用引证法论述了怎样才能做到繁简得当。
刘勰、顾炎武的评论,都是权威性的,有充分说服力的。
这种引用,起了进一步论说,深化内容的作用。
(十)为什么作者在论证观点过程中,先用例证法,后用引证法呢?分析:例证、引证的先后,体现了作者论述问题的层递性和思维的严密性。
7 / 14论证方法的选择,由文章的内容所决定。
使用论证方法的先后,又根据说理层次要求来安排。
要阐述繁简各得其宜,各尽其妙,必须列举生动的实例,才有说服力。
以典型的事例开道,能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引用名人警句,是要说明繁简绝非有意而为,而是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只要来自生活,发诸真情,就能做到繁简适当。
从论证的需要来看,例证在前,引证在后,体现了说理的严密性、合理性。
三、教学过程设计(一)速读测试。
1.本文的题目是______,作者是______,出处是______。
2.本文是文艺随笔,也叫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它的特点是______。
3.作者对文章繁简的基本看法是______。
4.什么叫简笔?作者的看法是什么? 5.什么叫繁笔?作者的看法是什么? 6.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______。
有时使繁:______。
简笔与繁笔, ______。
7.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是从味觉、视觉、听觉三个---------------------------------------------------------------最新资料推荐------------------------------------------------------ 方面写的,这味觉、视觉、听觉的感觉者,是______。
(①鲁智深②镇关西③作者) 8.文章要写得繁简适度,就需要提炼,但最根本的还是要______。
如______。
9.本文是针对什么情况而发的? 10.刘勰,字______,南朝梁代的______家。
他的主要著作是______。
测试记录:阅读速度:______字/分钟理解率:______%阅读效率:______字/分钟(二)激疑质疑。
1.本文对简笔繁笔的辩证论述表现在哪些方面? 2.本文选用的事实论证(即事例)有什么特点? 3.本文有很多引文,联系学过的议论文,归纳一下,引用名著、名言时应注意哪几点?(三)精读导引。
1.精读全文,了解作者对简笔繁笔的全面的看法,是可以回答好这个问题的。
2.本文是文学短论,选用的事例都出自文学作品,因此只要把握住作家、作品的特点,并从其特点的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是不难回答的。
9 / 143.不只是我们学过的议论文有引用,我们同学的说话也常常有引用,把二者综合一下,想一想,是会归纳出几条的。
(四)疑难讨论。
1.提示中说本文运用辩证观点分析说理,是抓住了本文的议论特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