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

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


(2)目的的社会性——任何技术体系都是按照一 定的社会目的而构成,社会目的的要求不同,技 术体系的构成以及不同技术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就 不同。社会目的是技术体系形成的重要前提。

如新中国对重工业技术体系的首先要求。
18
(3)构成的层次性——技术体系可以分为不同的层 次。如按规模大小划分,依次可分为国家的、部 门的、行业的、企业的、产品的技术体系等。层 次性表现出技术体系构成中成分范围的大小。 (4)环境的制约性——任何现实的技术体系都具 有地域性、民族性,都受时间、地理环境、人才 状况等因素的直接影响。因此,同一社会目的的 技术体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其构成可以有相 当大的差别。
30
(3)运用的灵活性
技术是创造人工自然的手段,人工自然的多样性 决定了技术方法运用的灵活性。技术的服务对象 不同,产品就不同。技术产品的多样性和专用性 要求技术方案能灵活变通,局部的改变就能适应 多方面的需要。为实现特定的目标,可能有各种 各样的途径和设计方案。
(4)综合性
技术产品的社会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技术方法需要 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结合,它们之中包含着社会 和人文的种种问题。技术的创造和运用者对人及 社会因素的理解越深入,技术的效能越能充分得 到发挥。
9
3、潜在形态与现实形态的统一——技术有一个从潜 在形态(技术思想、发明、构思、方案设计)到 现实形态(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影响的 生产技术、工程技术)转化的过程;
10
4、中立性(工具性)与价值性的统一——首先,技 术是一种中立的工具和手段;其次,任何技术都 是为了特定的目的而产生和服务的,目的性就包 含着价值内涵。技术是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统 一,内在价值取决于技术自身属性(技术是科学 原理的技术本质的界定

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 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体 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 理论、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体现出以下 整体性的内容: (1)技术涉及目的; (2)技术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干预和能动实践; (3)技术涉及物质装置; (4)技术涉及技艺; (5)技术涉及知识; (6)技术是一种可操作性的体系。
19
技术体系的演化与变迁
任何一个技术体系一旦形成,便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 发展时期,技术体系通过技术原理的局部改良而逐渐 丰富、完善和进化。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 会需要不断发展进而超过技术体系原有潜力的极限, 相对稳定的平衡就被打破。从平衡到不平衡的过程在 技术体系中表现为其中某些技术从主要地位退到次要 地位甚至退出技术体系的行列,而另一些技术产生、 兴起,加入技术体系的行列,甚至成为占据主要地位 的要素。这导致技术体系的演化并产生出新的技术体 系,逐步取代旧的技术体系。——如从蒸汽动力技术 体系向电力技术体系的转移、从电力技术体系向电子 与计算机及核能技术体系的转移。
第三讲
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
1
本章要点
一、技术观
1、技术的本质与特征 2、技术的体系结构 3、技术发展的动力
二、技术方法论
1、技术方法内涵和特点 2、技术方法与科学方法之比较 3、技术发明方法 4、技术预测方法 5、技术开发方法 6、技术评价方法
2
一、技术观
1、技术的本质与特征 2、技术的体系结构 3、技术发展的动力
21

三种技术结构形态
技术结构 知识类型 手段方式 技能形态
经验型技术结构
经验知识
手工工具
手工性经验技能
实体型技术结构
半经验半理论知识
机器
机械性经验技能
知识型技术结构
理论知识
自控装置 知识性经验技能
22
技术结构的模式演化


古代单相技术结构:经验型技术结构 近代双相技术结构:经验型技术结构+实体型技 术结构 现代三相技术结构:经验型+实体型+知识型技 术结构 技术结构的历史发展模式就是从单相技术结构向 双相技术结构和三相技术结构逐步强化的过程。
11
5、累积性与跃迁性的统一——在人类的不同历史时 期占主导地位的技术不同(如蒸汽、电力、电子 与计算机技术体系),表现出技术的跃迁性;技 术又具有累积性。新的技术(群)出现后,原来 的技术并非全部被否定掉,而是逐渐提升的过程, 从而形成技术的多层次性和多种技术的相互融合 特征。
12
6、国际性与民族性的统一——首先,技术的目的是 为全人类而不仅是为某一特定的国家和民族的发 展和进步而服务的,技术发展是一种全人类的需 求; 其次,技术发展又受到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 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又 体现出其民族性。
25
思考题
1.如何理解技术的本质与特征? 2.技术体系具有哪些特征? 3.技术主要表现为哪些形态?怎样理解技术结构的 演化? 4.技术发展的动力主要有哪些?
26
阅读书目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导言》,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陈昌曙,《技术哲学引论》,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远德玉,《过程论视野中的技术》,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4.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5.[美]卡尔•米切姆《技术哲学》,张卜天译,《技术哲 学经典读本》,吴国盛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 版。
20
(2)技术结构及其模式


技术体系是由一定的结构组成的,技术结构是指 技术内部各种构成要素的组织形态和彼此之间的 联结方式。 技术构成的基本要素:经验、实体、知识
根据不同技术要素在技术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可以划分出不同的技术结构模式——
(1)经验型技术结构:农业社会 (2)实体型技术结构:工业社会 (3)知识型技术结构:信息社会
27
二、技术方法论
1、 技术方法的内涵和特点
方法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完成任务的手段和解决问题的方 式。技术方法是人类创造人工自然实践中理论与经验的总 结和智慧的结晶,也就是人们从事创造人工自然采取的手 段、途径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它主要是解决“做什么”、 “怎样做”以及“怎样做得更好”等问题。它不同于专业 领域的具体技术方法,而是概括总结了各种专业技术方法 的共同性和规律性的一般技术方法,如技术预测方法、技 术发明方法,技术评估方法,技术实施与开发方法等。技 术方法有如下特点:
科学方法
技术方法
反映、陈述自然事物和客观过程,发现, 构思、创造人工物和人工过程,发明, 使客观见之于主观 使主观见之于客观
解释因果性,揭示规律性和可能性
力求全面、正确、精确,真理性标准
设定目的,实行控制、变革、造成现实 性
力求合理、有效、有必要的折衷,留有 余地,功利性标准 试验、试错,对设计、方案的选择与优 化 规则、程序和手段的确立,拥有经验, 崇尚实践智能 从普遍到特殊,从抽象到具体,从分析 到综合 多样性、专有性 渗入诸多社会人文因素
13
7、技术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是生产力性质和水平 的标志——技术渗透到生产力的诸要素(劳动者、 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之中,提高着生产效率和 生产力水平。
14
2、技术的体系结构
(1)技术体系及其特征 (2)技术结构及模式演化
15
(1)技术体系及其特征
技术体系——就是技术在社会中现实存在的复 杂网络系统,它具有如下特征: 其一,功能的整体性 其二,目的的社会性 其三,构成的层次性 其四,环境的制约性
23
3、技术发展的动力

内在主义(技术自主论):强调技术的“自主 性”,认为技术是独立的、自我决定、自我推进 与扩展,而外部社会条件对技术发展不起主要作 用乃至不起作用;
外在主义(社会决定论):认为技术活动决定于 技术以外的社会因素。 辨证的认识:技术发展既有自身内在的机制和规 律,又受到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
5
(2)技术与科学的区别
项目 目的和任务 形态 与生产的关系 科学 认识客观世界 技术 变革客观世界
概念、原理、理论等知 知识的物化形态 识形态 间接、潜在的 直接、现实的 确定的、近期的 更强 自由明确
对经济、生活的社会功 不确定的、长远的 能 与法律、政治等社会因 较弱 素的关系 研 究 特 征 限 选题 方法 自由探索
31
2、科学方法与技术方法之比较
联系: 都存在对已有成果的应用和继承;都具有实践基础;都具 备可操作性、规则性即对规律的适应性;都存在对信息资 料的搜集和调研;数据的分析、处理、综合;都存在非逻 辑思维:想象、猜测与灵感。 区别: 科学是创造人化自然的过程,技术是创造人工自然的 过程,从整体上,科学研究扬弃了经验方法,崇尚理性方 法,形成了实验、归纳、假说——演绎,猜测——证实与 证伪等理性的方法论体系。而技术方法中保留了经验方法, 崇尚实践方法。因此技术方法论体系中包括了试验、试错、 方案评价与选择、设计手法、技术的人文评价、美学标准 等带有明显主观性和经验性的东西。 32
3
1、技术的本质与特征
(1)技术的本质
关于技术的本质,存在多种观点: 1.方法技能说--技术是通过熟练而获得的经验技能的操作 方法;技术的古希腊语techne,意思就是技艺、手艺、 技能、本领。 2. 知识应用说--技术是科学知识的应用;17世纪以来,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 techne+logos=technology,从技能到技术,从 意会到言谈,从经验到规则、理论,技术成为 “工艺 学”,即知识的应用。 3. 劳动手段说--技术是实现劳动生产过程的机器、装备; 工业革命以来,机器大生产体系得以创立,机器和工具 等物质物质手段,成为人类的主要劳动手段。前苏联大 百科全书:“技术就是生产体系中劳动手段的总和”。
24


技术发展的动力系统——
(1)社会需求(人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是技术发展的基 本和首要动力 (2)技术目的(技术功能的社会实现)和技术手段(实现 目的的技术结构支撑条件)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 动力 (3)科学发展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现代科学日益走 到技术的前边) (4)文化是技术发展的张力(如中国的火药、指南针、印 刷术三大发明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提供的强大推动力; 洋务运动时期西方技术被中国传统文化的抵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