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将进酒》公开课优秀教案

《将进酒》公开课优秀教案

《将进酒》公开课教案《将进酒》教学设计【教学理念】区分选修和必修在诗歌教学中的侧重点,把课堂由原来基本知识的讲授和基本能力的培养转移到审美和探究能力的拓展上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已有的诗歌鉴赏的知识,反复吟咏诗词,在吟咏中把握节奏,在吟咏中感知意境,在吟咏中体悟感情,使学生成为本节课的主角,让文本在生本的意识下,散发璀璨光芒。

【教材分析】《将进酒》是新课程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中的赏析示例。

本文是李白的代表作,它不仅体现出了诗人狂傲不羁,洒脱豪放的人性光芒,而且更多地交织着作者理想与现实强烈冲突后的深沉苦闷。

诗歌采用古乐府诗的形式,句式参差错落,韵脚转换自然,长短句相杂,韵律回环往复使得诗词的表现空间更加广阔。

作者为使感情表现得更加充沛,采用雄奇的夸张,瑰丽的想象,比兴、对比、用典散落于文间,诗歌丰富的思想、真挚的情感和完美艺术形式的结合,让作品焕发出历久弥新的魅力,如黄钟大吕振人肺腑,撼人心肠。

【教学目标】一、指导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感受诗风诗韵。

二、引导品读,咀嚼诗词情感,评价诗词内容,感悟人格精神。

【学习目标】一、因声求气,把握节奏,诵读品味。

二、吟咏诗韵,体悟感情,品评鉴赏。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法讨论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人说,中国的饮食文化就是酒文化,虽有夸大渲染之嫌,但酒和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气质性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酒丰富了生活亦斑斓了历史。

酒里盛豪气,杯中寄深情。

古往今来,无数的文臣武将,墨客骚人,上至帝王贵胄,达官名流,下至贩夫走卒,市井百姓,为酒倾倒,为酒着迷。

若不信,君请看:秦皇汉武大宴群臣醉舞长袖,竹林七贤举杯长啸展名士风流。

关云长温酒斩华雄,张翼德醉酒鞭督邮。

俊貂蝉美酒戏吕布,杨玉环醉倒于君王袖。

陶渊明悠然把酒东篱下,李清照醉吟凄美黄花瘦。

苏东坡赤壁杯中赏风月,欧阳修醉翁亭中斟美酒。

真可谓,推杯换盏刻画生活百态,觥筹交错展现人生风流。

而对于,嗜酒如命,以酒为文,“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李白,在酒场之上又该如何醉舞长袖,又将呈现何种风流?今天,就让我们在其《将进酒》的绵绵酒香中嗅一段传奇,在其悠悠酒韵中抒一曲豪歌。

二、出示学习目标三、教师诵读课文,学生注意语调的轻重缓急,节奏的停顿张弛,感受李白豪放旷达的诗风,体会作者丰富多变的情感。

四、出示课文,标示生僻字音,正音,指导学生吟诵。

五、学生根据老师诵读,结合对诗词的理解,自由诵读,读出感情,读出滋味,可以给同桌或前后学生展示。

六、学生展示,教师评价指导(此环节教学和学习的第一个目标,注重学生自己的诵读体会,给足时间,让孩子们在诗意理解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味道。

但老师对于学生的展示,要给予恰到好处的指导,以便学生能更充分地读出诗词的韵味,更容易走进诗词诗词的意境,更贴近诗人的心灵,产生诗词共鸣。

)七、品味鉴赏刚才同学们真情的投入,本真的演绎,让诗仙的这首饮酒歌散发出无穷的魅力。

在我们的吟咏中,我们和古人交流,在我们的吟咏中,我们和生命合唱。

我们突然间发现诗歌距离我们如此之近,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好像就有这样一种古诗情结,一旦被打开,犹如春水破银瓶,清音绕玉行。

这种穿越时空的美丽,这种划破沧桑的萌动,让我们打开了欣赏诗词的一扇窗户,打开的方法就是反复吟咏,吟出色彩,咏出气概。

《将进酒》的魅力不仅体现在其张弛的节奏上,和谐的韵律中,她的美无处不在,如影随形,在字字珠玑里,在句句铿锵中,现在同学们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请标示出,并说明理由?(此环节为教学和学习的第二大目标,是在第一目标基础上的拓展和升华,本环节仍以学生自己的体会和鉴赏为主,教师适当引导,尽量在不展示任何创作背景的前提下,让学生自己在文本中发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转折点,描摹出诗词情感变化的曲线。

)八、课堂小结在这节课中,通过诵读和品读,我们读出了个性,品出了情调。

诗歌也只有在反复吟咏中,才能进入意境,走进作者心灵,产生思想碰撞和情感相融。

《将进酒》以宴饮为背景,以酒为催化,让作者的情绪在酒中翻飞起落,悲喜相加,狂愤交杂。

这种多变的情感不仅是作者气质性情的表现,更是作者身处的那个时代在其诗文中的反映。

酒场百态,五味陈杂。

在酣畅淋漓的痛饮中,在荡气回肠的酒宴上,我们看到了一位率性而为的李白,看到了一位旷达豪迈的李白,更看到了一位愤世嫉俗、壮志难酬的李白,内心的郁结外化为行动的洒脱狂放,对现实的超脱又成了他平衡内心的良药。

作者情感在其笔下流淌成佳句,酝酿成美文,创造万千气象,开辟壮美境界。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真可谓是绝美的写照。

正如余光中在《寻李白》中所说:“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

”酒中的李白真实,酒中的李白本性,酒中的李白可爱,可敬,但也可怜。

酒是他的血,酒是他的魂,他因酒而伟大,他因酒而明亮。

如果李白是酒,我愿他是一瓶老白干,刚烈而热辣;如果李白是酒,我愿他是一坛女儿红,柔婉而甘冽;如果李白是酒,我愿他是一杯葡萄酒,顺滑而甜美;如果李白是酒,我更愿他是一碗茅台,醇厚而绵香。

九、作业布置结合中国的酒文化,在学过的诗文之中,找一些和酒有关的篇章或诗句,联系作者,咀嚼品评一番,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文章。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课为新课程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文章。

本单元的单元教学目标为“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在处理教材内容和安排教学过程中,我紧紧围绕这个核心任务,把传统诗词学习最基本的手段——朗诵贯穿整个课堂。

无论是对内容的理解还是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学生出色到位的诵读给了课堂精彩的点缀,诵读成了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学生深刻体会到在古典诗词鉴赏过程中,吟咏的作用和吟咏的魅力。

但是在对文本探究中,教师自身定位不准确,才情的展示较多,引导启发的较少,预设干预的过大,学生自我发现和自我展示受到一定影响。

既然是选修课程,就要关注学生这一阶段独特的教学目的,我没能严格区分必修和选修的不同,学生已经具备的能力虽在本节课中再次强化,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在本节课中却显得相当薄弱,对于这一点,我感觉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教师展示较多,提示明显,学生自我思考受到限制;其二,课堂安排不当,导致学生探究讨论时间过紧,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没能触及到问题的实质;其三,拓展探究问题设置的不精准,没能抓住文本的实质和灵魂,做了一些不必要的延伸。

本课的教学让我对对文本和生本这两个语文课堂的关键点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和理解,重视文本自有的价值,尊重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应该成为下一步语文教学中调整的方向。

李白《将进酒》教学实录说明:这是去年暑假里第五届“语文报”杯全国课堂教大赛听课实录。

基本上能记下来,有个别差错,请谅解!A:我们刚刚学习了辛弃疾的词,其实你们知道吗,辛弃疾除了写词外,他还是一个善饮的典型,他不但善饮而且善劝,我们大家都知道哪些劝酒歌呢?比如,感情深一口闷,感情铁喝出血,感情浅舔一舔,没感情也要赏个脸。

现代人已经把喝酒上升到感情的高度,相对于现代人,古人劝酒就优雅诗意得多。

大家读过吗?比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B:“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A:王维劝酒的理由是什么?B:“西出阳关无故人”。

A:对,再看白居易的《劝酒诗》P:劝君一杯君莫辞,劝君两杯君莫疑。

劝君三杯君始知。

面上今日老昨日,心中醉时胜醒时。

天地迢迢自长久,白兔赤鸟相趋走。

身後金星挂北斗,不如生前一杯酒。

A:他劝酒的理由是什么?B:天地迢迢自长久,白兔赤鸟相趋走。

身后金星挂北斗,不如生前一杯酒。

A:为什么“天地迢迢自长久,白兔赤鸟相趋走。

身后金星挂北斗,不如生前一杯酒”呢?B:“心中醉时胜醒时”“面上今日老昨日”。

A:慨叹岁月易逝,年华老去。

许多人写劝酒诗,但名气最大,价值最高,个性最强的却是李白的《将进酒》。

老师给大家朗读,大家看屏幕的容易读错的字音。

A:下面大家读,读他的诗就要放声的读,旁若无人的读。

A:大家气势没有读出来。

那好我们看,李白劝谁喝酒?B:岑夫子、丹丘生。

A:就是朋友。

李白劝人怎样喝酒?其实不同场合、不同心情喝酒是不一样的,有细品慢饮,有开怀畅饮,有埋头苦饮,李白是怎样劝的呢?B:杯莫停。

A:喝得怎样?喝得快,喝得急,量怎么样?B:“会须一饮三百杯”。

A:就是能喝多少喝多少。

那李白怎样饮?B:纵情,放纵,“斗酒十千恣欢谑”。

A:纵情到什么程度?读后几句,从“五花马,千金裘”开始读。

用名马、皮裘换酒,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喝酒喝得这么专注,这么任性,这就是李白。

李白为什么让人这样喝酒?如此的豪饮、狂饮?欣赏朗读录音,然后讨论这个问题。

B:自己身世,所以郁闷,借酒浇愁。

A:什么心情?B:愁,忘了一切。

A:是不是也说到了乐?B:及时行乐,饮酒无比快乐,所以要狂饮。

B:时间一去不复返。

A:大家读“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时间苦短,人生易逝,有没有不同的见解?“人生得意须尽欢”李白得意吗?进宫的遭遇是他人生的耻辱,李白乐了没有?“烹羊宰牛且为乐”“且”什么意思?B:“暂且”“姑且”A:可见这“为乐”是刻意追求的,营造乐的氛围。

前面要表现他内心的悲愁,他愁的根源何在?B:“天生我才不得用”,期待“千金散尽还复来”。

A:还期待什么?应该用,没有用,51岁了,期待在哪一方面被用?是不是诗词、文学上?B:政治上。

A:李白一生理想远大,有大济苍生的理想,但政治上却屡遭挫折,前几句是劝人饮,自己愁根源是未得用,引起无尽悲愁、痛苦,那么李白是不是沉浸其中,作者对这种现实有什么态度?看“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如果“但愿长醉不愿醒”是人生宣言的话,那如何理解“天生我材必有用”?B:与前面的话有矛盾。

A:有矛盾,其中必有一假,哪个不是发自内心的呢?哪个是真正的想法?B:“天生我材必有用”是真的,后面的是醉话。

A:那么“古来圣贤皆寂寞”怎么理解?B:心灵寂寞,抱负无法实现。

A:才干无法发挥,但李白是以圣贤自况的,所以他B:难过、悲凉、逃避。

A:还有无奈,还读到了什么情感?B:激愤,怀才不遇,抱憾终生。

A:李白这次到哪家宴酒?B:元丹丘。

A:谁是主谁是客?劝主人喝酒的有吗?反客为主,由此看到什么?换成杜甫行不行?杜甫会不会像李白这样?B:不会,李白豪放而浪漫。

A:这里我们看到李白的个性,豪放,率真,作为诗人的狂放不羁让世俗的礼法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这哪里是在劝朋友喝酒,其实分明是痛苦的心需要麻醉,不平的心需要滋润,内心不平,愤激,感情很激烈。

请同学们大声地、毫无顾忌的、旁若无人的读一遍。

余光中的《寻李白》中说“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感觉有愁,有激情,有自信,也又倔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