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单选题1.软流层位于()A. 莫霍界面以上B. 上地幔上部C. 下地幔上部D. 古登堡界面以下2.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图中地球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 A圈层是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小的B. B圈层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没有影响C. C圈层是由岩石构成的岩石圈的一部分D. D圈层厚度均匀,是岩浆的发源地(2)在地震波传至①处时,最有可能发生的变化是()A. 纵波消失,横波变慢B. 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变慢C. 横波消失,纵波变慢D. 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加快3.岩石圈是指()A. 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很薄的一层岩石外壳B. 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C. 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厚度均匀的一层岩石D. 地壳和上地慢顶部,由岩石组成的圈层4.如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右图完成下题.(1)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 地球外部圈层由A,B,C三部分组成,其中C为生物圈B. 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其中G为地核C. E、F合为岩石圈D. 各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自然环境(2)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A. 软流层B. 下地幔C. 图中D层D. 图中G层(3)关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正确叙述是()A. 沉积岩重熔再生形成变质岩B. 变质岩经过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C. 岩浆岩冷却凝固形成变质岩D. 岩浆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岩浆5.读“地球的圈层结构示意图”可知()A. ①是地壳,②是地幔,④是岩石圈B. ③是被陆地分割成的不连续的圈层C. 自然地理环境即组成地球的各圏层D. 外部圈层与内部圈层之间没有联系6.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下题.(1)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A. 由西向东逐渐增厚B. 由北向南逐渐增厚C. 由东向西逐渐增厚D. 由南向北逐渐增厚(2)图中M和N所位于的地形区分别是()A. 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B. 青藏高原、四川盆地C. 黄土高原、汾河谷地D. 四川盆地、大别山区7.读火山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圏层结构图(图),回答下题.(1)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A. ①圈层B. ②圈层C. ③圈层D. ④圈层(2)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 ①圈层的厚度海洋较陆地大B. ②圈层横波不能通过C. ③圈层最可能为液态D. ④圈层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3)下列各地,地壳最厚处在()A. 华北平原B. 云贵高原C. 青藏高原D. 塔里木盆地(4)具有层理构造的岩石是()A. 侵入岩B. 喷出岩C. 变质岩D. 沉积岩(5)由于火山喷发而形成于地表的岩石有()A. 玄武岩B. 石灰岩C. 花岗岩D. 大理岩8.左图表示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某种关系。
a为甲、乙间相互作用,b为甲、丙间相互作用。
右图为我国内陆某地自然景观。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若a形成化石,b形成右图中的景观,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 甲表示大气圈B. 乙表示岩石圈C. 丙表示生物圈D. 乙影响丙的演化(2)右图所示的区域()A. 气候湿润、降水多B. 流水作用强烈,物理风化微弱C. 风力和流水侵蚀显著D. 植被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少9.读图,完成下题(1)图中①表示()A. 地幔B. 地壳C. 地核D. 软流层(2)岩石圈位于()A. ①顶部B. ②的全部C. ①的全部和②的顶部D. ②的全部和③的顶部10.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下题.(1)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A. 由西向东逐渐增厚B. 由北向南逐渐增厚C. 由东向西逐渐增厚D. 由南向北逐渐增厚(2)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A. 海平面B. 岩石圈底部C. 莫霍面D. 软流层中部二、综合题11.下图是某区域地壳厚度等值线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示区域地壳的厚度分布特点是()A. 北部低,南部高B. 中间高,四周低C. 中部地区变化大D. 东部地区最薄(2)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A. 海平面B. 岩石圈底部C. 莫霍面D. 软流层中部1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地理事物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2)C表层以外划分为三个圈层:分别为________圈、________圈、________圈.(3)试描述界面①上③、④波速变化情况:________.13.下图是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________波,B表示________波。
(2)图中F处,地震波A完全________,地震波B速度________并继续往深处传播。
(3)这说明F面以上的E物质状态为________态,以下的G物质状态为________态。
(4)C层主要由________组成。
G层叫________,H层叫________。
(5)D叫________界面。
14.读地球内部结构简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________,B1________,D________,F________。
(2)C是________层,这里可能是________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3)岩石圈的范围是指________。
(用字母表示)1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实线与虚线都代表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情况,其中虚线代表________波,实线代表________波。
(2)无论纵波还是横波在经过a界面时,速度都明显加快,a为________界面,其以上部分A为________;横波经过b界面时消失,纵波速度突然减缓,b为________界面,其以下部分C为________,其以上部分B为________。
(3)地球内部圈层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其划分依据是()A. 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突然变化B. 各层组成物质的不同C. 各层比重的不同D. 各层的厚度不同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答案】B【解析】【分析】地球的圈层结构比较表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2.【答案】(1)C(2)C【解析】【分析】(1)据图可知,A圈层为大气圈,是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A错误;B圈层水圈,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有影响,B错误;C圈层为地壳,是由岩石构成的岩石圈的一部分,C正确;D圈层为上地幔顶部,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D错误。
故选C。
(2)据图可知,①深度在2900千米处,为地幔和地核的界面,即古登堡界面的位置,地震波经过时,横波消失,纵波变慢。
故选C。
故答案为:(1)C;(2)C【点评】考查学生的图与知识点相结合的能力。
(1)地球的圈层结构分为内三圈和外三圈,了解和熟记它们的组成,特点,分层。
岩石圈是有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
(2)熟记地震波的特点,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在古登堡界面的位置,地震波经过时,横波消失,纵波变慢。
3.【答案】D【解析】【分析】岩石圈是指地壳和上地慢顶部,由岩石组成的圈层.故选:D.【点评】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部分与地壳主要由岩石组成,构成了岩石圈.4.【答案】(1)D(2)A(3)B【解析】【分析】(1)A、外部圈层为生物圈、水圈与大气圈组成,A为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生物圈存在于大气圈底部,故不符合题意;B、内部圈层由地核、地幔、地壳组成,图中可知D为地壳,EF为地幔,G为地核,故不符合题意;C、上地幔存在一软流层,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加上地壳组成了岩石圈,故DE为岩石圈,故不符合题意;D、岩石圈、生物圈、水圈与大气圈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组成了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故正确.(2)A、上地幔存在一软流层,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加上地壳组成了岩石圈,软流层是有塑性物质组成,是岩浆的发源地,故正确;B、软流层是有塑性物质组成,是岩浆的发源地,而上地幔存在一软流层,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加上地壳组成了岩石圈,故不是下地幔是上地幔,故不符合题意;C、D为地壳,故不符合题意;D、G为地核,故不符合题意.(3)A、沉积岩重融再生形成岩浆,故错误;B、变质岩经过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故正确;C、岩浆岩经过变质作用转化为变质岩,故错误;D、岩浆岩经过重融再生作用转化为岩浆,故错误.故答案为:(1)D.(2)A.(3)B【点评】(1)地球圈层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外部圈层为生物圈、水圈与大气圈组成.内部圈层由地核、地幔、地壳组成.上地幔存在一软流层,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加上地壳组成了岩石圈;岩石圈、生物圈、水圈与大气圈组成了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故ABC为地球外部圈层.D为地壳,EF为地幔,G为地核.(2)软流层是有塑性物质组成,是岩浆的发源地.地球圈层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内部圈层由内向外由地核、地幔、地壳组成.上地幔存在一软流层,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加上地壳组成了岩石圈.(3)岩浆经过冷却凝固作用转化为岩浆岩;各类岩石可以经过变质作用到变质岩;各类岩石可以经过外力作用到达沉积岩;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经过重融再生作用到岩浆.5.【答案】A【解析】【分析】读图,①和②的顶部组成④,而①②是除地核以外的两个地球内部圈层,且④与三个地球外部圈层共同组成了自然地理环境。
故④为岩石圈,①为地壳,②为地幔,A对;③为水圈,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B错;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组成自然地理环境,而不是自然地理环境就是组成地球的歌圈层,C错;外部圈层与内部圈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性,D错。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
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地球内部从外到内依次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6.【答案】(1)C(2)D【解析】【分析】(1)根据图中地壳等厚度线可直接看出,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由东向西逐渐增厚.(2)阅读图示分析数值特点可知,图中M和N分别为低值区、高值区;M的厚度范围为(40,42),地势低于周围地区,结合经纬线(110°E以西,30°N穿过)和所学地理知识可知M为我国的四川盆地.N地区厚度范围为(38,40),地势高于周围地区,结合经纬线和所学地理知识可知,N为我国大别山区.故选:(1)C.(2)D【点评】(1)主要考查了地壳的厚度,根据图中地壳等厚度线的分布特征不难判断出答案.(2)该题主要考查了我国地形区的分布和等值线图的判读.7.【答案】(1)B(2)C(3)C(4)D(5)A【解析】【分析】(1)读图,①为地壳、②为地幔、③为外核、④为内核.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上地幔,对应的是②圈层.(2)A、①圈层为地壳,厚度(大陆地壳厚度一般为35﹣45千米,大洋地壳一般厚度只有几千米)海洋较陆地小,故不符合题意;B、②圈层为地幔,横波和纵波都可以通过,故不符合题意C、③圈层为外核,横波不可以通过,最可能为液态,故正确;D、④圈层为内核,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大,故不符合题意.(3)地壳的厚度与露出地表的部分的高度成正比,宛如植物一样,上面部分越高,其根扎得越深.所以海拔越高地壳越厚.大陆厚,海洋薄,高山高原处更厚.地壳最厚处在青藏高原.(4)具有层理构造的岩石是沉积岩.(5)由于火山喷发而形成于地表的岩石有玄武岩.故选:(1)B.(2)C.(3)C.(4)D.(5)A.【点评】(1)在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是岩浆的重要发源地.(2)横波速度慢,只经过固体物质;纵波速度快,能经过固态,液态,气态物质.(3)地壳是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陆地壳厚度一般为35﹣45千米.其中高山、高原地区地壳较厚,平原、盆地地区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4)沉积岩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侵入岩结晶度好,晶体颗类较大;喷出岩具有气孔构造;变质岩具有片理构造,重结晶作用明显.(5)玄武岩、花岗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作用下,矿物成分和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而形成变质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积沉岩作用形成沉积岩.8.【答案】(1)D(2)D【解析】【分析】根据化石形成条件,a应是生物圈和岩石圈交汇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