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廉颇蔺相如列传》人物性格
《史记》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传记文学。
它最大的特点是以记叙人物为主,不仅写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也写了社会上各色人等,分别把他们放在“本记”、“世家”、“列传”、“书”、“表”等部分来表述,给人们展示了丰富多彩而又各具个性的历史人物,使《史记》成为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历史著作和文学著作。
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其中有很多人物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廉颇蔺相如列传》里生动刻画了廉颇、蔺相如的性格特征,他们或耿直或忠厚,或鲁莽或机智,形象鲜明生动,令人叹服。
现就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进行赏析。
文章以写蔺相如为主,廉颇为辅。
但文章在开头介绍人物的身份地位时,廉颇较详,蔺相如较略。
一个是战功赫赫、地位显贵、天下闻名的良将,一个是地位卑微、不为人知的门客,可谓对比强烈。
但作者把它们放在典型的事件中去表现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选取了几个代表性的片断。
人物没有出场,从缪贤的推荐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这二件事足可以说明相如的智勇。
蔺相如身为门客,却对当时的战国之间的强弱形势有独到的分析和见解,并且有敏锐的感知能力,可谓位卑而忧国在心,“完璧归赵’,表现出他的有勇有谋,“渑池之会”表现他的英勇果敢,蔺相如大智大勇的形象跃然纸上。
“负荆请罪”中表现了蔺相如顾全大局,宽厚待人。
同时也写出廉颇直率坦白、勇于改错。
司马迁写人物,将其置身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
整个文章显示了两大矛盾,一是秦、赵之间的矛盾,一是廉、蔺之间的矛盾。
前一个矛盾发展的结果,导致了后一个矛盾的爆发。
“完璧归赵”写了两个回合的矛盾斗争。
相如入秦前的情况,作为这个故事的引起,写了“二难”、秦王求璧,给赵王设一难题:无人可使,相如如何完成使命,为第二难题。
这使赵国君臣都感到“予”或“勿予”,都不妥,处于“两难”之地。
虎狼之秦势大力强,今以十五城请易赵王璧,诚意少,诈骗多。
而在矛盾重重、尖锐激化之中,更能显出蔺相如化“两难”为“两全”的智与勇。
写蔺相如入秦的斗争,从两个回合中显示其英雄本色。
第一回合,蔺相如献璧后又索回了璧,胁迫秦王作了让步。
秦王得璧之后,“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而不提城池之事,“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相如便提出“璧有瑕,请指示王”的要求,机智地将璧取回,抓住了斗争的主动权,同时抓住了秦王“恐其破璧”的心理,提出“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等条件,延缓时机“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从此可以看出,蔺相如对敌我形势的了解之透,对问题的考虑之周,对事理处理办法之巧。
第二回合,在璧己归赵的情况卜,相如还能小辱使命。
蔺相如据理力辩提出“秦先割十五都于赵”的条件,并开诚布公地告诉秦王“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接着从历史和国势两方而说明赵不敢留璧而得罪秦王。
至使秦王与群臣都无可奈何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人璧两全,不辱于诸候。
司马迁善于选取细节描写,达到传神。
最典型的一笔是“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先用了几个动词,“持”写出谨慎,“却”写出小心,“倚”选中目标。
“怒发冲冠”写出相如的愤怒,把那种怒不可遏的神态跃然纸上,“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同存亡的坚决神态勾勒出来。
在渑池会上,蔺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前”极普通的动作,表现了极不平常的机智,唯“前’,才构成了“五步之内”的距离。
“跪’,貌似恭敬,实则为其“以颈血溅大王”作蓄势,对秦王构成威胁。
从这些细节的描写上使相如智勇的形象跃然纸上。
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也是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重要手段。
蔺相如的语言,充分表现他能言善辩、娴于辞令的外交家的身份和血气方刚的风度。
个性化的语言在文章中以对话的形式出现,并且占了很大的篇幅。
如蔺相如劝缪贤不要逃亡,蔺相如建议赵王答应以璧易城的对话,分析利害,提出对策,不由人不信服。
蔺相如在朝廷向秦王说的话,有时语气平和,谦恭有礼,使对方放松警惕,如:“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于庭。
”有时直言斥责,有理有据,如:“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有时态度坚决,分析厉害,如:“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有时怒不可遏,以死抗争,如:“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词锋犀利,刚柔相济而又轻重恰当,充分表现出他是一个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有勇有谋、能言善辩的外交家。
除了以上几项主要方法之外,还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使主要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如作者还写了秦王的贪欲和欺诈。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这是秦王耍的花招,制造骗局。
这些都是为了反衬出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此外还注意了气氛的渲染、陪衬映托以及呼应勾连等,使蔺相如的形象跃然纸上。
文章对廉颇描写很少,但我们从“负荆请罪”中感知他勇武粗豪,坦白直率,勇于改错的大将风度。
因为有了这样两位谋才良将,使赵国在“七雄”纷争的局面中,能够保存实力,和秦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