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评估教案10
七、十二经常用腧穴(二)
足太阳膀胱经
通经行气
金门——寒厥,肢端青紫、厥冷
京骨——补气,用于小儿惊厥(无高热)
束骨——去实热(外感)
通谷——高热之抽搐,风热
跗阳——霍乱转筋
昆仑——项背强
仆参——腰背疼痛、中恶(四肢发冷、面色苍白、神志不清)
申脉——足外翻
特殊作用
睛明——眼病
次髎——通督,用于腰痛,不孕(子宫后曲)深刺,清利湿热,截瘫病人的二便失禁委中——腰痛(扭伤时放血)拔罐放血大于15ML
承山——脚转筋,轻证,进针时站立(注意,重证时不用,改用手、上肢部位穴)飞扬——眉棱骨痛(较新用法)痔(痔疮急性发作时用挑治法)
委阳——下肢痿软
膏肓俞——虚劳,结核(注意,用“抱肩”体位)
噫嘻——具行散阳气,化痰之功,还可用于瘰疠、痰核
足少阴肾经
养阴:
太溪——养阴作用专一,一身之阳
复溜——偏于清热(消渴)针刺体位:足背屈
阴谷——偏于养阴,本脏之阴
照海——偏于清热,一身之热
特殊作用
涌泉——去湿(脚气、下肢水肿)(湿从下起)新病用针,久病用灸照海——足内翻
太溪——耳鸣
复溜——盗汗
水泉——内湿,下肢水肿,闭经
手厥阴心包经
心胸疼痛:
郗门——剧痛突发
间使——(化痰)痰阻持续性疼痛
内关——气郁,胸闷痛
曲泽——热邪(热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