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现状
1、学生缺乏自主探索的空间
数学教学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所以必须要学生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去,让他们主动去思考去探索。
现阶段新课改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广泛的推广,然而有些老师授课方式却并没有顺应新课改的要求而变化。
在新课改中课堂的主人是学生,所有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同时,也有较多中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的是满堂灌的授
课方式,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性学习的空间。
学生的学习完全被模式化,学生只有被动地去接受,甚至是连解数学题的方法都被完全限定死,学生的学习就是按照老师要求的轨迹行进,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去探究。
2、人才选拔制度的阻碍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现阶段虽然素质教育正在全国范围轰轰烈烈的开展,然而想
要进入好的高中、大学就必须要参加中考、高考,而且还要取得一个高的分数。
面对升学的压力,学校不可能完全的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推广更多的时候只是表面工作,学校的教学活动仍然是以应试为中心。
教学的目的是考试,这就决定了学生必须要针对考试的内容做大量的练习,探究性学习的主要吸引力便在于学生对未知东西的好奇心,这样就能激发他们主动求知的欲望,进行探究性学习,然而再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中,学生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的,探究性学习很难开展。
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
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3、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缺乏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探究性学习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其也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探究性学习需要学生以某个问题为突破点,然后再自己调查分析,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此过程中获取知识。
然而很多学生都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面对遇到的学习问题,他们总是倾向于按照老师所教授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自己便不会自觉地、独立地思考其他解题办法。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他们丧失了自主探究的意识,缺乏自主探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