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阅读有关的名家散文
【篇一:与阅读有关的名家散文】
【篇二:与阅读有关的名家散文】
美文悦读(27):名家谈读书:读书的韵味美文悦读(27):名
家谈读书:读书的韵味读书图有关读书的事情,经常有人发表相关
的看法和观点。
这里选择其中的三篇,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读书的
价值、如何读书等问题,想来会给大家一些启发。
1.谈读书周国平读书犹如采金。
有的人是沙里淘金,读破万卷,
小康而已。
有的人是点石成金,随手翻翻,便成巨富。
书籍少的时候,我们往往从一本书中读到许多东西。
我们读到书中
有的东西,还读出了更多的书中没有的东西。
如今书籍愈来愈多,我们从书中读到的东西却愈来愈少。
我们对书中有的东西尚且挂一漏万,更无暇读出书中没有的东西了。
自我是一个凝聚点。
不应该把自我溶解在大师们的作品中,而应该把大师们的作品吸收
到自我中来。
对于自我来说,一切都只是养料。
有两种人不可读太多的书:天才和白痴。
天才读太多的书,就会占
去创造的工夫,甚至窒息创造的活力,这是无可弥补的损失。
白痴
读书愈多愈糊涂,愈发不可救药。
天才和白痴都不需要太多的知识,尽管原因不同。
倒是对于处在两
极之间的普通人,知识较为有用,可以弥补天赋的不足,可以发展
实际的才能。
所谓“貂不足,狗尾续” ,而貂已足和没有貂者是用不
着续狗尾的。
要读好书,一定要避免读坏书。
所谓坏书,主要是指那些平庸的书。
读坏书不但没有收获而且损失莫大。
一个人平日读什么书,会在听
觉中形成一种韵律,当他写作的时候,他就会不由自主地跟着这韵
律走。
因此,大体而论,读书的档次决定了写作的档次。
对我们影响最大的书往往是我们年轻时读的某一本书,它的力量多
半不缘于它自身,而缘于它介入我们生活的那个时机。
那是一个最容易受影响的年龄,我们好歹要崇拜一个什么人,如果
没有,就崇拜一本什么书。
后来重读这本书,我们很可能对它失望,并且诧异当初它何以使自己如此心醉神迷。
但我们不必惭愧,事实
上那是我们的精神初恋,而初恋对象不过是把我们引入精神世界的
一个诱因罢了。
当然,同时它也是一个征兆,我们早期着迷的书的
性质大致显示了我们的精神类型,预示了我们后来精神生活的走向。
年长以后,书对我们很难再有这般震撼效果了。
无论多么出色的书,我们和它都保持着一个距离。
或者是我们的理性已经足够成熟,或
者是我们的情感已经足够迟钝,总之我们已经过了精神初恋的年龄。
2.读成勇士莫小米你为什么读书?我在朋友圈里发问,回答五花
八门:为了前程,为了优雅,为好心情,为精神高潮,可治疗失眠,可排遣孤独,是内心需要,是一种习惯,在书里另外活一次,在书
里遇见有趣的人和事??我这样发问,是因为我遇见了一位 88 岁长者,祖上几代都是读书人。
有人问他为什么读书,他的回答令我叹服:“读书让人成为勇士。
” “文革”时要他交代已故父亲“反动文人”罪行,他带上鲁迅的书,去
问造反派头头:“鲁迅是反动还是革命的?” 头头说当然是革命的。
他又问那对鲁迅有帮助的是什么人?头头说当然也是革命的。
他就
翻开鲁迅的书给他们看,鲁迅说他读了蒋瑞藻的书“颇获裨助” ,造
反派头头哑口无言。
蒋瑞藻正是他父亲,他名叫蒋逸人。
在人人不敢多言逆来顺受的年代,他敢与造反派叫阵,真像一个勇士。
北宋初年一次农民起义的地点,历史书上如此认定,史学家前辈亦
如此认定,而蒋逸人在读史过程中发现有误,拿出凿凿依据,后来
整个史学界都改正了,书上说“据蒋逸人先生考订??”那是上世纪 50 年代初,其时不到三十岁的小蒋,竟敢挑战权威,真像一个勇士。
后来他成了右派,这样的胆识和性格,不成右派才奇怪。
好在他学土木建筑时,跟工人学过木工、泥
工、油漆工
【篇三:与阅读有关的名家散文】
名家散文阅读与赏析阅读答案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阳台上的遗憾韩少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筑是人心的外化和物化。
南方在古代为蛮。
化外之地,建筑上就多有蛮风的留影。
尤其到海口一看,尽管这里
地势平坦并无重叠式的山峦起伏,但前人留下的老街几乎很少有直的、正的。
这些随意和即兴的作品,呈礼崩乐坏纲纪不存之象,总
是令初来的北方人吃惊。
可以想象,种种偏门和曲道,很合适隐藏
神话、巫术和反叛,要展示天子威仪和官府仪仗,却不那么方便。
留存在这些破壁残阶上的,是一种天高皇帝远的自由和活泼,是一
种封建正统文化的稀疏和涣散,虽然免不了给人一点混乱之虞,却
也生机勃勃。
他们不像北方四合院,俨然规规矩矩的顺民和良仆,
一栋一檐的定向,都严格遵循天理和祖制,不越雷池。
当然,南北文化一直在悄悄融汇。
建筑外观上的南北差异不妨碍南
方的宅院,尤其是一些富宅,与北方的四合院一样,也是很见等级的,有一些耳房或偏间,可供主人安置侍卫和女佣;很讲究家庭封
闭与谐和的,有东西两厢,甚至有前后几进,可供主人安排儿孙及
其宝眷,包容儿孙满堂笑语喧哗的节日大团圆。
在那正厅大堂里正
襟入座,上下分明,主次分明,三纲五常的感觉油然而生。
倘若在
庭院中春日观花,夏日听蝉,箫吹秋月,酒饮冬霜,也就免不了生
出一种陶潜式的冲淡和曹雪芹的伤感。
汉文化一直也在这样的南国
宅院里咳血和低吟。
这一类宅院,在现代的潮流面前一一倾颓,当然是无可避免的结局。
金钱成了比血缘更为强有力的社会纽带,个人成了比家庭更重要的
社会单元,大家庭解体为小家庭,小家庭又正在被独身风气蚕食,
加上都市生活一胎化,已使旧式宅院的三进两厢之类十分多余。
要
多家合住一院,又不大方便保护现代化人的隐私,谁愿意起居出入
喜怒哀乐都在邻居的众目睽睽之下?
如今高楼大厦正在显现着新的社会结构,展拓着新的心理空间,但
一般来说缺少个性,以其水泥和玻璃,正在统一着每一个城市的面
容和表情,正在不分南北地制定出彼此相似的生活图景。
人们走入
同样的电梯,推开同样的窗户,坐上同样的马桶,在同一时刻关闭
电视并在同一时刻打出哈欠。
长此下去,环境也可以反过来侵染人心,会不会使它的居民产生同样流行的话题,同样的购物计划,同
样的恋爱经历以及同样的怀旧情绪?以前有一些人说,儒家造成文
化的大一统,其实,现代工业对文化趋向的推动作用,来得更加猛
烈和广泛,行将把世界上任何一个天涯海角,都制作成建筑的仿纽约,服装的假巴黎,家用电器的赝本东京——所有的城市,越来越
成为一个城市。
这种高楼大厦的新神话拔地升天,也正在把我们的天空挤压和分割
得狭窄零碎,正在使四季在隔热玻璃下变得暖昧不清,正在使田野
和鸟语变得十分稀罕和遥远。
清代张潮说“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侠客,因月想好友,因山水而想得意诗文。
”如此清心和雅趣,似乎连同产生它的旧式宅院,已经永远被高楼大厦埋葬在地基下面了,全球的高楼居民和大厦房客们,相当多已习惯于一边吃快餐食
品,一边因雪想堵车,因花想开业,因酒想公关,因月想星球大战,因山水想开发区批文。
当然,在某一天,我们也可以步入阳台,在
铁笼般的防盗网里,或者在汽车疾驰的沙沙声里,一如既往地观花
或听蝉,月下吹箫或霜中饮酒,但那毕竟有点像勉勉强强的代用品,有点像二胡拉贝多芬,或者是在泳池里远航,少了一点真趣,这不
能不使人遗憾。
这遗憾常常是历史进步后寂寞的影子。
(选自《名
家散文阅读与赏析》)
本文题目为《阳台上的遗憾》,请说说作者的遗憾有哪些?每点不
超过7个字。
文中说“从某种意义来说,建筑是人心的外化和物化”,请概括说明“外化和物化”的含义。
(4分,不超过25个字)
从下面三项中任选一项写一段赏析文字,不少于100字。
(1)《阳台上的遗憾》的主题及表现手法。
(2)《阳台上的遗憾》一文的语言特色。
(3)《阳台上的遗憾》一文所运用的对比手法略谈。